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乱世平民传 >第七十二章 南征
    军议结束后,孙立德立即离开郡守府,骑马来到了酒馆。

    王春和李长松两个人似乎喝的很尽兴,两个人人醉醺醺的趴在桌子上。

    孙立德把王春送回家,随后载着李长松返回了营地。

    在营地门口,孙立德把李长松和战马交给了郑成。

    孙立德径直走到了库房,后勤是军队的命脉,得不到官府的支援,锐士营的补给完全靠自己。

    战事在即,孙立德要对锐士营的后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库房的门口,孙立德见到了正在组织部队卸货的王德。

    孙立德来到王德身边,清点了物资,锐士营的军备数量很充足,不仅长城队和猛虎队可以重新恢复战斗力,还会有所剩余。

    孙立德决定把赵哲新配发的盾牌全都配备给长城队。

    孙立德关心的粮草数量也很庞大,王德已经统计过了,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储存的粮草足够锐士营的战士们使用两星期。

    孙立德叮嘱了王德几句,便离开了库房。

    离开库房后,孙立德直接回到自己的营房,派出卫兵召集军官们在自己的营房中开会。

    李天成的营房和孙立德的营房距离相近,李天成第一个到达。

    孙立德把军议情况简单跟李成交了个底,孙立德讲的仔细,李天成听的认真。

    在两个人商谈的时候,军官们陆续进入了营房。

    黑山之战后,汉军规模极速扩大,锐士营已经远离了成军的初衷,总兵力极速增加,老汉军数量却越来越少。

    随着兵员数量的增长,军官数目也增加了很多,加上孙立德和李天成,到场参会的队长以上级别的军官一共有十九个人。

    孙立德看到军官们已经全部到齐,便开始了会议。

    孙立德首先问起了部队的训练情况,孔文斌、张弘和姜文恺三个人依次起身汇报。

    孔文斌依旧是信心满满,张弘还是很谨慎,只有姜文恺眉头紧皱的提出困难。

    姜文恺管理的士兵数量最多,而且整支部队都是新加入的土匪兵,不仅管理困难,军备不足,而且需要协调。

    对于姜文恺的困难,孙立德很理解,但是孙立德没有办法给他实质性的帮助。

    孙立德许诺,会尽快给民兵营补充军备。

    作为汉军的后军,锐士营没有攻坚任务,在孙立德看来,部队的主要军务就是行军,为了保持行军的顺利。

    孙立德要求各位军官注意维持军纪,尤其强调不能劫掠百姓。

    散会之前,孙立德告知各部不可松懈,全军提前进入战争状态。

    工作安排完成后,孙立德开始熟悉军官们的相貌,在场的军官都是由原战士营的士兵提拔的,孙立德大都认识,通过这次会议孙立德和这些军官混了个眼熟。

    同样趁着这次开会,孙立德见到了战兵营自己选拔的两名小队长。

    长城队的队长是一名长城军的老兵,战狼队的队长是一名清马城的俘虏。

    会议的最后,孙立德确定了集合时间,军官们回到了各自的部队。

    第二天九点,汉军吹响了集合号。

    孙立德首先带领长城队和猛虎队士兵来到库房,把军备补齐,多余的装备平均分配给了战兵营的士兵手中。

    库房中的长枪全部下发给了民兵营,具体分配完全交给姜文恺处置,作为一名老军官,孙立德相信姜文恺的选择。

    趁着这次南下,孙立德把十件铁甲全部下发,金鑫的战死让孙立德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尽管铁甲使用不便,穿戴程序复杂,但是关键时刻可以用来保命,增加军官们的存活率。

