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吴起篇(9)
    为了论证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吴起还举了几个例子,抓了几个典型的人物:亡国之君(三苗氏、夏桀、殷纣)和仁德之主(禹、汤、周武王)。

    这些亡江山社稷的人,其地势险固,却没能江山永固。

    吴起不是杠精,是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固。虽然他说的很有道理,也非常有水准。但,在魏武侯眼中吴起是有意找事,让他不痛快,属于高级杠精(我在《君王篇之魏文侯篇》,将杠精分类)。

    所以,吴起落败,有其他因素,也有自身原因。

    接下来,等待吴起的苦果:被打压。

    吴起进言:趁势灭秦,魏武侯不采纳。(不被重用的信号)

    吴起没能理解这个信号,导致了最终的命运:被驱逐。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魏武侯要驱逐的原因:

    1、魏武侯与吴起之间的对话:在德不再险。

    2、公叔痤的计策。

    3、反对吴起的人有很多:吴起的魏武卒抢了很多人的饭碗。平民立功,得官封爵。那些蒙阴体系内的子孙,又如何生存。吴起动了其他人的蛋糕,大家联起手来,逼走他。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人出来为吴起说话的原因。

    吴起军功显赫,锋芒毕露,这是任何君主都不想看到。尤其是魏武侯认为自己文治武功都不错,岂能让吴起遮住了自己的光芒。公叔痤只是起因,魏国公主也是幌子,真正让吴起离开的是魏武侯。

    那么,魏武侯就不怕吴起离开魏国,去了其他诸侯国,找魏国麻烦。

    魏武侯是不怕的,因为这个君主不怕有对手,就怕没对手。他充满自信,甚至是自负。

    总之,魏武侯不信任;吴起建立大功,也没有得到封卿拜相;建议亡秦,也没采纳。这让吴起意识到一件事:在魏国混没前途,也混不下去。

    参选失败,打击了吴起的自信心,也让他没有了为魏国干事的心情,甚至看不到未来。再加上,魏武侯对他的不信任。吴起做出了一个选择:弃魏。

    有大才的人,不会甘于平庸,屈居人下。一旦,被伤透了心,看不到希望,就会毅然地选择离开。所以,吴起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离魏,另谋出路。

    那么,天下诸侯,吴起选择哪国?

    有句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吴起从卫国---鲁国---魏国,都是往高处走。接下来,吴起往哪里走?

    韩、赵、魏是一家,去不得。宋、郑、周,太弱,不能去。燕国和齐国太远。秦国刚被他打趴下,入秦等于送死。大国、强国能与魏国一战的诸侯,只能选择去楚国。

    《史记》记载: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这一次又做了选择:入楚。

    吴起去了楚国,等于一切又从零开始,等待他的也是未知。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悼王,于公元前400年继位。继位后,楚悼王干的第一件事:稳定内政,击败反对他的人公子定。然,三晋插手楚国内政,让楚悼王面临的局面很尴尬,一直被三晋打,丢了中原重镇(大梁、榆关)。还被三晋攻入腹地。

    最可气的是楚悼王求和,三晋霸道的拒绝。

    为了摆脱困境,楚悼王拿钱贿赂秦惠公,这种丢脸的事情,他也干过。楚悼王继位后,过得很屈辱,一点大国之君的样子都没有。

    楚悼王不甘平庸,很想有一番作为,但苦于没人辅佐,又不能突破困境。有心无力,这四个字,最能体现出楚悼王的心态。就在楚悼王苦无良策的时候,吴起入楚,让他看到了希望。

    楚悼王为了强国雪耻,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非用吴起不可。楚悼王排除万难,以铁腕的手段拜吴起为令尹(中原诸侯的国相),还说了一句霸道的话:胆敢对先生不敬,别怪我不客气。

    此时的吴起,已经五十多岁了,终于实现了封卿拜相之志。

    吴起又登上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亮相诸侯。为了报答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吴起竭尽所能,干了一件事,这就是兴楚、强楚,有名的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做了哪些强楚、兴楚的措施?

    现在来看一下,吴起做为楚国令尹之后的表现。

    时间: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

    针对楚国的问题和现状,吴起在楚悼王支持下,李悝变法经验基础上,进行了铁腕政策的变法改革。

    吴起做了以下几件事:

    1、明法审令(楚国法治散乱)。

    2、破横散纵(统一思想)。

    3、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封君太众、大臣太重)。

    4、整顿吏治。

    5、重塑申息之师(训练军队)。

    6、修郢都。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会取得哪些瞩目的成果?变法和军事改革,是他人生的开始,还是终结?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