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四十五章 新政维艰豪门势大,前事莫忘后来之师(上)
    ”con148794”>

    杜昺有了静修之地,除了看看谢琼,偶尔跟谢瑍相谈,即在静室独自安然悟道。

    而谢瑍则开始忙了起来,春节过后,各方消息不断汇来,政事民事军事俱有。虽然军政诸事都有当值的人员,但毕竟比正常时少了不说人,所以就显得相当局促。谢瑍开始觉得自己还是想当然了,放假是有些长了。

    好在谢瑍着意的新政,不但没放假,而且一直没有停止人员培训。欣慰的是负责新政的官员一个个都精神十足。

    庚寅辛亥(太元十一年正月初九),晴。

    幽州。

    州衙宾堂。

    早早备好的宾堂内,各种吃食、时蔬已备好。甚至还有奶类。

    三天的时间准备,不论是范阳,渔阳,甚至上谷的豪门都来了不少。他们有的是针对新政而来,有的是探听消息和事态,也有的是来观望的,准备随大溜。幽州本地的三老也到了不少,看来这新政确是牵动了这些千家万户的心。

    门口谢瑍设立得签到处,起到了极好的作用。谢瑍模仿后世婚庆喜宴的门口签到处,一边签字,一边统计各家及总人数,以便准备碗筷杯盏等。宴席定在未时,午时刚过,人就基本到齐了。

    不出所料,各家都来了至少五六个人。除了范阳卢氏,赵郡李氏也有人来。这也不难理解,赵郡隶属冀州,冀州的新政早就开始了,不急才怪。谢瑍没想到的是清河崔氏竟也有人来此,这倒是意外之喜。崔氏有清河、博陵两支,均为高门大户。后世的“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中得崔就是这个姓氏。另外还有一些中小家族的族老,以及本地和外地的商贾等。

    既然来了几个大的姓氏,就简单的将这三个姓氏介绍一下。

    首先就说清河崔氏。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青州西),开国君主吕尚(也称姜子牙,即民间传说的姜太公)。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季子后裔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可见崔氏的确人才辈出,地位显更是赫一时。

    再说范阳卢氏: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聚居于范阳的是主要的一支。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因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有人在,还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

    范阳卢氏,可谓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曾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以冠以“范阳堂”称为自豪。

    最后说说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以前,赵郡李氏的声望绝对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陇西李氏就是后来李唐那一支,现在还声名未显。

    历史上,这些大户之中,有相当的人在燕、秦、北魏出仕。而且有的还是相当出色的谋臣良将,如崔浩是太武帝的主要谋士;卢玄父祖俱出仕秦燕,他自己也曾侍秦,秦亡仕燕。而现在燕之不存,不出意外他应该出仕才是。谢瑍召集此次聚会,虽为新政,当然也有招揽世家俊杰任用之意,就看他们如何选择了。

    午时三刻,宾堂开门延座。等待中的各路人等,进了宾堂,顿时一亮。进门左侧,一张座次分布图,非常清晰的表明位置。案几之上有各自的名字,所以很快就在宾堂内找到了各自的座位。这也是谢瑍安排登记的另一个用处。凡是登记入册的,根据登记的资料,都有安排。

    就这一项,就让人耳目一新,顿生好感。

    等坐到桌案前,每一家族族长座前,都有一份花名册,上面是参加此会的所有人的名单。又一份好感再生。

    这些人不得不对这个新官刮目相看。年为弱冠,虑事周全。

    谢瑍几乎就在各家找到座次,刚刚坐好后,就带着刘穆之、姜孝、甘越、太史庸等人迈步进了宾堂。

    刚刚还在窃窃私语的众人,立刻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就聚焦在谢瑍身上。但见这位少年,身材高挑,一身水蓝色的长袍,显得干净爽心。往脸上看,面色晶莹如玉,双眉斜入鬓角,二目澄澈,唇若丹朱,好一位风流倜傥少年郎。不知是谁家儿郎,竟有如此气度风采。

    在众目睽睽之下,谢瑍从容淡雅地走到了主座前。众人这才明白,原来这位就是今天宴宾的主人。看着年轻的不像话的谢瑍,众人的心再次被这个年轻人吊起来。

    “诸位高贤,不辞辛劳,应邀莅临,子明之幸。”谢瑍来到座前,双手抱拳,左右环拜道:“且受谢氏子明一拜。”

    这么多人看着谢瑍从容自若,流畅如水的表演,都没反应过来。谢瑍暗暗一叹,到底是人望不够,为人所轻。其实,谢瑍想差了,不是众人轻看,而是众人反应不及。

    “诸位高贤,既然来此,自当有所见教。”谢瑍再次抱拳道:“子明鲁钝,还请各位多多指教,子明亦愿同诸位沟通交流。只是子明身负陛下重托,朝廷皇命在身,如有得罪之处,还请体谅子明:只对事不对人。”

    “我等愿听使君教诲。”这会儿大部人都明白过来了,赶紧抱拳还礼道。

    特别是在官场经历过的,听到谢瑍的这番话,已然收起了轻视之心。这谢瑍看起来轻描谈写,实际却是绵里藏针,只“身负陛下重托”一句,就顶千万言辞。那言外就是,如果对抗,那就是逆陛下之意。如果他们知道,谢瑍手上还有天子剑,那就不是收起轻视之心,而是惊惧此子深得帝心了。

    “诸位,不必如此,此地聚而宴,非朝堂之上。”谢子明笑道:“大家请按照个人喜好,享用膳食,边吃边谈。诸位请!”

    “使君请!”众人齐声道。

    “一起吧。”谢瑍说着,走下主位,拿起碟子筷子,在排成两列的饭菜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膳食。众人有样学样,遂俱起身选用菜食。

    一时间气氛活跃轻松了不少,过了有一刻钟,谢瑍向甘越点点头。于是甘越拉着太史庸起身来到谢瑍的桌子前面,两人抱拳,团团一拜。甘越道:“诸位,远道而来,我等奉使君大人之命,特来献艺助兴!请听:祝酒歌。”

    美酒飘香歌声飞,

    朋友们请你干一杯,

    请你干一杯。

    挥军北上初邺捷,

    漫天雪舞入冀北。

    来来来,来来来……

    征途上,鼓角闻,

    干戈几经作春晖。

    待到来年复国日,

    咱重摆美酒醉不归。

    ……

    来来来,来来来……

    为了过上好日子,

    愿洒热血和汗水……

    来来来,来来来……

    咱重摆美酒醉不归……

    【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