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乐毅篇(3)
    由于秦国和齐国,都在攻打魏国。魏昭王招架不住,只能选择联合燕国,牵制齐国,减轻魏国的军事压力。乐毅做为魏国外交使者,踏上了北去燕国之路。正是这次以外交使臣的方式,出使燕国,让乐毅遇见了伯乐:燕昭王。

    进而,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乐毅有了一个将星的舞台,从而留下了一个故事:乐毅伐齐。

    那么,魏昭王为什么要派人出使燕国呢?

    1、别无选择。

    赵国沙丘之乱后,国内还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尤其是肤施的中山和九原的楼烦,联合反叛。韩国国力孱弱,不会惹祸上身。楚国忙于内政,也没有时间。

    2、魏国和燕国有共同的敌人。

    齐闵王联合韩魏攻破秦国函谷关后,与秦议和,又将战祸,燃到了燕国境内。燕国与齐国在一个叫权的地方展开大战,燕国输得很惨,不仅两员大将被俘,十万将士几乎全军覆没。

    燕魏两国要图存图强,就需要联手,对付彼此共同强大的敌人:齐国。

    魏昭王为什么会选择让乐毅出使燕国,我想也有以下的原因:

    1、魏昭王想给乐毅一个表现的机会。

    2、魏国朝臣认为,燕国孱弱,与之结盟,意义不大,皆不愿意前往苦寒的燕国。

    3、乐毅主动请命,找个机会,离开魏国。

    总之,因为齐、秦伐魏,魏昭王需要盟友,打破僵局,派乐毅出使燕国,与燕结盟,应对齐国。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乐毅初遇燕昭王之后,说了怎样的话。但,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这二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乐毅是魏国的使者,来燕国见到燕昭王,缔结合约。

    两人见面,先是表达了魏、燕两国友好,并达成协议,共同对齐。

    燕昭王看中了乐毅,是个难得人才。乐毅也觉得眼前这个人,有点赵武灵王的雄风,是位贤能的君主。

    燕昭王的心理活动:这是难得的将才,值得我重用。我怎样开口,把他留下来。

    乐毅的心理活动:这是贤能的君主,值得我效忠。我这样开口,留在燕国。

    乐毅总不能说,我留下来给你混。这样的话,他能得到重用?去赵奔魏入燕,几年时间换了三个诸侯国。这样的名声,也不是好名声。主动请求留下来,会降低存在感。

    最好的方式,燕昭王说,乐毅顺势留下。

    燕昭王总不能明说:你跟我混,魏国能给你的,我加倍给你。

    这样说,只会让人觉得怠慢、狂妄。

    那么,燕昭王会怎么做呢?毕竟,乐毅这个人,他看对眼了。一旦错过了,就会少一个让燕国崛起的机会。

    燕昭王是燕国的王,公元前316年继位至公元前294年,已经有二十多年。燕昭王历经子之之乱、齐国亡燕之祸,心智早就成熟。对于燕昭王来说,如何留住一个人,这不是很难的事。

    燕昭王先高规格礼遇乐毅,又让他吃好耍好,以结盟琐事为由,留住乐毅多在燕国住些时日。乐毅在燕国期间,燕昭王用自己的诚意,来说明需要他。燕昭王有意,乐毅有心。随着,接触久了,两人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燕昭王与之交谈,并把燕国的现状,说给乐毅听。

    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刺激下,燕昭王也励精图治,广招人才。其中,千金买骨、黄金招贤,也为燕昭王留下了求才若渴的美名。

    有句话说得好,自己优秀,不是靠自己说,而是靠别人说。燕昭王做的那些事,他不说,乐毅也看得到、听得到。

    历经之子之乱、齐国之祸,民生凋零的燕国,在燕昭王二十多年治理下,国力总算有了起色。

    时机成熟,燕昭王认为乐毅是值得托付大事的人,将自己心目中想要说的话,表达了出来:我对齐国的仇恨,深入江海。亡国之恨,权败之耻,莫敢忘。将军有才,能否教我。如何才能伐齐,一雪前耻。若能成功,平生无憾。

