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九十章 据龙城谋取高句丽,临玄菟心怀丸都城(3)
    ”con148963”>

    慕容农知道这样的大军绝对不会瞒得过敌人的探子,所以也不着急,大军渡过辽水,缓缓推进。

    沈水(浑河,也称小辽河)边,正在搭建浮桥。

    浑河虽然没有辽河那么名气大,但也不比辽河小多少。阳光下波光粼粼,水鸟蹁跹,两岸青山滴翠,河内绿水潺潺。夏季的下辽河平原,鲜花争艳,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辽河和浑河,一条从城西南下,一条从城中流过,可是遭遇截然不同。浑河现在成了饮用水的主要供给河流,还哺育世世代代的东北人民。如果是谢瑍走在此处,一定会大发感慨。当然要是谢瑍看到辽河,那说不定就会哭起来,也许不哭,却会发怒。这么好的清水河,后世怎么就弄成了一条毒河呢?

    浑河源头位于今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滚马岭下,那里古树参天,林密树高,万顷临海,景色清新怡人。相传,唐朝大将薛仁贵路过这里,因贪恋眼前的景致不慎滚马,“滚马岭”由此得名。据说,一路走来,林间常有水声相伴,但临近源头,一切却归于沉寂。惟见源头石下,一冽清泉缓缓流出。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

    玄菟,就在浑河对面,不到四十里。

    也许是高句丽和燕打得次数太多了,也许是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晋军搭桥渡河之时,竟然不遇到阻击。刘裕和慕容农两个人,心中暗自欢喜。如此大好机会,高句丽放弃了,或者是太自信了吧。

    刘裕找来郝景,再次细问上次失败的经过。

    没错,上次郝景的大军就是在这里遭到了高句丽的狙击,夜半又被劫营,措手不及,所以才大败而归。那今日怎么就这么安静了呢?

    有点不对啊。

    刘裕这么想,慕容农也这么想,唯有郝景叹息倒霉。

    玄菟郡治所,在今沈阳东,沈水西约不足20公里,快马跑起来用不了半个小时。既然玄菟守将无视了,那就战场上见真章吧。

    浮桥完成,刘裕命令精骑率先过河五里,压住阵脚,然后步军快速过桥。待最后一辆车子过了河,刘裕才策马追了上去。

    甲午庚申(五月十九),晴。

    玄菟城西门、南门,离城三里,晋军安下两座大寨,两座大寨中间是三座呈三角形的小寨;大营外侧,又各连接出两个小寨,取三生万物,九九归一之意。大小寨勾连,可以相互支援、警戒。每个寨内各自布置路障,开挖壕堑,设置拒马等防守措施。

    两个人看着对面安静的玄菟城,高句丽的旗帜在城头飘扬,一个大大的“高”字在风中飒飒作响。

    高句丽的国旗上写“高”字?刘裕撇撇嘴,还是跟我朝学的啊。

    “郝将军,跟这里的守将交过手吗?”刘裕回过头向郝景道。

    “禀将军,不曾!”郝景有些羞赧道。可不是嘛,被人打败,竟连对方的主将都没交手,这仗打得真是没法说。

    “慕容将军,你们和高句丽多有争斗,说说你的看法吧。”刘裕道:“我想知道你们和高句丽的情形。”

    “将军,既然比邻,争斗是常有的。”慕容农道:“以前还算老实,也就是这两年,趁着中原大乱,高句丽王才兴兵的。”

    “那就是说,也是趁火打劫之辈。”刘裕不屑道:“怪不得大少爷要我们打服他们,看来是不打就不老实啊。”。

    “将军所言甚是。”慕容农道:“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谋略,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都不再重要。”

    “慕容将军说的好啊。”刘裕赞道:“有都督的味道了。”

    “正是都督所说。”慕容农道:“都督对内圣外王亦有自己的看法。教而化之,历久方行;以力压人,立竿见影。唯恐反复啊。”

    “哈哈……我们可以双管齐下!”刘裕看着慕容农哈哈笑道。

    “大善!”慕容农赞道:“将军,我们是不是先给城内来点下马威?”

