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113章 谢都督执意效定远,马长史审慎临乙弗(4)
    ”con813701”>

    第113章谢都督执意效定远,马长史审慎临乙弗(4)

    此时吐谷浑的首领乃视连,是叶延的孙子,吐谷浑的六世玄孙。按照历史记载,视连去世(390)时,将位子传给了弟弟视罴。大概是他的儿子较小的缘故还是没儿子不得而知;后来视罴传弟乌纥提,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也就是说,三十年(390-420)间,换了四任领导人,平均每人只有七八年,这无疑是个不好的兆头,若不是内部相残,那他们身体也太差了点。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青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此为中兴之时。距离现在还有四十三年的时间。

    马能不知道谢瑍告诉他,注意这里的原因,但他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可惜没有得到想要的,这附近一样的草木丰茂,没有人烟。

    探察无果而回,马能并无沮丧之色,率军沿着古老的山脉继续西行。

    书中暗表,这山就是大通山。大通山是古老褶皱断块山,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于察汗鄂博图岭,东南止于卡当山,向东南延伸为达坂山。长约三百公里,宽约六十公里。平均海拔在三千至三千五百米,最高峰桑斯扎峰海拔四千七百多米。西北部为中高山,海拔四千米以上,以冰缘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岩石裸露,有冰川分布,但仍然有生命顽强的生活在此地。略低一些海拔三千六百米至四千米之间的地段,地势较为平缓,沟谷开阔,”v”形谷发育,牧草生长良好。特别是海拔三千至三千六百米的地段,以湖积、洪积、冲积平原为主,间有丘陵分布,是优质的天然牧场。峻河、吉尔孟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等自南麓顺势而下,滋润着这一方沃土,最后汇入青海湖。

    大军走的辛苦,却也得到了锻炼。好在马能早有准备,准备了足量的咸盐,按着谢瑍的指点,他们猎杀了猛兽之后,除了煮肉汤,那就是烤肉;有时也捕点鱼。不但人精神,就连马也变得健壮起来。

    十六日之后,他们终于走出了这段山峦起伏的多水沟壑区,到达托勒南山西麓。虽然没有遭受任何人为的袭击,但却经历了不少“兽潮”狼群的夜袭。好在马能精于防守,军队又训练有素,没有造成太大的伤亡。也许是吃了兽肉的缘故,士兵们似乎因此凶悍了许多。

    但他们却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怎么走?

    北面是托勒山,前左右是托勒南山和疏勒南山,西南是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南面则是宗务隆山和青海南山的结合部。后面就不用说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过的大通山(祁连山脉东段支脉)和大通河(亦称浩门河)流域。因为此时期人烟稀少,这里几乎是无人之地,实在是动物之乐园。极目四野,但见高天流云,碧草满眼,一望无尽。群山环围中,辽阔的草原,成群的野马,惊恐的獐狍和飞奔的鹿群。一副绝美的大草原自然美景,如果谢瑍在,一定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

    因为行军需要,为了避让山冈河流,他们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正西方向而偏向了南方。或者说,在马能探索吐谷浑的后世王城伏俟城时就开始偏离了些许。因为这边的河流水域要少一些,地势也平坦,绝对是畜牧的最佳天然基地。因为平坦所以更适合大军行走,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走在大通山南麓。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里依然没有发现吐谷浑的土著居民,也许此地依然无人无主,也或许游牧之居所无定吧。

    谢瑍虽然知道一些大体的状况,毕竟不是历史学者,哪里搞得清吐谷浑何时占领了青海北面?如果说对吐谷浑缺乏直观的印象,那么金大大的《天龙八部》不说家喻户晓,也相去不远。其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南慕容,算起来就是吐谷浑的后裔。

    实际上,直到北魏太武帝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年间,这方地区才成为吐谷浑的属地,离现在还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呢。此时的吐谷浑部虽已在青藏局部扎根,但还远没有扩张的资本。

    大晋数万大军走过大通山后,看到的是群山万壑环绕的这一方辽阔的草原。但远处明显有突出的高坡,还有清清的溪流。处于如此陌生的环境,他们找不到或者就根本没有大军行军的路。

