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九十二章 丸都城荆差赚家眷,玄菟郡雄况袭晋营(2)
    ”con148970”>

    花开两朵,暂表一枝。

    且不说玄菟城的几位将军相谈甚欢,先说说赴丸都的荆差一行。

    荆差奉命再赴丸都,解救韩云支家眷。刘裕本来想给他找几个军中好手和他一起去,被荆差拒绝了。多两个人在戒备森严的丸都皇城救人,跟一个人没甚区别。如果一个人不行,两个三个人也一样不行,就算是大部队强攻都未必能办到。这样的理由确是有道理,因为救人不是杀人,也不是打架。像荆差这样杀手出身的家伙,最喜欢的是独自行动,而且是暗中行事。来去自如于一国皇都王城,那也是值得骄傲地事不是?所以荆差只要了韩云支的两个心腹,虽然带了韩云支的信物,毕竟丸都那边还是他们更熟悉,另外荆差担心语言上的沟通不便。那个个时候可没有普通话普及,各地方言相差很大,更不用说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之地的高句丽了。韩云支的汉话说得还能听懂,他的两个心腹就差强人意,所以荆差担心见了韩家人因为语言交流出问题,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另外在丸都总还是需要配合和掩护之人,这样的人当然是当地人最合适。

    说到丸都,就不得不说丸都王城的来历。

    高句丽先后有三个王城:第一个纥升骨城,在今辽宁桓仁;第二个是国内城,即眼前这座方不足20里的石城;第三个是平壤(今朝鲜首都)。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带领一帮人逃出龙口,远走高飞到了桓仁,建立了高句丽王国,建都纥升骨城,这是高句丽的第一座都城。朱蒙死了后,他儿子琉璃明王即位。据传,在新王举行祭祀大典时,作贡品的野猪跑了,新王就派人追。终于在集安附近逮住了野猪,回去汇报邀功之人,历数集安景致。琉璃明王闻听集安风景如画,山水相依,乃风水宝地,可以长治久安,于是决定迁都。

    公元3年,琉璃明王建起了第二座都城,国内城即现在集安市区所在。狡兔三舍,为了防止意外,后又在国内城西北丸都山上修筑了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

    丸都山,北邻雨山,南抵七星山,沸流水由此山脚下流过。按照古代风水之说,是藏精纳气之所,是宝地。

    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并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正式迁都于丸都山城。

    一条山石路将平原的国内城和山上的丸都山城连接起来。据说,原来丸都山城是国内城的守备城,处在平原上的国内城如若遭遇外敌攻击,守不住的时候,高句丽王就带着文武百官往这里撤。由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成为复合式王都的典范。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贴近自然,以自然为师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丸都,弹丸之都?我想着一定不是丸都的本来意思。

    说高句丽王城,就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

    直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丽长寿王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丽都城再次迁都,将都城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迁都前,国内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 列高句丽三京之一。这是谢瑍生前那个世界的后话。

    长寿王迁都平壤,也算是深思熟虑。因为历史上丸都被毁过不止一次。最彻底的就有两次,第一次是曹魏时期。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高句丽侵扰辽东,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军直接杀到丸都山城,城毁,刺史勒碑凯旋而还。史载“正始三年高句丽反……督七牙门讨句丽……六年五月旋”;第二次是70年后,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高句丽16代王重修丸都山城不久,就被燕王慕容皝攻陷,从此就成为燕国的藩属,此城一蹶不振。

    长寿王深知与中原王朝相抗,高句丽没那个实力,也就是乘中原混乱之时,捡点便宜就好。所以他把重心转向征服百济和新罗,以图统一半岛。这个策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历代中原王朝对此边陲之地不予重视,都是名义上的归附,从未真正控制过。但这一回,长寿王没有机会了,离他迁都还有40余年,就是他的父亲好太王还要数年后才能即位。这回大晋南下,谢瑍怎么会犯以往的错误?高句丽没了好太王鼎盛的机会了。

    国内城有城门6座,南北各1座,东西各2座,均有瓮城。民国年间曾重修3座门,东“辑文门”,西“安武门”,南“襟江门”,其余3门被堵死。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

    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故可能是高句丽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

    丸都城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城墙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形如簸萁状。城周长为十六里,南北约4里,山城东西约3里余,南部东西略阔,约有近5里。丸都城有6个城门:南侧谷口处有一处带瓮门,这是丸都城的正门。东北面,山城本身有一个门,后来扩建,又增加了一个门。扩建后的南墙有三个门,都带瓮门。南墙东西各有一个城门,中间有一个正门,与山城正门相对。西城墙因为考虑到安全,没有门,但有数处加固的马面,这显然是学自中原。

    丸都城内不虞断水之困,城内有泉眼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沸流水(通沟河)。东侧山坡上,是高句丽王宫建筑群,主殿南北约40丈,东西宽33丈。四周大小宫殿,各抱地势,蔚为壮观。南门北侧山脉南端,一座高耸的瞭望台巍峨而起,登此一望,山城沟谷地势,一览无余。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 , 城内却又宽敞自如 ,环境优美 , 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 , 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韩云支的家人在丸都山城内。

    荆差远远望着这座山城,心中暗自盘算。先带着韩云支的两个心腹,进了平原城西门。虽然战事已起,似乎这里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安。荆差感到非常奇怪,是高句丽王不想引起民众恐慌还是高句丽王成竹在胸?

    有韩云之的心腹领路,三个人很容易地进了丸都城。三个人在城内悠然而行,荆差却是将四下情况暗记心中。找了个客栈住下,荆差让两人分头进入山城,但不要跟去韩云支家中,而是将韩家四周的地势情况摸清楚,回来画成图。两个人走了之后,他自己化妆成一个老头,带了一些攀爬工具,往丸都山而去。【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