    “慕容将军的意思是?”刘裕问道。

    “往城内扔点石头之类的东西,看看守将的反应。”慕容农笑道。

    “嗯,我也有此意。”刘裕笑道:“命令精骑做好戒备,马上安装器械,给城内这货点颜色看看。”

    “郝江军,你去招呼人,在城前300步处,开挖堑壕,挖出的土,堆在前方。”慕容农对郝景道:“让精骑连弩兵,以及弓兵做好警戒和保护。”

    “诺!”郝景领命而去。

    刘裕点点头。

    300步,大约有4-500米左右,正是城上弓兵刚好射不到的地方。只要安排好了投石机,城内就有难了。

    刘裕看看夕阳,转头道:“从西门攻击。”

    慕容农一愣,看看太阳,恍然大悟道:“将军高明!”

    “大少爷说过,不光是阳光,就算风向、气味这些东西都不能小瞧。”刘裕道:“还有语言,就是说话。”

    “少爷这么年轻,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慕容农乘机问道。

    “恐怕不是谁教的,也没人教得了他。”刘裕蹙眉道。

    “哦……”慕容农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玄菟城在夕阳里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城外的数万兵马是空气一般。五丈高的城墙,两丈半左右的门楼,巡逻的兵士已经不见踪影。

    书中暗表,故国壤王高伊连攻下辽东和玄菟,就预备着燕会来反攻,早就做了准备。可是除了攻击玄菟时,燕曾派援军,就再没见燕国的动静。事出反常必有妖。春节过后,天气转暖,高伊连派人前往幽燕打探消息。这才知晓大晋北伐,慕容氏降晋之事。

    从史载来看,高伊连在位七年,征伐治政均无甚功绩,较少建树,但曾下令全境崇奉佛教。虽然高伊连无甚治国之才,但不代表他傻。一国之君,没点眼力是不可能的。

    高伊连有些纠结,本来天下大乱,正是高句丽发展的最好时机。前些年给燕打得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大秦把燕收拾了,安定了十几年,有了短暂的休养生息,高句丽才有些起色。高伊连的前任小兽林王在位十四年,尽量的避免与百济、新罗交战,而与北方的鲜卑、濊貊、扶馀、靺鞨人结好,以免除两面受敌之危险,闷不做声发展实力,才有了现在的样子。高伊连刚接手时,也是奉承小兽林王的做法,我谁也不惹,该称臣该进贡,一样不少,集聚实力为主。

    高伊连的打算没错,可没想到淝水之战苻秦帝国轰然倒塌,这样的好机会不会太多。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高伊连这才露出了隐藏多年的獠牙,悍然出兵攻下辽东和玄菟。他的打算是乘乱逐渐蚕食,没想到大晋来了。

    真是没想到。

    因为这中间隔着大秦,隔着燕国故地,隔着大江大河,崇山峻岭,大晋怎么能一下子伸到这里来呢?想当年,大晋取代曹魏时对高句丽并没有什么抑制,不管该不该封王还是封了。高伊连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你封我就接着,还能索要好处。反正山高皇帝远,你不封我也是王。

    高伊连不怕别的,就怕这个大义和正朔。他的祖先都是臣服中原王朝的,这没办法否认。如果他对抗晋军,那就是逆贼,失败以后,难以预料。而南边的百济和新罗,又经常袭击高句丽,那才是他心中的大敌。原本高伊连是想,占领辽东,有个大后方,就可以回头专心对付南边的两个家伙。笔者认为,次序有点反了,如果高句丽王先南下,回过头来再北上,那个时候到了16国后期,南北对峙即将开始,而且因为收服了新罗百济,不但实力增加了,也没了后顾之忧,更有利于向北发展。

    如果是燕国来攻打,高伊连肯定是要抵挡一番的,最次也要守住现在占领的地盘。现在大晋来了,他就犹豫了。每当想起他的祖先们,在中原王朝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每次都俯首称臣,他心里虽然满不是滋味,但自己弹丸小国,没有办法。嘴上说是无奈,心底除了无奈还有怕。而且自汉以来,高句丽似乎也没有真正的脱离过中原王朝。这就是玄菟城静默的真正原因。因为故国壤王高伊连决心未下,正在摇摆之中。他不敢主动进攻,命令玄菟守将,只要晋军没攻城,就不要主动进攻;晋军攻城时,防守为主,切莫惹恼了晋军。

    他想给自己留条后路。【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