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九十六章 长廊风光看不尽,未到龙城人已知(1)
    ”con148984”>

    夏末的晨风,在山东还依然炎热,但在河西却已透着一份凉意,谢瑍自然已经熟悉这份凉意。

    马儿跑起来,竟有一丝凛冽的清凉。因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放眼望去,近处丘陵起伏延绵,沟道纵横,远处山峦绵亘高耸。金城关比邻黄河北岸,属黄河谷区(今西固盆地),两岸碧草茵茵,夏花灿烂。

    往北而去,这真是一道道山梁一道道沟,约20里,到达今树屏镇附近。此地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由此向西北穿插,即刻进入永登县南部重镇,往北则进入秦王川盆地(秦王川盆地属于剥蚀和堆积盆地,沿沉降幅度增加的方向由剥蚀过渡到堆积盆地。从构造上看,秦王川盆地又是一个断陷盆地,后来由于东西两侧断裂的挤压逆冲活动以及南部的褶皱隆起,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盆地。后世兰州新区的主场就设这里,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谢瑍他们沿着山道折而向西北而行,抬眼望去,西北群山连绵,脚下的路虽然崎岖不平,高低起伏,还算是平和。去约50里,但见一条河水自西北而来,这就是庄浪河了。

    沿河而上的路,就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一段,前面是令居(今永登)县。自此往西,汉骠骑大将军修建了西至姑臧的汉长城。西晋末,凉州刺史张宜复设枝阳县,并在建兴四年(316年),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三县立广武郡,治永登,寓五谷丰登之意。永和二年(346年),前凉文王张骏去世,其子前凉桓王张重华继位。后赵皇帝石虎派遣大将麻秋、王擢、孙伏都等率军攻打前凉,企图并吞河陇,一统北方。麻秋接连攻克武街、金城,兵锋直指前凉都城姑臧。面对强敌,张重华命征南将军裴恒屯兵广武,抵御赵军。牧府相司马张耽向张重华陈述利害,荐谢艾,重华乃命为使持节、军师将军,抵御赵国进攻。谢艾多次击败赵国,主将麻秋单骑而逃,自此不复敢西侵。

    因为有庄浪河的缘故,沿岸风景秀丽。骑了三个小时的马,太阳已经升起,几个人下马缓步沿河而行,恢复马力,权作休息后直奔广武。广武城外,昔日裴恒修筑的峄城依稀可见。几人并不进城,逶迤而上,往洪池岭(今乌鞘岭)而去。

    一路无话,遥见一小城,名曰安门,城门向南,城头上大晋的旗帜随风飘荡。安门城依岭边地形而建,东西长约三百步,南北宽百七十步城紧靠汉长城边,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汉代这一带长城之外为羌族居住,在这里设城是为守护长城的军队所设的住所。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是内地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

    姜孝上前出具了元帅手令,检查无误后,他们穿过这个岭南的安门小城,踏上洪池岭。

    踏上洪池岭,众人顿时精神一振,炎炎的暑气一扫而光,再也感觉不到夏日的酷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秋的凉爽。上行越高,气温下降越快,很快就感受到了暮秋的清冷。

    呼着白气的一行人,登上了岭脊。放眼远望,只见山岭蜿蜒曲折,像一条头西尾东的巨龙,西高东低,披云裹雾。南部的马牙雪山峻奇神秘,玉质银齿,直插云天。山脚牧人的牛羊像散落的珍珠。岭下清澈湍急的金强河像一条洁白的哈达,飘然而出于山根,滚滚西去,汇入黄河。北面的雷公山高耸人云,牛头山云雾缭绕,两山并肩而立,各展雄姿。向西望,古浪峡壁立千仞,关隘天成,悬岩危石,天开一线。

    回望东南,广武城小如弹丸;而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和石门(今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草原像一张巨大的绿色毛毯。正所谓山河如画,景色奇丽。

    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岭上原有韩湘子庙,约建于明代,香火甚旺。范长江所著《中国的西北角》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司马迁《史记》中,首次提到古西戎之地“畜牧为天下饶”。班固在《汉书》亦载:“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五凉志》载:“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曾出现过“牛羊塞道”的繁荣盛况。

    看看天已过午,一行人找了一块背风朝阳平坦之地,开始了三千米海拔的野炊。

    洪池岭东西并不长,约40多里,南北宽约25里。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它成为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一条界山。首先,它是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边界,岭西南为地形第一级阶梯。以东以北为第二级阶梯;同时也是划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经过的地段,以东为季风区和外流区域,以西为非季风区和内流区域。其次,它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点上。在地形上,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在气候区划上,高原亚干旱区、中温带亚干旱区、中温带干旱区三大气候区在此岭交汇。主峰经雷公山、代乾山同祁连山东部的主干山脉相接,向东经毛毛山、老虎山没入黄土高原。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乃古丝绸之路要冲。

    伫立岭巅,秦汉长城如在眼前。虽为夯土板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已有风化而斑驳,但依然屹立不倒。岭上多砂石、少土,更少黄土,这些夯土原料都是从河西运来的吧;加上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工具等条件,当年在洪池岭上修筑长城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谢瑍不禁叹息,也许就地取材,有了水泥,做石长城更容易吧。而岭下的龙沟更像一条百里长龙,与洪池岭及冷龙岭相连。传说是周懒王,也有人说是刘伯温斩龙脉的遗迹。而实际上,这样深三米,宽五米的壕堑,与其说是“斩龙壕”,倒不如说是古代的雁塞、堑壕、土垄或要塞的建筑更确切,有防御敌人及划疆界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记载:“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这一记述可以印证上述之见。意思是说,自从修筑要塞以来,一百多年了,并非都是用土墙作为防御隔断。有的因山岩石块枯木坠落、溪水沟谷水门等地,略微整平,卒徒修筑整治,人力物力耗费巨大,这样的事不可胜数。

    这一段是侯应在对汉元帝欲撤边备塞吏卒的奏疏。

    起因是公元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即王昭君,名嫱)赐给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曰“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当时,朝议大多数人皆以为便。唯有郎中侯应熟悉边境事务,认为不可。于是侯应历数从周秦以来游牧民族在边境的肆虐暴行,洋洋洒洒说了十条不可撤的理由,这是第九条的前半部分,接下来说“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一切省徭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他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绝,当更发屯缮治,累岁之功不可卒复,九也。”意思是说,“我担心朝议之人不深入考虑事情的始终,一切为了节省徭役和戍卒耗费,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如有变故,因为障塞破坏,亭隧(烽火)也没了,即使想要再修缮,积年累月也不能全部恢复(这样就危险了),这是第九点”最后指出“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蛮之长策也!”不是求得真正国泰民安,威制百蛮的良策。可见,这个侯应对异族的嘴脸确是看得很明白,他的奏疏也是一针见血。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