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吾汉道昌 >第三十一章 成果
    本来杨汉很为难,是大郎自动说愿当担保人的,杨汉知道这个朴实憨厚的青年人一家对自己很感激,一直想报答自己。但杨汉想到他后续的计划,一旦出纰漏了,很可能就将大郎一家拉入万劫不复。

    所以,杨汉认为不能瞒着对方,就将计划完整的告诉了大郎。可是这个年轻人只是笑了笑,就憨厚的道:“怕甚,要不是汉哥儿,俺家还跟以前一样只够温饱,大不了慢慢还就是了。”

    说实话,杨汉那一刻感动的想哭。好在忍住了,最终重重的拍了拍大郎的肩膀,换来这个朴实的年青人憨厚的笑容。

    杨汉以前对芽儿说过将大郎吴婶一家当做亲人,可是来自后世那个尔虞我诈社会的他,又怎么可能真的对人敞开心扉,毫无保留。

    有时候他真的感叹,还是像芽儿一样心思单纯才能更容易获得幸福。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没有杨汉这样夹杂着太多利益的考量。

    可是,这一刻,他真的将大郎视作家人了。

    如此的对赌契约,杨汉一共跟六家签订了,规模都相当,不大不小。契约除了甲方,见证人不一样,乙方都是杨汉,担保人也都是大郎。

    契约很显然对杨汉很不利,像连甲方违期或者违约什么都没有标明,是杨汉不知道吗

    当然不是,但谁让他是弱势的一方呢。钱额少,不是当地主户,一个外来客户,又没有良好的信誉积累,只能让步。对方显然也知道,但既然对他们有利,干脆不说。杨汉也只能装作不知道,就是怕对方顾虑太多,不答应。

    甚至当大郎发现后,着急的想提醒他时,他还不得不暗中阻止了大郎。

    杨汉感到有些悲哀,自己何曾如此卑微过。

    为了赚一笔启动资金,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将希望寄托在对方讲信誉上。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对方就能肆意毁约。哪怕对方不承认,见证人里长也包庇他,但还有大郎这个本地主户呢。

    他可不是杨汉这个南安县除了大郎一家谁都不认识,两眼一抹黑的客户。只要大郎到处宣扬他们毁约,他们的信誉可就完了。

    不光是大宋,在整个古代,都讲究人无信不立。

    至此,杨汉这一个月给人盘账赚取的三百贯花的一干二净。他只期望,一个月后万事皆顺利。不过在这期间,他还要准备一些配套设施。

    但当务之急,还有一件事。

    “大哥,打个商量呗”

    “汉哥儿,你说就是,商量甚。”大郎发觉杨汉的称呼变了,不再像过去那般称呼他为大郎哥,更显得亲热。但他没有细想,爽快道。

    “借我十贯钱。”

    “借个甚,拿去用就是。嗯,十贯够吗我现在有二十贯,家里爹娘还有一百多贯呢,要不都给你。”大郎认真道。

    杨汉本来不过是紧张过后,逗个乐子,舒缓一下情绪。可是这一刻,杨汉眼泪真的忍不住了,诚心诚意的道:“大郎哥,你以后就是我亲哥。”

    之后一个月,杨汉买了五贯钱的石炭,跟水,土,按一定比例混和。用吴伯做的木质模子,制作起了东西蜂窝煤。

    大郎帮着搅拌均匀后,杨汉拿起模子,往煤泥里狠狠一怼。然后将一只脚放在挡板上,轻轻用力,缓缓挤压出,一个跟后世一般无二的蜂窝煤就制作成功了。

    一连做了几十个,杨汉累的气喘嘘嘘,交给早就跃跃欲试的小石头。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小石头已经表现的像个正常孩子了,当然还是显得有些沉默寡言。

    他也感受到了杨汉对他的好,知道杨汉并不是真的凶他,他身上的新衣服还是杨汉给他买的呢。

    不知不觉就对杨汉亲近了很多。

    当然,杨汉时隔一个多月再回到这个家时,芽儿不出所料的不理睬他。也是,两人好像还从来不曾分开如此之久,更别说杨汉还先斩后奏,没有亲自告诉她。

    杨汉之前设想了无数话语,还买了一堆吃食,可是看到伤心的芽儿,他一句话也说不出。他缓缓将芽儿抱在怀里,芽儿再也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然后就再也不离他左右。

    此刻,芽儿与小石头轮流着打蜂窝煤。当然,芽儿最多的还是好奇,真正做事的是小石头。

    这个孩子看起来瘦弱矮小,却有一把子力气。杨汉还发现他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与一丝大郎等人都没有察觉的狠劲。