    高衡他们向西、西南、西北派出大量的探马和斥候,探察消息。同时,传令绥靖方圆五十里的区域,采集山果、野菜,狩猎野兽。因为他们的粮食已经去近一半,这还是马能早有准备,每人每天只能食用两斤粮食,其余的就是食用野味:鱼虾、兽肉和野菜。其中一种沙棘植物的果实有效缓解了米粮不足的状况。马能和高衡不知道他们的大将军是如何知道这里会有可以当做粮食食用的植物种籽的。其实谢瑍也是约略记得,后世在此地生活的鲜卑一部乙弗鲜卑“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苏子就是指的这种沙棘植物的果实,这种沙棘植物就是紫苏。

    紫苏不但可以食用,还有药用。本草纲目说“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又说:“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解鱼蟹毒。”,可见这种东西和鱼真是相配啊,可见世界的奇妙:毒物周围必有妙药。明代李时珍曾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可见紫苏在我国古代的饮食早已出现。中国菜中,用紫苏烹制各种菜肴,常佐鱼蟹食用,烹制的菜肴包括紫苏干烧鱼、紫苏鸭、紫苏炒田螺、苏盐贴饼、紫苏百合炒羊肉、铜盆紫苏蒸乳羊等。甚至成串的种子未熟之时也可腌制食用。更重要的是,紫苏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村边、地头、房前屋后均可生长,大面积种植最好选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土壤肥沃湿度大的田块幼苗陡长,结实晚、产量低、品质也差。

    谢瑍也是临时想到这件事,就告诉了马能他们,没想真能起多大作用。事实上,就算谢瑍不告诉他们,一片片茂盛的紫苏,一串串紫红的果实,也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对于好奇心不比猫少的人类来说,尝一下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到了弹尽粮绝之时,别说是植物果实,连树皮草根都能充饥。想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困难不但没有压垮红军,反而造就了一支举世无双的强军。

    因为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走出去。高衡和马能既然都给谢瑍叫去单独谈过话,谢瑍自然是将后世他知道的一些事情做了交代。高马二人自然也知道,他们一定可以走过去,虽然可能会很难。本来还想着实在没有办法之时,可以找向导,还可以沿着河道向前走。

    现在才知道,在如此辽阔的山谷草原上,找向导实在是个奢侈的事情,人都没有,哪有向导?

    若沿着河道而上,万一变天,这六月天真要下雨,行于崇山峻岭,那都是找死的行为,谢瑍自然是特别嘱咐过的。如若不然,山洪暴发,无处躲避,就可能变成“水鬼”。

    大军在缓缓走了三天之后,前方终于传来了好消息,西北百里之外终于发现了居民部落。各方向派出的探马陆续返回,带来了大致相同的消息。

    高衡和马能召集将官,详细询问了此地的情况。这周围数十里居然零零星星的十数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多的人口过千人,少的也有两三百人。大体一合计,恐怕不下万人。这一发现把他们吓了一跳。两人相视一眼,让斥候下去休息,召集众将开会,研究对策。

    这个时候,马能才发觉,怪不得附近苏子少了很多,而且草地明显矮了,原来却是进入了牧区。

    高衡和马能还不知道,他们离开临羌之后这条路上将要面对的第一波敌人。

    按照历史上记载,这个位置应该是己弗勿敌国——己弗(亦写作乙弗)勿敌国,是鲜卑一部。

    据《魏书·吐谷浑传》载,“吐谷浑北有己弗勿敌国,俗风与吐谷浑同,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即紫苏的果实)……”《通典》边防六《己弗敌》条记载:“己弗敌, 后魏闻焉, 在吐谷浑北, 国有屈海,其海周迴千余里。众有万落,俗风与吐谷浑同,然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

    由此可见,乙弗(或己弗勿敌)部不是慕容鲜卑吐谷浑部,也非别部鲜卑拓跋部。从《通典》记载看,“后魏闻焉”自然是听说而已,远未到达之意。从《中国史稿地图集》上查寻,也只是在祁连山南麓张掖酒泉之间正南野莫西北方向标记了一个大致的范围。【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