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小农女的致富空间苏玉春章容先 >第六十二章 给人赊账
    ;

    她心疼是因为章容先的职业是吃商品粮的人,只有为国家干活的份子才有商品粮,她看过章容先的粮食本,每个月只要有这个粮食本就可以买白米细面,还不耽误领工资,那些白米细面都到外姓人口袋了,能不心疼么

    “你骂女儿干什么,她就说了一句。”姚海柱特别心疼大女儿。

    因为章雅梅偏心小女儿,家务活都是大女儿干,平日还挨了不少骂。

    门外忽然有人喊,“姚师傅,是不是你家饭烧焦了”

    姚海柱急忙出门,章雅梅气红了眼,抡起鸡毛掸子就抽姚诗芳,骂骂咧咧道:“没用的东西,烧个饭都能糊,打死你,打死你”

    她故意要说给屋内的老太太听,骂得更狠,打得更凶。

    “吃我的,住我的,没良心,让你做点小事都不愿意...我怎么这么命苦,摊上你们一个个的都是讨债鬼,大的不听话,小的还不听话,我是你阿妈,打不了别人难道还整治不了你。”

    姚诗琴有些害怕的站远,其实今天的饭是她烧的。

    姚诗芳哭得惨兮兮的,筒子楼隔音又差,又闹得七八个邻居过来劝架。

    章容先回家后,姚诗芳还在抽泣,章雅梅沉着张别人欠百八十万的臭脸,姚海柱闷在一旁抑郁不语,相较于死气沉沉的家,他更加怀念在医院和苏玉春相处的轻松时光,次日一早就去医院。

    这一次他扑了空,想找的人不在。

    苏玉春废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小城东大街门市部的新华书店,从两边朝中间拉闸合拢的铁闸门走进大约80多平方米的大平房。

    用红色油漆写上的新华书店四个字和后世全国新华书店一样,都是毛体。

    两米长的玻璃柜台都是封闭售书,每一本书封面朝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

    另一侧放上几张桌子椅子充当阅览室,用砖头码起来的书架只有为数不多的杂志,苏国文学译本,更多的是语录,选集。

    苏玉春想投稿挣稿费,记下了几本杂志和书局刊印的地址,余光不经意间扫到了正排队买书等开发票和盖书章的物理学家王老伯。

    充满儒雅气质王老伯也是她帮扶的对象之一,之前在朱大爷家见了一面。

    她寻思王老伯文化水平高,借着冬衣的掩护把空间里的文稿拿出来,厚脸皮请人看看差不多成型的法律小故事。

    王老伯看得十分认真,摘下老花镜笑意吟吟道:

    “小姑娘,写的是不错,但不容易发表,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看出了苏玉春的失望,也感激苏玉春对一干难友的帮助,王老伯道:

    “少年文艺这本杂志听过没”

    苏玉春点头,少年文艺的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故事会和知音,是传播度很高的儿童刊物,十年前大浩荡时期停刊了,改名泸上少年重新出版,前天她还给两个外甥女买了两本,一本九分钱,全是牛屎纸粗印的质量。

    这年代的故事不可能有白雪公主和灰姑娘,全是铁道游击队以及各种红色经典。

    她嘴角一抽:“王老伯,您是让我写儿童故事啊”

    “写得好稿费少不了,灌溉祖国未来花朵的精神食粮任重道远,文化馆馆长是我老朋友,你好好写。”

    王老伯暗示得很清楚,苏玉春要是能写儿童文学,他就有办法帮忙发表,也算报答苏玉春的粮食补助。

    苏玉春脑海里只有后世电视上轮番播放的肥羊和灰狼,伐木光头男和两只熊斗智斗勇的故事,但为了稿费毅然决然的应下。

    她现在真的穷,也真的需要钱。

    王老伯还有事,苏玉春和朱大爷家也约好了送粮食,两人一道出了新华书店才各自离开。

    两个老人正带着孙子站在巷子口等着呢。

    “闺女来啦,水都给你备好了。”刘大娘热情的招呼着,让孙子去帮苏玉春提背篓。

    小孙子也提不动,两人合伙把背箩给送进屋子里。

    “大娘,我来问问那些东西做好了吗”

    “早做好等你来取。”

    刘大娘从炕上拿出来一个布包,里面有给两小外甥女做的衣服,也有婴儿要用到的衣物,小毯子。

    苏玉春和刘大娘唠嗑,朱大爷写下数个需要赊粮家庭的地址,这些都是按照苏玉春要求筛选出来的,都是清白知识分子,亦或是在大动乱中无辜受到波及,如今生活清苦难以吃饱的可怜人家。

