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王朝1587 >第五十二章 海外殖民原是一桩亏本买卖
    “其实这点不用臣特意论说,皇上只要看一看永乐年间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成果如今还余下多少,就能知道这是一笔怎样的赔本买卖了。”

    朱翊钧在这一刻终于充分理解了满清闭关锁国政策背后的那一番属于统治阶级视角的利弊权衡。

    封建时代的中国,无论是体量、人口还是整个国家的消费市场,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方诸国。

    这种在封建小农背景下的全方位碾压,加上帝国体制下无时不刻的集权思想,其结果就是明清两朝皇帝都觉得远洋海贸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亏本买卖。

    倘或朝廷有钱又有权,譬如明成祖,尚且还能让三宝太监下下西洋。

    倘或朝廷没钱又没权,譬如崇祯皇帝,干脆就把制海权转包给郑芝龙,任由其当中间商赚差价,倒也算顺应历史大势。

    问题就在于,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朝廷没钱却有权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比较容易滋生闭关锁国思想。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宁愿耗费半生心血去和官僚地主勾心斗角,宁愿背负骂名大兴文字狱,宁愿从中国的亿万人口和农村土地上搜刮财富,都不愿试着将帝国的目光投向海外。

    朱翊钧现在领悟了,雍正皇帝的这种心态实非满清统治者所独有,事实上这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平均水平。

    李太后和朱翊镠母子二人在海贸上的观念,就是这“平均水平”的最佳注解。

    整个中国都是咱们家的,咱们自己吃点用点,那些小民还不得紧着伺候着何必非要花这冤枉钱去上赶着同不给咱们占便宜的洋人做生意岂不是自讨苦吃

    朱翊钧在心里深深地叹息了,雍正是一个多么勤劳刻苦的皇帝,为了朝廷财政,他连“摊丁入亩”这样狠触官僚集团利益的国策都逐步落实下去了,怎么就没想到要去薅洋人的羊毛呢

    说到底,还是百姓的财富太好搜刮,洋人的便宜太难占的关系。

    当然,这一点利害,皇帝身边的人是不会明讲出来的。

    即使是万历皇帝的同胞兄弟潞王殿下,在讲这一点道理的时候,还是用“大明疆土广阔,物产丰饶”这样的修饰句给一笔带过了。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朱翊镠的判断整体是不错的,万历十六年的大明正处于雍正时期没钱有权的王朝中间阶段。

    这时候一方面可以去“摊丁入亩”,另一方面也可以去殖民海外,只是前者稳赚不赔,后者有赚有赔,就看皇帝心里的那一杆秤倾向哪一边了。

    这一杆秤平衡起来是需要一些决断力的。

    朱翊钧此时便隐约察觉到了雍正当年的苦恼。

    假设摊丁入亩成功,朝廷能从农田里收上钱来,百姓减了负担,官僚受了打击,皇帝的威信与日俱增,那自然是千好万好,再没人会去妄生事端地去考虑甚么扬帆海外。

    反正朝廷财政充盈,哪里需要去赚洋人的钱呢

    但假设发动去海外殖民,朝廷的银饷花得便更多了,百姓的税负更重了,官僚士大夫一不留神就要华丽转身成资产阶级,帝国的统治都要受到动摇,回本却遥遥无期。

    换句话说,若不是朝廷实在收不上税来,哪个皇帝会放任海外自由贸易啊这不是自毁税基吗

    饶是不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