    杨汉是从他每日半夜都出去看出的,十岁的孩子,谁能像他一样坚持一日不落,有如此大的胆子

    杨汉在旁边,拿根棍子在地上比比划划。他要算一下一个蜂窝煤成本多少,定价多少钱合适。

    这一个月里,杨汉跟小石头两人轮流打蜂窝煤,偶尔大郎不忙的时候也来帮忙。

    太阳出来后就在院子里晒,阴雨天就往屋子里搬。将大郎家屋子里凡是能下脚的地方都摆的满满当当,连床底下都是。

    杨汉每隔几天就抽时间跟大郎去验收一次,用牛车将烧制好的煤炉拉到城里租下的房子里。

    马千军看杨汉身体好了,就提出带娘子回去,他也不愿在杨汉不用他的时候,白拿杨汉的钱。

    杨汉没有同意。开什么玩笑,他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好不容易才拉近了与对方的关系,怎能轻易放手。

    他这段时间比较忙,还没来的及将芽儿介绍给他们呢。

    杨汉告诉对方,马上就要麻烦他了,希望他与娘子多一些时间相处,别到时候想的慌。马千军将信将疑,总觉得杨汉的话有些古怪。

    不到一个月,煤炉就全部烧制完成了,共3万只。

    杨汉真的开始忙了,他跟大郎与马千军赶着马车带着一些样品去了泉州。找了一个大商行,演示一遍后,将其推销了出去。

    杨汉给的价格是200钱,没想到对方一下就同意了,一口气订了五百个。这让他不由得嘀咕,是不是卖便宜了,大宋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啊。

    但他马上就想到了原因。

    知道那个掌柜的在自己说出一月用多少块蜂窝煤,成本又几何后,一双小眼睛为什么猛然一亮。

    早在蜀中时,他就通过为卢氏货栈算账,弄清楚了大宋的各种物品的单价,波动范围,各个阶级的收入,还有一户人家的日常开销。加上大宋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石炭很普遍,连焦炭都练出来了,并用来冶炼钢铁。

    所以他清楚一户人间每天用多少石炭,成本是多少。而蜂窝煤的优势就在于,它大量掺杂水,土等不要钱的东西,降低了成本,但又耐烧,使用也方便。

    那是降低了好几分之一的成本啊。积少成多,非常可观。

    杨汉叹息,相比于煤炉,他当然知道卖蜂窝煤才是细水长流的生意,但不适合他目前做啊。

    只要煤炉蜂窝煤在泉州大卖流行,周围的州县很快就会知道。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商行商铺打听产自哪里,甚至根本不必这么麻烦,蜂窝煤可能还需要点时间摸索找到最佳配比,但煤炉经验丰富的老窑工看一眼,再内外摸一遍就知道个七七八八了。你说哪有这么简单,笑话,大宋的十大瓷窑,五大名瓷,自大宋灭亡,手艺失传后,后世研究的多了,为何研制成功的极少

    那句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何其有名啊人家连精美绝伦的瓷器都能制作,你个比陶器都粗糙的煤炉,人家不会

    这就是他为何实际生产只用了二十多天,却故意将契约定为两个月的原因。

    这一个月,是他设定的时间差。

    那六家瓷窑反应慢的,他卖完了可能都不知道。就算反应快的,他一个月也差不多卖完了,也不会影响他销售。

    当然也不是全无压力。想起还有两万多没卖出去,杨汉心中升起一股急迫感。必须要赶在别人仿制成功前,全部卖出去。不然不说砸在手里,利润也必定大减。

    杨汉三人跑遍了全泉州城,与众多商铺商行达成了购买意向。就在泉州城雇佣了大量的马车,让马千军率领着回南安县运来泉州。

    好在煤炉与蜂窝煤结合在一起是个大利器,购买者众多。

    杨汉用了整整十天终于全部卖出去了。

    看似容易,但其实好险,据马千军所说,他带着马车队回去拉煤炉时,发现那几家为他烧制煤炉的窑主,已经有两家开始烧制了。并向他打听卖出了多少,卖去了哪里。

    南安县距离泉州城本就很近,两地往来频繁,有人发现不足为奇。

    杨汉相信很快仿制的人会更多,制作蜂窝煤的也会增多。不过蜂窝煤的配方他只卖了那几十家买他煤炉的。别家就算制作出了蜂窝煤,但很快就会发现要么成本高,要么不经烧。

    该盘点一下他辛苦的成果了。

    杨汉卖煤炉扣去成本,赚5844贯,卖蜂窝煤配方一家50贯,共卖30家,一共收入7344贯。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