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王翦篇(2)
    破邯郸

    王翦伐赵,首场秀表现很出色。他用战绩,不仅证明了自己军事能力,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按照剧情发展,王翦再接再厉,继续建立大功,成为一名显赫的战将。

    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9年,八年后,王翦才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想,有以下原因:

    1、王翦虽建大功,证明自己很猛。但,资质威望,还不够,尚未迎来属于他的时代。

    2、秦国还有很多老将,比如杨端和、桓齮,威望盖住了王翦。

    也有可能,王翦在镇守打下的城池,分身乏术。或许,王翦有攻伐诸侯的事迹,由于史料残缺,被淹没了。

    简单说,王翦伐赵,取九城。过了八年,再次出现在名将的舞台上。虽然,这八年没有记载有关王翦的事迹,但,王翦归来,绝对承担起这四个字:将星归来。

    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悄悄发光,惊艳全场。

    那么,这八年,王翦没有踪迹。这八年,秦国发生了几件事?

    1、折损了一名战功赫赫的名将:桓齮。

    2、诞生了首位灭诸侯的名将:内史腾。

    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1年,秦国的战略目标:伐赵。

    秦、赵之间打了数仗,主将是桓齮。有胜利,也有惨败。

    先来看秦国的胜利,一战斩杀赵国十万将士,先后攻占平阳、武城、狼孟等地,赵国漳河流域以西、云中、雁门,成为秦国的领土。

    再来看秦国的惨败,宜阳、肥下之战,折损近十万将士,桓齮战败,下落不明。番吾之战,秦军北路军被击败,南路军撤退。因为两次惨败,秦国的战略方针也发生了变化:转而攻韩伐魏。

    韩魏不是秦国的对手,皆干了一件事:割地。

    魏景憨王献地,秦国设置为丽邑;韩王安割南阳,秦国以内史腾接管。秦国不用打就得到了百里疆域,还欺压韩魏。

    公元前230年,这是历史值得记录的重要时刻。

    这一年,秦国开启了亡诸侯,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第一战:亡韩。

    内史腾成为秦始皇一统六国,第一个开启亡诸侯的人。亡韩,也让内史腾的名字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对于内史腾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秦始皇会把亡韩的命令交给他?我在《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秦始皇》,讲解了内史腾那些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内史腾成为秦始皇亡六国,灭诸侯第一人。也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拉开帷幕。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发出了亡诸侯第二战:灭赵。

    亡韩,秦始皇派出了内史腾。亡赵,秦始皇又会派出谁?

    太史公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话:秦始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从上面这段话,得出几个信息。

    1、秦始皇亡赵,派出了三个人:杨端和、王翦、羌瘣。

    2、大举攻赵,说明调动了不少的军队。

    3、从三个方面同时进兵,目的地只有一个:赵国邯郸。

    简单说,秦始皇势在灭赵,搞出了很大的动静。不仅派出了能打的战将,还兵分三路,军力不低于三十万。

    这里有几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派出这三个人伐赵?秦始皇调动了多少军队?秦始皇为什么要搞出大的动静,三路出击,进兵邯郸?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派出这三个人伐赵?

    杨端和伐魏攻赵,没有败绩。据史料记载,杨端和在秦始皇时期,第一次出场是公元前238年,占领魏国的垣邑、蒲阳、衍邑。?

    王翦第一次登场是公元前236年,攻赵。占领赵国阏与,取九城。

    至于羌槐,在这之前,没有什么记录的战功。但,从后面的史料来看,破邯郸,下赵中阳,屯兵中山,也是一位猛将。

    秦始皇之所以用这三个人原因:有军功、信得过、很能打。

    此时,秦国能打的将领,留下名声的不多。老的老,死的死,战败逃亡。秦始皇能用的人,且与赵国打过交道的人,这三位名列前茅。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秦始皇亡赵动用了多少军队。

    秦国亡韩,动用了十万。赵国比韩国强,且两次败秦,还歼灭秦军十万。秦始皇亡赵,为了稳妥,选择优势兵力,以多打少。按照李牧作战方略,总会集中优势兵力,攻秦弱的一方。秦国三路军,军力不等,容易被各个击破。

    据保守估计,秦国动用了至少三十万军力。

    最后来回答第三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搞出如此大的动静?