    她按着朱大爷给的名单和地址一户户的找,第一户就找到了一家公厕,说是厕所,其实就是一间半人高的砖头房,半封闭,开一小口进出人,还没走近就被气味逼得退几步。

    钻头房上晾着一根皮带,苏玉春站得更远了,当时都是把皮带搭到砖头上,外面的人就知道里面有人了,如果没有皮带,上厕所的人也会问一句里面有没有人

    苏玉春反反复复的对着纸条上的地址,终于在公厕旁不远处看到一栋低矮的小屋子,墙壁是麦秸搀着泥土盖起的土墙,她敲了好一会门才有个老人出来开门。。

    二十平方米不到的小屋子却住了三口人,地上铺了几层装化肥的袋子,头顶上晾着衣服,另一角堆着锅碗瓢盆。

    一听苏玉春的名字,老人眼睛亮了,想把苏玉春迎进屋里,又看屋内地方狭小。

    “我是带东西给你们的。”苏玉春压低声音说道,这一家人过得比好多乡下人还惨呢

    老人很不好意思的让苏玉春进屋,赶屋内两个小孩出去玩,一边介绍,“我两孙子。”

    有个男人在睡觉,老人推不醒,讪笑的对苏玉春道:“我儿子。”

    苏玉春听朱大爷说过这一家的事,也是那个时代的可怜人,本来有远大前途的男人如今缩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地方,老婆受不了也跟人跑了。

    “大爷,这是苞米,再给你们拿点白菜,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能填饱肚子,下个月我还来,缺啥了就说,只要我有就能赊账。

    你们振作些,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保不齐哪一天坏日子到头,好日子就来了,说不定还能恢复高考呢”

    睡在破麻布袋上的男人动了动。

    老人家也感慨:“不认命不行,谁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到”

    苏玉春揉了揉发痒的鼻子,老人忽然变得局促,小心翼翼说:“闺女对不住,你赶紧走吧,这味大你受不了。”

    “有啥受不了的,现在都在提倡化废为宝,知青们都要去挑粪呢,我们乡下都靠它来提高产量,都是凡人要吃喝拉撒,没那么讲究。”

    这年头不管是乡下还是城里,厕所都是旱厕,老大爷的工作就是专门挑粪的,他们都是需要好好表现的人群,普通人能做的工作都没他们的份。

    老大爷感动不已,嘴里一直说着谢,又问:“闺女,你都赊给我们,那你吃啥”

    苏玉春道:“我剩下的确实不多,不过很敬佩知识分子,愿意帮助你们。”

    她空间的食物是以吨计算的,这么说是怕老大爷起了疑心。

    “闺女,我给你磕头。”老大爷看着垒在地上的苞米,激动得嘴唇都在哆嗦,家里一天就吃两顿饭,就是这样还吃不饱。

    孩子天天喊着饿,儿子当年遇事后一蹶不振不肯干活,每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家里就靠他挑粪养着,是真的要活不下去了

    苏玉春忙搀扶起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到那小胖子在医院每天吃进口零食,还有甲鱼汤喝,可还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一点苞米就可以下跪,对人感激涕零的。

    同样是人,但人和人的境遇真的不一样。

    “别说这些,赶紧把东西收好,我先走了。”苏玉春看了侧躺的男人几眼,还是开口说了句,“大哥,人生世事无常,哪里有过不去的坎,大爷这么老了还要赚钱养你,我要是你就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不死总有出头的机会,颓废一天也是过,积极一点也是过....”

    老大爷送苏玉春到房门口,心想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善良的人,他又想到受不了苦跑了的儿媳妇。

    从这家出来,苏玉春又去了别家。

    有一户的主人是个气质很优雅,收拾得很齐整阿姨,祖上还是洋务运动第一批留洋的学生。

    那位阿姨父亲曾经还孤身劝降将近百个的伪军,后因为阿姨是留洋回来的,也受到了牵连,到现在都没有结婚。

    还有另外一户,丈夫和妻子都是医生,本来很高知识分子的家庭,结果丈夫在家中说了不恰当的话被邻居举报,如今两口子丢了好饭碗,苏玉春到他们家去时正是揭不开锅的时候。

    如今到工厂干活的日工一天一元,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在工厂干活还低,挣得还少,当医生的男人告诉苏玉春,现在生活还是好的。

    在那段灰色岁月里几乎是按票供应,成人每个月有24斤的口粮,医生家里人口多,基本上三餐喝稀,全家七八人就一碗素菜,只有过年过节能有米饭吃。

    可就是24斤口粮都经常因为这种原因要不到,更有甚至直接到家里来抢,只要看见胳膊带着章的,他们也不敢争取。

    。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