    乐毅也被燕昭王爱贤的真诚打动,给了几个字:示弱、孤齐、隐忍、合纵。

    燕昭王听了之后,茅塞顿开,说了一句话:将军能否助我伐齐雪耻。若能成功,将军之恩,莫不敢忘。

    乐毅也觉得在魏国混不出头,选择留在了燕国,追随新的君王。从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燕昭王与乐毅,携手破齐。

    这里有个问题,乐毅去燕国,为什么会被燕昭王看中。

    我想有以下原因:

    1、燕昭王见到乐毅,想起了乐池。或许,乐池曾经向燕昭王举荐过乐毅。

    2、乐毅小有名气(贤、好兵)。

    3、燕昭王与之交谈,被乐毅的仪表、才华、计谋,所折服。

    4、剧辛等逃亡燕国的人举荐。

    乐毅出使燕国,最终留在了燕国,开始了他崭新的人生。

    燕昭王得乐毅,如鱼得水,大喜过望,并赐予他爵位。乐毅很谦恭,没有答应。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封爵,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

    有了乐毅的加入,燕昭王实力大增。这次见面,也成就他们各自的功业。

    燕昭王:伐齐雪耻。

    乐毅:不世名将。

    燕昭王留住了乐毅,并将国政告知,并询问他富国强兵的方法。

    乐毅说了两个字:改革。

    燕昭王也想改革,但,如何改,怎样改,这是他遇到的难题。

    此时,燕国有改革的条件吗?

    我在《君王篇》系列,涉及到改革的两个要素:

    1、环境。

    2、人才。

    改革需要良好的环境,对内无战事,对外也无战事,且要有改革的人才,才能成功。索性,上天照顾燕昭王,燕国的环境内外无战事。赵国的沙丘宫变,为他送来很多贤能的人。法家的剧辛、兵家的乐毅、赵奢。就连宋国的屈庸也入燕,诸侯国的人才,纷至沓来。

    燕昭王有了改革的环境,又有改革的人才,下定决心,效仿赵国,改革图强。

    燕昭王把政治、军事改革,交给了乐毅、剧辛、赵奢。

    经济、文化改革,交给了郭隗、屈庸。

    这就是战国历史上,在燕昭王支持下,以乐毅为主导,对燕国的改革,也被称为乐毅变法。这也是诸侯之中,最后一次变法。

    现在说说,战国时期,变法有哪些呢?

    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齐威王两次变法;秦国的商鞅;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么,乐毅总结前人的经验,又会如何变法呢?

    乐毅变法,只要有四点:

    1、明奉法,审官断,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与考核。(立法)

    2、察能而授官。(用人)

    3、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平等)

    4、军事上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以便提高燕军的军纪和战斗力。(军事)

    乐毅变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根据燕国目前的现状,从法律、用人原则、整顿吏治、军事,这几方面入手。从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齐威王、赵武灵王等人变法,这也说明了变法的核心:吏治、军队。

    燕国有了大才之人的帮助,尤其是来自赵国有改革经验的人加盟。燕昭王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燕国的现状。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焕然一新,国内充满生机。

    燕昭王看着改革成果,又问了乐毅一个问题:如何伐齐雪耻。

    针对燕国的现状,乐毅提出分几步走的意见:

    1、示弱。

    根据燕国被齐国打败的案例,证明了一个道理,齐国很强,燕国很弱,不能硬拼。最好的方式,示弱。让齐国觉得燕国很弱小,造不成任何威胁。

    2、顺齐。

    齐国想要什么,燕国给,最后让齐国不把燕国当回事。

    3、隐忍。

    燕国实力不够强大,就不能插手中原战事,更不能挑战齐国。忍而待发,才是燕国要做的事情。

    4、孤齐。

    孤立齐国,离间齐国君臣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

    5、合纵。

    静待时机,让齐国成为诸侯共同的敌人,联合诸侯击垮齐国。

    燕昭王有了明确的目标,还有清晰的方向。燕昭王拥有前所未有的自信,能够伐齐雪耻。燕昭王很低调,开始在国内进行改革,并秘密训练军队,囤积力量,为伐齐做准备。

    那么,乐毅变法之后,燕国又会走向何方?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