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六十二章 谢子明并州奉剑,苻永叔晋阳请降(4)
    ”con148853”>

    第六十二章谢子明并州奉剑,苻永叔晋阳请降

    进入要塞,看着这些营垒,谢瑍百感交集。

    后世勾注寨要塞早已被一朝朝一代代的更迭不断演变而面目全非,就连唐时的旧关也早已破败,幸存的只有明代的雁门关。严格说来,雁门关是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而事实上现存雁门关是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新建的关城,既不是勾注寨要塞,也非唐之雁门关。因为唐时,它还有个名字叫西陉关。其实,宋代与北方契丹(曾改号辽)政权长期对峙的、史书和戏剧中经常提到的“三关” ,并不在山西省的雁门关一带,而是在当时无棣县所在的沧州北部,海河南岸一带的“三关” ,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淤口关(今河北霸县境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源于五代时的一个“儿皇帝”石敬瑭。他为了登上皇位,竟将“幽云十六州”作为答谢礼物割让给了契丹。这十六州东起河北省的遵化,西界山西省的神池,北迄长城,南至天津一带,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使得中原政权不但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使导致祖辈世世代代修筑的长城失去了防御作用,中原北部大门洞开,直到数百年之后,明朝建立才得已收回。整个宋代曾一直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标,可惜两宋一直未能振兴,北宋初年尚能抵挡北国骚扰和侵袭,到了末年干脆不但国都丢了,连皇帝都给人掳去了。南宋偏安江南,就更不用说了。好不容易出了个打胜仗的岳元帅,愣是给人以“莫须有”之罪冤杀在风波亭,此后虽然还有北伐之议,也只是个样子而已。

    勾注寨的守将闻报,纵马来迎弓蚝。来到近前,跳下马来。

    但见此人年约三十岁,跳下马来,九尺开外,面色白白皙,一双凤目,三缕长髯。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谢瑍心中也是暗暗喝彩。

    “勾注守将张末,拜见司空大人。”来人上前一步,撩衣跪倒,抱拳禀道:“不知大人前来,未能远迎,尚请恕罪。”

    “起来吧。”弓蚝到底是久居高位之辈,应对自如:“张将军为国戍边,辛苦了。”

    “多谢司空大人,还请入末营内一叙。”张末起身相请:“末将略进地主之谊。”说着,身手相延。弓蚝自然不便做主,闪在一边,转身问谢瑍道:“都督意下如何?”

    张末早就注意到这位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只是不便开口相问。遍忆苻秦诸人,不曾有过此等人物。见弓蚝以属下之礼相待,心中愈加惊奇。

    “也好。”谢瑍淡淡地点点头道。

    谢瑍自然不会无的放矢,因见寨内井然有序,而这位张末史书无载,即有了探寻之意。虽然归程紧急,倒也不差一时。

    勾注寨的将军帐并不奢华,却也相当宽绰。

    宾主坐定,张末抱拳道:“末将久慕司空大人勇武,今日得与大人相交,幸甚。”说着转向谢瑍问道:“不知这位都督是何方神圣?”

    “张将军过誉了。”弓蚝抱拳道:“且让蚝为张将军解惑。”

    弓蚝将谢瑍介绍给张末,张末顿时大惊。他守卫要塞,自然派出各方探马打探消息。已知大晋一路征伐,战无不取,谢瑍的名字也已入了耳中,没想到却是如此年轻。待听得晋阳、平城、乐平、上党已尽归晋军,苻丕已下诏举国投降,晋军五路大军已经兵发近月,剑指长安时,已经无法用吃惊来形容。威名赫赫、一统北方的大秦竟然顷刻已崩?

    看着吃惊的张末,弓蚝心中何尝不是叹息不已。

    “张末见过都督。”半晌,回过神来的张末,才向谢瑍施礼道:“末早闻都督之名,没想到竟能在此相见。”

    “哦?”谢瑍微微笑道:“本督很有名?”

    “启禀都督,末将虽戍守勾注之寨,亦关注天下大势。”张末道:“自去岁陛下并州即位,末将就派人打探王师统军之帅。本以为弱冠少年为传言,今日方知不虚。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

    “张将军谬赞了。”谢瑍微笑道:“本督观寨内秩序俨然,可见张将军统帅有方,且关注天下情势,足见将军乃有心之人,何以囿于一寨之地?”

    “禀都督,末自恃有些才情,性情直率,好抱不平,上不喜。”张末淡淡地说道。

    “我想起来了,你就是数年前在长安杀了冷怀的那个张末?”弓蚝突然问道。

    “没想到司空大人竟还记得小人的名字。”张末笑道:“正是末将。”

    “都督,这个张末却是个人才。”弓蚝转头对谢瑍道:“当年长安城有个仗势欺人的冷怀,他的姊姊入了宫,故此常常欺男霸女。张末那时入长安未久,因为打抱不平失手杀了冷怀,因此获罪。却也巧的是,正遇到某路过,某既知此子无罪,亦恨冷怀,故某即暗中着人为他脱了罪责。后来闻听你见过王景略,此后就离了长安,没了消息。”

    “多谢大人救命之恩!”张末跪倒,大礼参拜:“那日末失手杀人,本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绝处逢生。一直以来不知是何人救了末将,原来却是司空大人。大恩不言报,若有差遣,末万死不辞。”

    “你们竟有如此渊源,也是天意。”谢瑍颔首道:“自古邪不胜正,张将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虽然侠义,但世道混乱,天下之大,不平之事多如牛毛,你能管的了几个?搞不好还要枉丢了性命。所以,我等需靖定家国,教化天下,明道德伦理,树人间正气,正乾坤律法,如此治理天下才是正理。”

    “都督明见万里,我等愿随都督。”众人听得谢瑍此言,齐声道。

    “一个人本事再大,没有众人的帮衬,也成不了事。”谢瑍继续说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谢瑍说着,看向张末:“本督观此地,山高林密,峰峦错耸,峭壑阴森,山道盘旋幽曲,形势险要。自战国至秦汉,皆为要塞之地,如能以此为关,必成雄关天险。”

    “都督所言甚是,此地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外壮平城之藩卫,内固晋阳之锁钥,实乃并州咽喉。”张末道:“以此筑关,西望玉皇,东接楼烦,可谓雄关莫开。”

    “张将军此言大善。”谢瑍赞道:“连东西可成三关矣。据说冬去春来,南雁北飞,至此盘桓。《山海经》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之说,不如此关就叫雁门关如何?”

    “雁门关?”张末和一众人等军暗自揣摩。

    “都督赐名,何其幸哉。”张末率先开言道:“雁门关,此名甚佳。鸿雁之门,极言高峻。勾注山亦称雁门山,关名同山,极是妥帖。末将愿承此任,修建三关。”

    三关就这样提前问世了。

    三关者,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是也。

    《吕氏春秋》中说: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居“天下九塞”之首。雁门关则是三关之首。正如雁门关的楹联所说的那样“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谢瑍不是说废话,他说这些是为了考校一下张末,而张末也没让他失望。十年后,谢瑍再次北征西伐,四十岁的张末再次焕发出了他耀眼的光芒。

    【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