笔趣阁 > 红玫瑰的诱惑 >第二十八章 真正“无为”的教育模式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孔灵最常思考的莫过于如何让学生们喜欢学习,而不是现在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弥漫的厌学氛围。本来,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就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冲动和需求,奈何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孩子们从小就产生了浓重的厌学情绪。孔灵经常看各国的教育资讯,发现欧美国家,尤其是芬兰的教育现状最令孔灵欣赏,她也曾多次通过微信和刘易探讨过芬兰模式,刘易的观点跟孔灵的比较一致,也认为芬兰的教育模式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楷模。

    芬兰前总理阿赫: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芬兰教育为什么能领跑全世界,这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想知道的秘密。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它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竞相来到芬兰,为的就是汲取“教育第一“的经验。

    人生是场马拉松,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而且她做到了。芬兰教育带给我们的,将是发自内心的震撼、感动与认同。

    培生公司公布全球教育排行榜,芬兰位列榜首,这已不是芬兰首次在“教育奥林匹克”中夺金,在经合组织公布的中学生能力评估中,芬兰也居榜首,而世界经济论坛也把芬兰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最佳。其实,上世纪60年代,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只位列中等,但从70年代起,芬兰政府开始改革教育,尤其是打破唯成绩论,正是这些改变成就了今天的芬兰教育。

    免费教育芬兰人口530万,每年将5.9%GDP用在教育上。芬兰受教育率100%。高中毕业率达93%,43%的中学生上职业学校。芬兰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强调学生的整体水平。13岁的芬兰学生至少会2种外语。每年投入100亿美元用于国民教育,人均5749美元,从小学到博士免费教育。

    66%的芬兰学生能升入大学,这一比例是全欧洲最高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每日午餐,健康检查和心理咨询。

    平等教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和有教无类,不按受教育的第一个6年来衡量孩子。从1985年开始,取消分班制,不再根据成绩排班。芬兰学生之间的强弱差异是全世界最小的,每个课堂有20名学生,老师兼顾每个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有困难,整个班级会帮助他,意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30%的学生受惠于辅导老师,学校配备“特别教师”帮助学生。平等对待移民子女,即使无芬兰国籍都能免费上学,政府还额外拨预算,让他们学习母语和芬兰语。

    快乐教育晚入学7岁后上小学,97%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内容为游戏和社交。更多娱乐孩子每天娱乐时间为7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注重室外活动课程。假期长暑假至少两个半月,让学生享受夏天。少作业少考试教育学家认为考试不能反映学生天赋。学生上课时间每天平均约6小时,家庭作业1小时。只在16岁时有一次强制标准化测试,即升入大学的测验,学生可根据兴趣决定考试科目。

    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芬兰学校采取小而精制度,规模小,虽然学校是政府出资,但是政府对学校实行最小程度行政干预。教科书:交由民间出版社,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由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作者编写,政府不监督教科书内容。灵活课程制度:芬兰教师有很大自主权,只要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纲要规范,可灵活应用教具和课本,自行决定怎么教学生,包括全权主导教学进度,学校不对教师进行评级,避免恶意竞争和向学生施压。选课:高中阶段,芬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决定课程。

    芬兰教育特点: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一磨再磨!

    人生是场马拉松: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不做起点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和惩罚,而是要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对于学科的认识到了哪里,最终求得大家共同进步。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平等、品质、公正

    “是芬兰教育不断强调的,芬兰的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

    不强调“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

    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为社会小众与弱势群体挹注更多的教育资源: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平的受教权与求知权,将他们努力转化成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部分。

    用家庭教育赢过全世界:芬兰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却不把学业当成唯一,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也不只在意孩子们的成绩。芬兰的家庭教育,是打造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基石。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才的唯一窍门。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芬兰社会一再强调的是“人“的基本平等价值观,只要是人,都有尊严以及受到国家资源照顾关注之权利。虽然听起来都是极为理想的思维,但这个国家,就和其它的北欧各国一样,总是努力朝此正面的“人本“方向长期持续发展。

    我们眼里一般所谓的“后进生“,在芬兰,却没有人会放弃他们。不但教育体系不放弃,也期望学生不要自我放弃!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