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八十六章 姜家庄赠宝说过往,毛秋晴相思醉言情(2)
    ”con148948”>

    谢瑍目送毛秋晴出了大帐,又想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孙将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在用人之际让毛贤弟回来,却又让我派人过去呢?”谢瑍正在思索,正在这时,姜孝进来施礼道:“姜家的人来了”。

    “嗯?”谢瑍一愣,方才想起那日姜信曾说过派人回去禀告宗族之事:“哦,快请进来!”,谢瑍一面说着,一面起身相迎。

    这次来的却不是年轻人,而是两个老人,年纪都在五十多岁。但是看起来精神矍铄,双目有神,一看就不是常人。谢瑍将二人迎进大帐,宾主见礼已毕,姜孝冲好茶水,方才退出大帐。

    “不知二位前辈驾到,有失远迎。”谢瑍抱拳道。

    “都督不必客气。”胡子花白的老头开口道:“老朽姜松,这是舍弟姜柳。无疚送回的信我们看了,知道都督对项王戟法感兴趣,请示族长以后,带此来给都督一观。但时间只有三日,三日后不管都督领悟几分,我们都要带走。”

    “原来如此,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谢瑍起身相谢道:“子明一念,竟劳两位前辈亲来,心下不安。”说着谢瑍躬身一礼。

    “都督客气了。”姜松道:“将军为伯约公正名,姜氏莫不感佩。况我姜氏对此戟法历代精研,乃有今日姜家枪法。此戟法虽为古物,乃姜氏矛法本源,却即无助于恢复祖宗英名,又无法应用于实战。实是象征之意多于实际意义。如都督能有所悟,也算我姜氏一番报答。”

    “既如此,子明厚颜以受了!”谢瑍再次抱拳相谢道。

    “都督请收好。”姜松将一份似纸非纸,似皮非皮的卷轴交予谢瑍。

    谢瑍双手接过,置于案几之上,再拜。

    “都督,我二人对此戟法略有研究。”姜松道:“宗族派我二人前来,如都督有所疑问,尽可开口。”

    “多谢二位前辈!”谢瑍抱拳施礼:“能得二位前辈指点,子明幸甚!”

    谢瑍轻轻展开卷轴,才发现这卷轴是后来加上的。

    谢瑍注目观瞧,却见前半部分文字缺失,想必是五分的来历了。谢瑍看这部分力之说明,寥寥数语,其实姜家得到的也许还不到五分。后面的招式的文字倒是清晰完整,文字之后就是图势。

    谢瑍看到第一势的图势,竟然有种异常熟悉之感。看名称曰:曲势。此势暗合太极取圆而守八方,因戟有横刃,乃暗藏近身杀敌之功。虽为守势,守攻兼备。虽然只是一式,有前后左右俯仰之法。矛枪之舞花应该由此而来,只是因为枪矛无横刃,没了伤敌之能。

    看第二势图样,名曰:斜势。斜式分前斜势、后斜势和横斜势,前有上下左右之分,后有回马杀敌之效,这个不同于回马枪中的败中取胜,乃是正面交锋完毕后,两马交错之时的连续攻击之法。至于横斜势,顾名思义,乃横和斜合用,主要是为了阻敌,取守势之法。每一式各有用法,如前斜势之上斜势,可守前方,可上挑,可斜刺,可锁敌兵器,此后可以根据情势,或左或右或下或前或后顺势格挡攻击。

    第三势图样,名曰:直势。取一往无前之势,乃是纯粹的进攻之法。……

    谢瑍看得如痴如醉,但见戟势或纵横开阖,或圆转玲珑,看似古朴简单,却暗合动静至理。这样的戟法怎么会无法使用呢?

    谢瑍一气看完,最后却是制戟之法。

    戟有矛戈之用,《说文解字》载:“戟,有枝兵也。”是一种戈的柲顶有矛形尖刺装置的兵器。据《管子》载,制戟的祖先是蚩尤,他好兵喜乱,善作刀兵,曾采雍孤准、雍孤山之金以制戟。《增韵》上说,单枝为戈,双枝为戟,是指横刃而言的。戟刃一般广寸半,粗者称为镘胡戟,横刃弯曲者称为钩矛。戟有单双之分,长短之异。单戟为一般为长戟,是双手兵刃,如吕奉先所用方天画戟;短戟一般为双兵器,如典韦、太史慈所用,又称狂歌戟。

    戟,在古人眼里深受器重因而铸造上颇为讲究,不亚于战国时名剑的制作。两晋以后,由于盔甲的制作日趋精良坚固,钩啄兵器的效用降低。而枪、矛等刺兵器仍能大显身手,于是枪渐渐取代了戟。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

    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我国淘汰戟之后900年,欧洲戟出现了。欧洲戟跟中国戟不一样,基本上是斧与矛的结合。斧钺锤都属重兵器,可见戟非大力者不能用也。

    谢瑍看到制戟之法,才明白为何虽有戟法却不能用了。

    主要原因是戟作为主战之兵,重量太大。戟尖一尺八寸,横刃阔两寸,戟杆长约丈八,戟纂约八寸,均为精金所制。如此一来,整身的重量,超过一百公斤。这绝不是普通人所能使用的东西。而这些招法里面,很多是一力施为的。如果戟做的轻巧,就失去了威力。所以我们平素都常听说“一力降十会”,就是这个道理。这并非说技巧不重要,而是说,同样的技巧和运用之下,力气大者更容易取胜。

    所以古代用戟名将,莫不身负巨力。吕奉先如是,典韦如是,甘兴霸如是,唐薛仁贵亦如是。而且典韦和甘兴霸都是双戟,是短戟,而非丈八长的大戟。真正用大戟的也就是吕布和薛仁贵了。而霸王项羽的戟,恐怕吕布和薛仁贵也无法使用。

    想象一下,现在的武术运动员们,舞枪弄棍的姿态,是何等威风?可那些表演的武器充其量两三斤重,如是拿着一百多公斤的武器,耍成那样,需要多大的力气?传霸王“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气力到底多大,岂是凡力所比?有人说了,传说中的东西,哪能相信呢?那就说说正史所载的典韦。典韦单戟80斤,按照现在的重量换算出来,约合18千克,也就是说两支戟的重量约36千克。刚才说了,典韦双戟的重量要比大戟轻很多,至少也也要轻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吕布大戟的重量至少也要55公斤左右,就是110斤以上。这样的武器,现代人根本无法使用。这并不是说,现代人不如古人。而是生态环境变化,人们没有了古代的条件。张飞的丈八蛇矛,按照现代的长度也是四米长,你是不是说,这样的长度根本没法用?那是马上兵器,短了才真没法杀敌哦。

    笔者啰嗦这些,只是想说明,古代很多的技法失传,除了年代久远佚失了之外,还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没用而被遗弃了。

    【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