    除了营长以上的军官,战兵营的四个队长们同样每人得到了一件,最后的一件交给了王德这个后勤大总管。

    装备分发完成,孙立德便组织部队运送各项物资朝着河安南门的集结地行军。

    来到南门集结点,锐士营迅速完成集结。

    锐士营的军纪虽然达不到神机营严明的程度,却已经远超三川郡的其他汉军,尤其是义军部队。

    三川郡的义军部队和大多数的民兵状态相同,将领们只关注部队的兵员数量,并不重视军纪。

    赵哲似乎对军纪也没有要求,这次汉军南下的主力恰恰是这些义军。

    为了等待迟到的士兵,赵哲临时延后了出兵时间,汉军将出兵时间延迟到了十点。

    到达十点,多数的义军已经到达了集合点,刘翼来到赵哲处领取军令,随后返回队伍,带领义军先锋南下。

    刘翼离开后,盖博达和孙立德同时来到赵哲面前接令。

    赵哲没有给两个人下达最新军令,只是鼓励二人为国建功,奋勇杀敌,同时要求孙立德的后军保持警惕,随时关注周军的动态。

    听完赵哲的指示,孙立德回到了锐士营的指挥位置,集结部队准备开拔。

    中军离开集结点后,锐士营跟在乡兵队伍后,开始行军。

    随着部队的南下,孙立德眼中的景色越来越荒凉。

    三天之后,锐士营来到了黄河边的渡口,这座渡口从汉国立国开始使用,一直使用到今天。

    黄河改道区域位于下游地区,此这处渡口的设备没有受到损失,依旧可以使用。

    等锐士营到达渡口的时候,汉军已经在黄河上制作了一条浮桥,汉兵源源不断顺着浮桥南下。

    一些士兵正在路边焚烧战死者的尸体,渡河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汉军在这里出现了损失。

    在渡河点,赵哲留下了一支乡兵小队进行防守。

    过了黄河再走一天的路程就能到达河西郡,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战斗开始。

    渡河之后,孙立德总算感受到了战争的氛围。

    赵哲要求孙立德每天定时汇报侦查情况。

    赵哲不仅需要后军的军情,他还会不定时将前线战况派快马告知孙立德。

    通过快马的汇报,孙立德知道汉军的先锋已经夺取了河西郡北方的一座小城。

    在这座城里,汉军遇到了第一次抵抗。

    城里有一支义从军的小队,尽管汉军在渡口已经和周军有过交战,但是这支守城的义从军却完全没有提高警惕,制定防御手段。

    当刘翼带领的先锋军赶到城外的时候,城门依旧大开,守城士兵懒洋洋的站在城门处。

    义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这座边城。

    赵哲将俘虏的义从军全部坑杀,表示平叛决心。

    孙立德知道命令的时候已经太晚,失去劝谏的机会。

    在孙立德看来,相对于周军,汉军并没有优势,此时的赵哲不仅不应该使用雷霆手段,反而应当采取怀柔手段。

    怀柔手段即使不能争取敌军的投靠,同样

    可以让敌军内部军心不稳,制造矛盾。

    孙立德想到了赵哲给自己的稳重形象,形象真的很具有欺骗性,先是宣布劫掠,现在又坑杀战俘,这名统帅的性格比自己想象中更恶劣。

    不管怎么样,汉军终究是胜了,第一次踏上河内郡的土地,收复了自己第领土,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军事意义。

    汉军取胜之后,锐士营也进入了这座小城休整。

    傍晚,中军快马传达了赵哲的最新的军令,情况有变,军队需要加快行军速度,在三天内到达丰溪城。

    城内各处响起了集结号,赵哲的军令似乎是同时下发给各支军队。

    孙立德集结军队开始出城。

    紧赶慢赶,汉军终于在第三天赶到了丰溪城下。

    在汉军南下的时候,叛军和周军并没有跟汉军一城一地的进行厮杀。

    很多城市被放弃,汉军顺利的收复大片领土。

    敌军放弃了抵抗,汉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战果。

    敌人在撤军的时候,不仅将所有能搬的粮食都搬走了,搬不走的粮食也就地焚烧干净。

    一些下手更狠的敌人甚至连城内的房屋都烧毁了,汉军只能露宿街头。

    汉军所到之处遇到的只有一座座空城和无家可回的百姓。

    汉军本身粮食就不多,就连孙立德这样军纪严明的军队也只能保证自己的部队不劫掠百姓,完全没有余粮救济百姓。

    个别军纪较差的部队已经开始劫掠,赵哲对于这些情况并没有进行过问。

    在多个占领区,汉军和百姓之间开始产生对抗,有一个乡兵小队甚至遭到了一队百姓冲击军营,虽然乡兵将百姓们驱散了,却损失了两名战士。

    如果说军民的矛盾虽然激烈但是还没有到达致命的程度,官军和义军之间的矛盾却已经激化到了愈演愈烈的程度。

    所谓的义军本就是由三川郡的豪强队伍和流民武装组成,豪强的将领毕竟家大业大,不会因为小事反抗政府,流民武装却不一样,这些流民,之所以离开家乡成为流民,只是为了生存。

    流民愿意加入义军帮助汉军作战同样是为了生存,赵哲召集义军的时候,曾经发布过军令,声称会提供粮饷。

    战事开始之后,赵哲忘记了自己的承诺,要求各军从敌人手下夺取粮食。

    义军众将虽然说不出什么,但是义军的普通士兵却非常不满。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