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夏帝国英雄传 >第213章 建远纺织厂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无名氏

    帝国历二零九年三月,胡思远和吴元建合资兴建的织布厂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

    新式的水力飞梭织布机,早已试制成功,在胡思远家庄子上的玻璃工厂配套的木工作坊里,悄悄的试制组装。

    胡思远和吴元建没打算所有的部件都自己打造,很多不重要的部件,被外包给一些铁匠作坊或者木工作坊,金大成对此十分不理解,表示自己打造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保密。

    不过胡思远的一番话,却让金大成打消了这个念头“金伯伯,你知道我们帝国的百姓,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才造出了纺纱机和织布机这样精妙的机器么?”见金大成摇头表示不知道,胡思远就继续说道。

    “咱们帝国的工匠,分工不够明确,很多工匠学徒是为了糊口,这学徒一学就是几年,不管学成什么样,再想去学别的手艺,却是来不及了,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天分高低之分的,金伯伯你能成为大工匠,还是因为你的天分过人,你的这么多徒弟中,应该也是有天分高低之分吧?”

    金大成若有所思,想了想之后没想通,胡思远说的这个,跟把机器零件让外人加工有什么关系。

    胡思远见金大成没做声,继续道“金伯伯,那些天分不好的学徒,学成了之后,只能做些开料,帮工的伙计,却很难自己独立打造一件器物或者是纺纱机那样的机器?”

    金大成点了点头,胡思远接着道“那你说,咱们帝国,是像你这样的大工匠多些,还是徒弟们那样只会开料帮工做些简单活计的工匠多些。”

    金大成若有所思,然后一拍脑门儿道“明白了,小思远你是说,让高手匠人负责复杂的工作,负责组装,那些不重要的零件,机器架子之类的,可以让那些手艺一般的匠人去做,工钱也不高,还节省了高手匠人的时间,让高手匠人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新的机器,或者做一些复杂的工作。”

    “就是这样,金伯伯,我们帝国的工匠,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教徒弟要留一手。”胡思远小心的说道。

    金大成面不改色的道“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有,但是我老金教徒弟,绝对是有十分教十分,但是能学到几分,就要看悟性了。不过教徒弟留一手这个事,确实存在,毕竟老话里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大匠师,教徒弟的时候留了一手,他徒弟教徒弟的时候又留了一手,一代代传下去,这个大匠师的徒子徒孙们,估计就只能打造个板凳了。”胡思远撇了撇嘴,毫不客气的吐槽道。

    金大成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沉吟道“如此一来,很多祖宗能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就造不出来了,手艺就慢慢失传了啊!”

    胡思远赞同道“确实如此,金伯伯,我有个想法,我要把我知道的手艺教给更多的人,让手艺传下去,造福帝国百姓。”

    金大成沉默了,沉默了一会儿后,就去组装机器了,晚饭的时候金大成找到胡思远,说想请胡思远帮他把多年来打造器物和木制机器的心得,和一些改进整理出来,将来让更多的木匠学习。

    胡思远当然举双手赞成,第二天那两个从军械司来的两个老师傅,也表示想把自己多年来打造器物的心得也整理出来。

    胡思远非常高兴,连着几天,帮助老师傅们把多年来积攒的经验都整理出来了。

    金大成正式的入股胡思远的机械研究所,也拿出了一部分积蓄,入股太子殿下和伴读大人合资开办的建远纺织厂。

    其他几个跟在胡思远身边的老师傅,也都纷纷入股,毕竟谁见了那种织布速度比人力织布机提高几十倍的机器,能不动心就有鬼了。

    建远纺织厂被建在吴元建庄子里,为了提供动力,吴元建雇佣了大量的民夫,开挖了一条十五米宽,六里长的一条小运河,挖掘的工作持续了整个的冬季。

    织布机的厂房被建设在河面上,厂房的地板是整根原木修出来的方木,用煤焦油处理过,防腐又耐用。

    每一排厂房里摆了四台机器,厂房正中是水轮,水轮带动动力杆转动,然后驱动织布机工作,每个工人负责两台机器,负责换梭和接纱。

    第一期工程建了十栋厂房,四十台织布机也已经准备好了,工人正在培训,吴元建和胡思远在各自的庄子上招收了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让这些女子成为了建远纺织厂的女工。

