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二十七章 谢子明取贤惊当世,卫将军过府荐同仁(上)
    ”con148752”>

    第二十七章谢子明取贤惊当世,卫将军过府荐同仁(上)

    谢瑍没有想到,各县的新政推行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虽然有些仓促,但谢瑍并不后悔。送走了这些各县父母官,将刘穆之的记录看了仔细看了一遍,又在几个地方作了一些修改,方才对刘穆之道,“道和兄,这是新政之始务必要做好的,行文后以郡守之名下令至各县,并在衙前张贴。就叫新政草章。”

    后来的史官这样写道:“时高祖任广陵郡守,至广陵三日即上书新政之奏疏,不日归京师面奏,又两日归广陵,为徐州刺史使持节都督三州军事,又自广陵去京口招募贤才,两日重回京口,不竟十日。因辖县令延误述职,高祖遂并而以新政训导之,新政遂始试行。刘侯记录之言,高祖改而称之曰《新政草章》,此为我华夏中国共和之初始也。”

    “此草章试行过程中,如遇未虞之事,即刻上报,切不可因此伤害黎民百姓。”谢瑍再次叮嘱道,“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吾等乃百姓之官,须时时明民之疾苦,为百姓解难除患分忧,牢记民乃国之本,官为国之辅也。”

    “诺!”刘穆之答道。

    “求贤榜下可有应召而来之人?”谢瑍问道。

    “应召来的人不多,只有两个读书人,还有几个匠师之类的,怕是没什么用处。”刘穆之道。

    “如此不堪?”谢瑍道,“明日即延应召之人来二堂,你我一起询问之。量才而用,事实才是最好的求贤榜。”

    “诺!”

    “道和兄且去忙,子明去榜前察看。”谢瑍对刘穆之说道。

    谢瑍换了便服,自去不提。

    求贤榜前,围了很多人在指指点点。这时一个粗豪的汉子,问旁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道,“请先生帮忙说说都要何人?”那书生看看汉子道,“我给各位读一下求贤榜。”

    求贤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庶民,管仲流亡之贼也,皆用之以兴。汉高起于草莽,萧曹县之小吏,韩、陈身负辱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大业。庄子贫贷,班超投笔,然皆功成。今天子欲复旧国,广录贤德以用。凡有一技之长者,不论贵贱高低,不论儒道释墨、诸子百家,无论农工桑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皆可自举。有举所知而得用之者,亦有封赏。望各其举所知,勿有所遗。

    凌江将军广陵郡守谢瑍

    太元十年八月初十日

    “先生,某为铁匠,可得举荐否?”那汉子问道。

    “郡守之令明言,百工俱可。”那书生说着,大声对周围的人解释道,“诸位,郡守之意,为国求贤。不论出身,凡有报国之心者,皆可量才而用。良机难得,诸君勿疑。”听了书生之言,众人议论纷纷。

    “谢过先生。”那汉子施礼相谢,乃出了人群,对一旁的妇人道,“某若可得用,居家无虑。”

    “郎君,至此已有数日,家无居所,缶无余粮,儿女俱幼,若无入郡守耳目,如何持家?”那妇人蹙眉道。

    “娘子放心,朝廷欲北伐,兵器之属必不可少。”大汉安慰道。

    那书生正是谢瑍,见此情景谢瑍一笑,悄然离去。

    晚餐之后,谢瑍在书房内,将白昼所列之事,逐个标注,详细说明。

    1、州郡政事(日常事务、农桑牧渔、文教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暂为一组);

    2、工业类的煤炭、水泥及炼钢为一组,

    3、商业交通经济类一组;

    4、军工类的兵器研制及辎重后勤一组;

    5、信息情报类一组;

    6、特别将火药单列,这个要保密;

    7、军事单列一组;

    等遴选完人员,根据人员情况再行分组。总的负责人还是他自己,刘穆之暂时负责第一项。后边的几项都要自己暂时主持,等人员到位,再作分工。谢瑍整理完毕,才让谢祯去请刘穆之过来安排。

    刘穆之进了书房,首先施礼拜见。谢瑍还礼后方道,“道和兄,我将近日诸事作了整理,你先看看,这是大纲,这是细则。”

    刘穆之一边看,一边琢磨,看到这些分类和细则,心中暗自慨叹。年轻的刺史大人,胸藏锦绣,所思所想,乃古人未有之法,然细思之,却又暗合天理人道,怪不得大人称之为新政。刘穆之看了半个多时辰,才抬起头道,“明公之法闻所未闻,暗合天道,穆之佩服。”

    谢瑍微笑道,“道和兄,我可不是听你奉承的。此为草章之分类细化而已,仍为草章之一部分。这些东西现在还不能公之于众,要徐徐行之。可据此指导草章之施行,后必有所校改。譬如,社会治安需从政事之中单列,以廷尉之属成立专门的机构。既可以分担主官之重负,又可以专责专人之利,提高效率。其余可如此推之。本官将1,3两项交于道和兄,其余诸项我临时负责,望道和兄襄助于我,共施新政。”

    “穆之领命,绝不负命名所托!”刘穆之起身施礼道。

    “道和兄莫要多礼,勤政之余,更要保重贵体。”谢瑍道:“嫂夫人何时来广陵?”。

    “多谢明公关怀。”刘穆之心里一阵火热,“如无意外,当在三五日内。”

    “善。道和兄,某不在广陵之时,请代某行郡守事。”谢瑍点点头道。

    刘穆之看着谢瑍有些迷惑。

    “某之后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军营练兵,二是私察民情,不在府衙之时颇多。”谢瑍道。“只要新政有了起色,黎民百姓必欢欣而称道,不要担心恶言诽谤之语,一切有本官担待。”

    “诺!”

    一夜无话。

    公元385年,太元十年八月十二,阴,微雨。

    刚过卯时,谢瑍便到了宾房,来此接见应召之人。谢瑍领着谢祯等人,整理出宾房的一个房间。中间一个台案,主考官坐在其后,一边一个副考,其后一排座位是各曹掾史所坐;台案两边各有一个案几,是记录人员。台案对面,是一个矮凳,是应召人的座位。最后让人写了一个牌子:应试答辩处。

    收拾已毕,谢瑍换了官服,带着刘穆之一干人等进了应试处,来到应试答辩处,见两个记录已经到了。众人按次坐好,门下吏上前请示,传唤何人。谢瑍递给刘穆之一张纸条,上面写了十二个字:农工商政,医乐学兵,百家诸子。刘穆之赶紧将报名表,一一对照归类。不一会儿归类完毕,交给谢瑍。谢瑍浏览了一下说道,从农开始吧。

    这一下就进来两个人,看样子是父子。老者五十岁左右,满脸沧桑;少者也有将近三十岁了。谢瑍看到两个人旁边的门下吏,再放一个矮凳。二人上前跪倒行礼:“草民黎仁、黎璟见过大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