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之我真是纨绔皇子 >第二百三十七章 若非一片寒彻骨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五月,五月正是冬小麦收获的季节。而这个时候,恰好是其他百姓不怎么忙碌的时节。</p>

    勤快一点,锄掉地里的草之后,也没有太多农活可干。</p>

    无数的百姓,都拥挤在他们县州开辟出来的试验田前。</p>

    他们想看看,这些试验田,到底能收获多少粮食。</p>

    其实,此时,不但是周围无数百姓无比重视。</p>

    各地州县长官,甚至就连朝中许多重臣,包括唐皇李世民、蜀王李愔在内,都是无比重视这件事情。</p>

    因为冬小麦的种植,关系到的,可是整个大唐的兴衰。</p>

    如果冬小麦真的能够丰收的话,那么整个大唐,都将会更加的兴盛。</p>

    他们如何能够不心动呢?</p>

    冬小麦的收割,无比隆重。</p>

    他们以亩为单位,每一亩收割下来的冬小麦,堆放在一起。</p>

    然后组织人手进行脱粒,再找地方晒干,然后计算一亩地的亩产量。</p>

    还在收割的时候,那些有经验的老农,根据收下的禾苗,还有禾穗的饱满程度,大概就能推算出产量来。</p>

    经过估算,他们计算出,这冬小麦的产量,似乎要比春小麦更高。</p>

    这个发现,不由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惊喜不已。</p>

    天呢!</p>

    这是真的吗?</p>

    只要冬小麦的亩产量能够和春小麦持平,甚至是略有不如,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十分惊喜的事情。</p>

    但是现在,看样子,似乎冬小麦的亩产量,要比春小麦更高啊!</p>

    这对他们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啊。</p>

    当然了,最终的产量还没有下来,这只是初步的估算而已。</p>

    他们虽然对自己的估算能力,有很大把握,但是也怕是自己估算错误。</p>

    很快,收割完毕,脱粒完成,然后开始晾晒。</p>

    经过两三天暴晒,所有得小麦,都已经晒干。</p>

    然后就到了称重的环节。</p>

    这一个环节,最是让万人瞩目。</p>

    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的化肥袋子。</p>

    盛粮食用的是翁,需要先称出翁的重量来,然后盛放小麦,再去皮之后,才是净重。</p>

    一翁自然是盛不下得,需要称重多次,再累加起来,才能得到最终的重量。</p>

    过程虽然繁琐,但是因为人多,第一亩地的产量,很快就称量出来。</p>

    最终产量,居然达到了三百六十斤。</p>

    这,这怎么可能?</p>

    冬小麦的产量,怎么可能比春小麦还要高?并且还高出不少来?</p>

    这个数量,让无数的百姓,州县得官员,还有那些监管人员,都为之怦然心动。</p>

    当然了,仅仅这一个数字,暂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p>

    这一个数字,不具备什么代表性。</p>

    接下来,千亩试验田,陆续开始进行称重。</p>

    很快,一个个数字,便被称量出来。</p>

    而这些数字,有多有少。</p>

    但是和第一亩地的产量,相差无几。</p>

    平均起来,每亩地得产量,大约就是在三百六十斤左右。</p>

    这个产量,要远远高出春小麦得亩产量。</p>

    这个产量,让无数百姓,都为之欢呼雀跃不已。</p>

    都为之沸腾起来。</p>

    冬小麦的产量这么高,以后他们就可以播种冬小麦了。</p>

    并且还能够两年三季,两年就能够多收一季粮食。</p>

    只要种植了冬小麦,他们的产量就能大大提升,以后,再也不怕会被饿肚子了。</p>

    因此,他们怎么会不为之欣喜若狂呢?</p>

    三五日时间,整个北方的冬小麦试验田得亩产量,就全部统计了出来。</p>

    并且很快就回馈给朝廷。</p>

    每一个州县得亩产量,都不尽相同。</p>

    最多的足足有将近三百八十斤,最少的只有区区三百二十多斤。</p>

    但是,哪怕是亩产量最少的地区,也要比当地春小麦得亩产量更好。</p>

    这样的数字,让满朝文武,都十分欢喜,更是让唐皇李世民,龙颜大悦。</p>

    朝堂之上,李世民忍不住向蜀王李愔询问道:“蜀王,冬小麦的种植,是你带领的科研院研究发明并且推广出来的。”</p>

    “你且说说,为什么冬小麦的产量,反而会比春小麦更高呢?”</p>

    李愔微微一笑,侃侃而谈道:“冬小麦经过一冬天得抗寒抗旱,立春之后,就能迅速生长。”</p>

    “若非一片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冬小麦历经严寒,自然要比春小麦高产!”</p>

    听完李愔得分析,满朝文武,都轰然较好。</p>

    尤其是那句:若非一片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更是让许多文臣,为之吟哦不已。</p>

    此时,魏征举一反三,不由向李愔问道:“殿下,按照这个道理。稻、黍、稷、菽放到冬天种植,是不是也能够高产呢?”</p>

    听到魏征的话,李愔不由满头黑线。</p>

    不是所有的粮食都是小麦,不是所有的粮食都适合冬天种植。</p>

    李愔不由说道:“稻黍稷菽,这四种粮食是不能放在冬天种植的,因为严寒会把它们冻死。”</p>

    听到这个消息,魏征也只有遗憾止步。</p>

    而此时,房玄龄忍不住询问道:“殿下,现如今,北方的百姓有了高产农作物。”</p>

    “而南方百姓却是不适宜种植小麦,不知殿下可否让科研院在研究出一种可以适宜南方百姓高产的农作物?”</p>

    “这样一来,我大唐所有地方的百姓,都能够提高产量。大唐百姓,全都会记挂着殿下的好。”</p>

    李愔不由说道:“其实,科研院还真的为南方的百姓,研究出一种高产的农作物。”</p>

    “当然了,并不是直接提高亩产量,而是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种植两季,甚至能够种植三季。”</p>

    “这种水稻,就算亩产量只有三百斤,但是如果一年三熟的话,那就相当于一年产九百斤,要比小麦都要高产的多。”</p>

    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都忍不住蹭地一下站起身来。</p>

    眼神炯炯地看向李愔:“愔儿,你这话可是真的?这世上,真的有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得水稻?”</p>

    多新鲜啊。</p>

    这在后世,早已经是司空见惯得事情。</p>

    当然了,在这个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得时代。</p>

    当他们听到有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得水稻的时候,自然会为之惊愕吃惊了。</p>

    </p>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