    除了织布机,胡思远早已将精纺机器设计好了,同样用水力驱动,把粗棉纱加工成细棉纱,用来织布。

    这样,棉农种植的棉花由自己加工成皮棉,然后百姓们将皮棉纺成粗纱,自己收购粗纱,加工成细棉纱后再织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胡思远和吴元建控制了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利润最大的一个环节。

    天气逐渐转暖,田地里开始出现忙碌的农民,他们驱赶着耕牛,将土地深深的犁过一遍之后,再细细的耙一遍,然后再播上种子。

    今年的春天来得比较早,百姓们根据天气的变化,早早就做好了春耕的工作,现在全家上下齐动员,都在忙活地里的工作。那些住在城镇里的百姓,很多家庭都购买了一台梦雪纺纱机,家里的女眷轮流上阵,整天骨碌碌...骨碌碌...的纺纱。

    棉纱的价格一直波动不大,本来京城附近不是产棉区,在梦雪纺纱机刚上市不久,出现了棉花供应不足的情况,结果那些商人立刻从产棉区运来了大量的棉花。

    秦元德的家族也不是蠢,正巧家族所在地就是产棉区,自己家的田地也有很多的棉田,在跟秦元德通了几次信之后,立即决定将棉花运到京城附近,并且迅速在京城附近的集镇开设了不少的棉花店铺,发售棉花的同时,收购棉纱。

    本来秦元德的家族准备开设些织布工坊,将原来在家织布的那些农妇集中起来,大规模的织布,然后售卖,结果他们的棉花店刚刚开业不久,就有人来洽谈生意。

    王来友今年三十来岁,是吴元建身边一个内侍的远房亲戚,以前干过几年的辎重兵,在部队里也做过一些后勤工作,心思活泛、头脑也灵活,退役之后拿着攒下的军饷,买了辆大马车,在京城附近东奔西跑的做些帮人运输送货的买卖,几年过去,也攒了些钱,现在成立了一个小马车行,手上有五辆马车,十来个伙计。

    吴元建和胡思远在建立织布厂之初就已经定下了发展方针,在棉纱供应能够满足织布厂消耗的时候,将棉纱的生产放在民间,这样一来可以让百姓们增加些收入,二来也可以降低收入。

    于是二人想寻找一个帮忙出面去收购棉纱的人,这个王来友就被自己的远房亲戚推荐给了吴元建,吴元建听了王来友的情况之后,觉得他和自己算得上是半个同行,毕竟自己过去就是干物流的。

    跟胡思远商量了一下之后,就决定让王来友出面去收购棉纱,不管是从百姓手里收购,还是从那些商人手里,并且向王来友的马车行注资,买了五辆新的马车,占了王来友马车行四成的股份。

    来秦元德家族店铺里谈生意的,正是王来友,他在见过吴元建之后,就带着自己这些年攒下的全部家当,又跟自己的亲戚们借贷了一部分,去帮吴元建收购棉花。

    马车行是双方合资的,但是这收购棉花的费用,吴元建给出两个方案,一是让王来友自己出资,然后建远纺织厂按照搞出收购价一成的价格,收购棉纱;二就是由吴元建出资收购棉纱,然后支付给王来友运输费用和辛苦费。

    王来友几乎一点儿都没犹豫就选择了前者,王来友也想过上好日子,这些年风里雨里的四处奔波,连老婆都没讨上,趁着这次机会,自己应该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

    王来友虽然不知道吴元建的身份,也不知道吴元建能吃下多少棉纱,不过吴元建承诺不管多少棉纱,都可以按照约定收购,王来友才下定决心,要转变身份,从运货的,变成一个商人。

    王来友先是去了京城附近的一个集镇,走街串巷的收购棉纱,当知道百姓们都是从棉花店领回棉花,纺成棉纱后再送回棉花店,领取工钱,这种不用投入的方式获得了百姓的认可,甚至有些棉花店出资帮助百姓购买纺纱机,在半年内用工钱抵偿购买纺纱机。

    王来友不笨,笨蛋也不能得到吴元建的认可,他立即让自己手下的伙计在京城周边的集镇打听情况,得到的反馈是现在七成左右的百姓,都是从棉花店领棉花,纺纱后拿工钱。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