    这个答案很好回答:誓在亡赵。

    然,赵国很强大,又有一个被称为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如果不是赵国常年与诸侯交战,还有匈奴捣乱,拖垮了顽强的赵国。以及赵国发生地震,还闹饥荒。秦始皇不一定会做出亡赵的命令。

    也可以说,秦始皇亡赵很谨慎,不敢大意。尤其是赵国有位很强的对手:李牧。

    当赵国发生地震、闹饥荒,太史公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以杨端和、王翦、羌瘣伐赵。赵孝成王以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赵两国大战,拉开了序幕。那么,王翦出征,能够取得怎样的成绩?

    现在来看一下,秦赵两国最后展开的大战:邯郸之战。

    先来看一下,秦赵两国基本情况。

    君主:秦始皇和赵王迁。

    主将:秦王翦、杨端、羌瘣;赵李牧、司马尚。

    主将军功:王翦伐赵取九城,杨端和伐魏攻赵;李牧北破匈奴,南败秦军。

    从这份简历来看,李牧南征北战,作战经验丰富,军功显赫。有李牧在,秦国不好打。但,李牧有很多劣势,兵少将寡,缺粮少钱,主君年少,佞臣当政。

    王翦根据敌我双方实力,制定出了作战计划:拖垮赵国。

    于是,秦赵两国,展开了拉锯战,持久战。

    不得不说,李牧无愧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打出了骄傲的成绩:阻挡秦军一年,不曾落下风。

    要亡赵国,就要除去李牧。这是秦国君臣得出的一个结论。

    秦国君臣,根据赵国劣势,不仅展开了军事进攻,还发动舆论战,离间赵国君臣。一条针对李牧的计策,诞生了:离间计。

    历史又上演了重复的一幕:赵国换将。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换下老将廉颇,导致长平惨败。三十年后,其曾孙赵王迁,也在邯郸之战,换下李牧。甚至,赵王迁比他曾祖父更胜一筹,在郭开等人的助攻下,冤杀李牧。

    李牧死了,痛哭的是赵国百姓,寒心的是赵国将士,高兴的是秦国君臣。

    王翦用计除掉李牧这个强大的对手,对赵国发动猛烈攻击,一战攻破赵军主力,占领邯郸,俘降赵王迁。只有赵悼襄王的儿子公子嘉,带领少数人突破重围,前往代地,继续抗秦。

    李牧之死,谁负责?我在《李牧篇》,重点介绍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么,这里有个经常被人提及的话题,李牧和王翦谁更厉害?

    李牧是进可攻退可守,战术灵活,超能战,又能打。这时候的王翦,硬拼是打不赢李牧。

    所以,面对强大的对手,王翦做了以下战略部署:

    1、持久、消耗战。

    王翦利用秦国的优势,针对赵国的劣势,拖垮赵国。

    2、用离间计除掉对手李牧。

    正面大举进攻,侧面打舆论战。

    王翦用兵也是有一套,他没有因为兵多将广,粮草充足犯下致命的错误:骄兵。

    相反,王翦没有小看对手,用兵谨慎。在多方面优势情况下,他选择了一种‘稳’的战术。也可以说,王翦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具备名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抗压能力。

    能够与李牧这等良将对战,不落败就已经足够骄傲。王翦虽比不上李牧,但,他用计,除掉了李牧。

    虽然,李牧是死在赵国君臣手里。但,是王翦的离间计,成为李牧死的最直接原因。王翦这种除掉对手的方式,证明了他打不过李牧。同时面对困难,他能想办法除掉比自己强的对手,坦然面对自己的劣势,这份勇气值得赞许。

    王翦和李牧对战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小心应对,还要动脑想办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解决问题,有多种方式,不要拘泥,敢于打破常规。

    就像王翦,没有正面击垮李牧。但,他攻破邯郸。

    邯郸城从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8年,历经一百五十九年,八代君主(赵烈侯、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的建设,固若金汤。

    无论是赵成侯晚年的邯郸之难(魏惠王伐赵),还是赵孝成王时期的邯郸保卫战(秦昭襄王伐赵),最终在王翦手中,被终结了生命。

    邯郸被破,象征着嬴姓赵氏建立的赵国,熬了一百七十六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的政权,被王翦所灭,淡出了战国的历史舞台。

    李牧凋零,王翦兴起。王翦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最后一个出场的人。

    破邯郸,成为王翦举世骄傲的战绩。那么,王翦还会留下怎样的故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