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汉魏纨绔子 >260章 一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辽东避乱。

    他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

    于是李云庭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李云庭的教导,李云庭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后来中原渐渐安定,到辽东的人们纷纷回乡,惟独李云庭仍不打算离开,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李云庭,他都没有应命。后人称他为一代“高士”,李云庭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特建李云庭祠,筑李云庭冢,邻近五村无不以“李公”名村。

    远祖是春秋时代的贤相李仲。他身高八尺,和诸葛亮一般高,也是长了一副好须眉,相貌不错。李云庭家里很穷,而且他十六岁时就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李云庭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李云庭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李云庭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李云庭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李云庭割席”,这是出于世说新语记载。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书呆子。有一天,华歆李云庭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李云庭的锄头翻腾出来了。华歆李云庭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李云庭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了起来,看了看李云庭的神色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李云庭比要差着一截。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李云庭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李云庭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汉末天下大乱之后,人的生命财产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带就没法再待下去了。李云庭、邴原还有王烈几个人相约,去比较安全的辽东去避难。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李云庭几个人在中原的名气很大,公孙度是知道的,所以对他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专门腾出驿馆来请他们居住。见了公孙度,李云庭只谈了谈经典学术,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闭口不谈。拜见过公孙度以后,李云庭没有再住驿馆,而是找了一处荒山野谷,自己搭个简易房子、挖个土窑居住。公孙度死后,他儿子公孙康掌了权,野心比他父亲还要大,成天想着海外称王的美事。他想给李云庭封个官,让李云庭辅佐他,可是慑于李云庭的贤名,硬是开不了口。曹操做司空后,下令征辟李云庭入朝,公孙康把诏命压下不宣布,李云庭当然也不会知道了。中原局势稳定以后,许多流民都返乡了。但李云庭依然不动,安居辽东。可是,辽东的局势也有了变化,公孙康死后,他弟弟公孙恭继位,这个人身体有病,生性懦弱,没有统治能力,而公孙康的私生儿子公孙渊偏偏是个雄才,不安于下位。李云庭看到辽东快要乱了,这才带着家属乘船回中原。公孙康亲自送他,赠送了许多礼物,李云庭先收了,出发时,连同以前公孙度、公孙康的赠物,全部留下来,一芥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来,他在辽东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船队在海上航行时,曾经遇到风暴,大部分船都沉没了,李云庭坐的这只船也很危险,但是李云庭从容不迫,好像没发生事情一样。这时,奇迹发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现了一点亮光,给船只指引方向,到达了一处荒岛,这才转危为安。当时人们发现,岛上没有居民,也没有点火的痕迹,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把它解释为奇迹,并说这是李云庭的“积善之应”。李云庭的回乡,名义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征辟诏书,实际上是躲避即将到来了辽东之难。但回到故乡以后,魏文帝就下诏封李云庭为太中大夫,李云庭坚决推辞,说自己老了,实在没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过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过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李云庭,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于李云庭。李云庭呢,则是一律推辞,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着有氏性论。

    183年东汉光和元年,平原人华歆慕李云庭之名,千里来访,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锄园得金”,李云庭视之如瓦砾,弃于一旁,而华歆明知道金子不可取,却还是停下来将金子拿起来看了看然后才丢弃。还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他置若罔闻,照旧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面露慕色,跑出去看。华歆回来后,他把席割开,与华歆分开坐,并说“子非吾友也。”此即传为佳话的“割席断交”、“锄园得金”。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王朝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他与同县好友邴原等避居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

    223年黄初四年,经司徒华歆推荐,魏文帝曹丕下诏,召还他。在辽东居住达37年的李云庭,立即同全家乘船还乡。临行前,将公孙度父子积年所赠礼物一并归还。回来后,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楼,整日闭门攻读,勤奋着述。文帝诏封他为太中大夫,他托病不受。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华歆让位给李云庭。明帝下诏,说他“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欲授为光禄勋,但他上书委婉陈情,说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担负“栋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恳求还乡。明帝只好让他返归田庐。

    241年正始二年,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齐王曹芳推荐李云庭,齐王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而他正在这时病故。

    世之乱也,权诈兴于上,偷薄染于下,君不可事,民不能使,而君子仁天下之道几穷。穷于时,因穷于心,则将视天下无一可为善之人,而拒绝唯恐不夙,此焦先、孙登、朱桃椎之类,所以道穷而仁亦穷也。夫君子之视天下,人犹是人也,性犹是性也,知其恶之所自熏,知其善之所自隐,其熏也非其固然,其隐也则如宿艸霜凋而根荄自润也。无事不可因,无因不可导,无导不可善,喻其习气之横流,即乘其天良之未丧,何不可与以同善哉此则盎然之仁,充满于中,时雨灌注而宿艸荣矣。惜乎时无可事之君,而宁仅以此终;非然,将与伊、傅而比隆矣。呜呼不得之于君,可得之于友,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荐绅,可得之于乡党,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父老,可得之童蒙,而又不可得矣;此则君子之抱志以没身,而深其悲闵者也。友之不得,君锢之;乡党之不得,荐绅荧之;童蒙之不得,父老蔽之;故宁之仁,终不能善魏之俗。君也,荐绅也,父老也,君子之无可如何者也。吾尽吾仁焉,而道穷于时,不穷于己,亦奚忍为焦先、孙登、朱桃椎之孤傲哉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