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红楼之山海志 >第三百九十三章 触目人情但可哀(三)
    刘玄又转向贾宝玉问道:“宝玉兄弟,听说世叔要给你请个名师?”

    贾宝玉脸色有些黑,微苦着脸答道:“回殿下的话,敝府老爷还想着让我和兰侄儿继续下场,好考个功名。”

    “世叔的想法,我知道。只是时代不同了,世道要变了,再往科试路上一味地闷头钻营,是没有前途的。前些日子,会试舞弊大案,文宣公府大案,天下哗然,不少有识之士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改学制,除弊革新。”

    “内阁吵了两三月,现在差不多定了下来。大行官学,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现在各地正在大办小学和中学,大学初步定四所,前国子监改为京华大学,集贤馆分出部分博士教授,成立燕山大学,前南直隶国子监改为金陵大学,辽阳七个讲传所合并为辽阳理工学院。后面要花十年时间,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省立大学,并鼓励兴办私立学院制的大学。以后想入仕途,必须先要考上大学,再参加国考,方可为官吏。”

    “殿下,这岂不是为官吏更难了?”贾宝玉脸又白了。一个院试已经把他考得人生不能自理了,要是按照小、中、大三学和国考这么考上去,岂不是连命都没有了。不过算下来,新学制好像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差不多,但对于贾宝玉而言,都是一样的高难度。

    “不,看上去更难,实际反而会更容易了。以前科试,数十上百万读书人,只为了三年一科的东华门唱名,不过百人。现在新学制,大开民智,光大学都会有数十万人入学就读。国考每次录取会有上千人。数十万只取千人,看上去比以前要容易许多。更重要的是,只要入读了大学,你可以去继续深造,做教授博士,做学者;可以为商,做商社大管事,挣它个盆满钵满;可以为工,研发新品,按朝廷新定的专利律法,可赚二三十年的钱。”

    说到这里,刘玄意味深长,“以后读书不只是做官这么一条出路,所以算下来,实际更容易出头了。比如宝玉兄弟,不喜欢经济之学,却擅长诗词歌赋,听说这些日子又痴迷唱戏。完可以作词作曲,自己写个本子出来,然后叫府上戏班子唱出来。要是写得好,引起轰动,说不得要留名青史。或许数百年后大家记不得现在的宰辅是周老大人,却记得流传不息的某某戏本是贾宝玉写的。”

    贾宝玉眼睛一亮,这何尝不是一条明路。他知道自己的性子,看到四书五经就头裂欲开,一听到这些才子佳人的戏本,就神采飞扬,不知道被老爷打过多少回,就是改不过来。既然改不过来,为何不如汉王所言,改到这行来,还能博个名传天下。前唐李太白,也没有科试得意,还不是留名千古。

    只是这样做,会不会被老爷给打屎?

    “宝玉兄弟,你担心被人骂成玩物丧志?哈哈,我给你说个故事。”刘玄笑着说道,“朝-鲜汉阳城,也是一座有二三十万官民的大城,算是集三千里江山精华于一地。我率军援征,平定逆贼,克复此城。火炮洗礼过后,汉阳城一片废墟。本王一边招募百姓,修复城池宅邸。辅臣、蟠哥儿,你们当时也在场,知道当时汉阳城百废待兴,最先修复的是哪里。”

    “宝玉兄弟先猜一猜?”薛蟠憨厚地一笑,故意问道。

    “文庙?”

    “非也,非也。”薛蟠开始还文绉绉的,后半截却露了馅,“那个鸟地方,王宫修完了都没有修它,最后殿下把那里跟国子监合成一块,改成了汉阳高等学堂。”

    “常平仓?”贾宝玉迟疑地说道。他多少知道刘四郎的性子,知道这个时候他肯定不会先去修王宫和官衙。

    “常平仓是靠前修得,但不是最前修复的。”

    “那小弟我真猜不出来了。”

    “是梨花里。”薛蟠笑呵呵地说道。

    “梨花里?是个什么所在?”

    “就跟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金玉坊一样,里面是花萼楼这样的所在。”薛蟠憋着笑答道。

    “啊,这,这”贾宝玉感觉自己的三观被毁掉了。

    怎么能够这样呢?刘玄主持修复汉阳城,居然那里都不管,先把烟花柳巷修复了,这要是传到中原来,还不得被那些老夫子跳起脚来骂。只是一直没有动静,想必一是被封锁了消息,二是这段时间频频出大事,那些老夫子也没得心思去管那海外之地的破事了。

    “宝玉兄弟觉得不可思议吧?其实很简单,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仁人志士却是少数。你给这些凡夫俗子讲大道理,他转背就忘得干干净净。没得吃,没得穿,没得玩,你天天在旁边念先贤经书,他照样生事。”

    “修复汉阳城,粮草皆备,温饱是不用愁的,但凡夫俗子总要有个打发处,吃饱了穿暖了,一身的力气没地方发泄,总要生事。而且当时汉阳城汇集了朝-鲜各地菁华,以及我朝众多海商,他们手里有的是钱,把梨花里修复好后,不仅汉阳城治安稳定,还直接间接养活了二三十万朝-鲜百姓。”

    看着贾宝玉一脸不敢置信的样子,刘玄笑了笑道:“俗世就是如此。在京畿和金陵,报纸盛行后,最赚钱的就是那些会写章回话本和野闻轶事的文人,他们或是秀才童生,甚至十来年都没考上生员的。却靠着写些百姓们爱看爱听的文字,比翰林学士们写书赚的钱还要多。”

    贾宝玉默然了,他当然知道最新因为报纸,这些破落秀才们算是咸鱼翻身,每月挣得润笔稿费有数十上百两银子。但是写的这些文字,良萎不齐,有清新淡雅的,也有粗俗不堪,直奔下三路的。

    “最近《京华字报》在刊登国史馆几位学士夫子们共同整理的《三国演义话本》,大受追捧。《吴华字报》在刊登根据前唐元微之《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诸事记》。在南直隶和两浙轰动一时。苏州昆曲班子正在跟编写者魏夫子协商,准备改成昆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上演。”

    “殿下说的这事,小的听说过,据说江南两浙的百姓官民在翘首以待。《西厢诸事记》我也追看过,觉得特别有意思,找人把发行的报纸都买齐了,带回了京城,二哥哥看了,爱不释手。”

    刘玄看了一眼说话的贾环,心里明白他的小心思,但没有做声。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