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新世界 >龙门山
    伊阙山,又称龙门山,这里是洛阳东南方的天然屏障。

    相传,上古时期水患严重,大禹治水,为了疏浚洪水,将此山劈为东西两端,中间流过伊河,伊河之上的山间旷野被人称作龙门。久而久之,这座山就叫成了龙门山。

    自北魏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多有皇家贵族在此山之上开凿佛窟,此时已有大大小小上前尊佛窟。大佛高有十余丈,气势宏伟;小佛也有一丈有余,形态逼真。

    此地为佛教胜地,香火鼎盛。即便是在这乱世之中,也多有善男信女前来祈福。

    龙门山下,是中原最大的洛阳王城。此时,这座城市的占据者叫做王世充,他本是杨广任命的洛阳守将,后来通过政变鸩杀皇室上位。遂改易旗帜,立国号为“郑”。

    郑之辖地,在中原腹地,是隋朝末年诸路兵马鏖战的主战场。先后有瓦岗军与隋军、李密与隋军、唐军与洛阳守军、李密与宇文化及、李密与王世充,历次大战,参战各方累积投入的兵马多达几百万。

    每次战争,都要导致大批士兵的死亡,少则几百几千人数,多则几万甚至数十万人数。中原鏖战,不知死去了多少人数,耗费了多少钱粮。

    城池变为焦土,生灵化为白骨,比比皆是。由于颇受战争之摧残,郑国内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百姓因战争和饥荒减员十之八九,士农工商百业凋零。

    诺大的国土,千里不闻鸡鸣不见炊烟,只见荒草之下的森森白骨狐丘兔窟。

    因而,郑之国力,在诸多割据势力之中,最为虚弱。

    唐朝自取得河东之战的胜利后,声威日隆。风云变幻之间,王世充已经感到隐隐的杀气从西边吹来。

    他知道,唐朝很快就要兵出潼关,唐与郑之间的大战已经为期不远,必须早做准备。

    刚刚开春,王世充就向全国下达了征兵令,凡十五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的男子,皆需参军。

    王世充下达了全国总动员,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全部都要做备战工作——铁匠铺将所有的库存铁料用来打造兵器、布帛行和制衣行联合赶制军服、油面茶肆全部准备军粮、商人道士僧侣学子及所有无需供应军需的男子全部都要参战,就连妇女小孩都被勒令爬上枝头采摘用来制作箭杆的木棍……

    龙门山由于水源充足、地势开阔,又有大量的佛寺、阁楼,更兼寺庙占有大量田产,储粮丰富,王世充特意将此地选为全国征召新兵的练兵场。

    进入六月,随着各州县新兵源源不断地到来,龙门山下日益拥挤。伊河两岸,大佛脚下,密密扎扎立起了一排排白色的帐篷。

    到了夜晚,篝火星星点点整夜不熄,将龙门山映照的白昼一般。统兵大将单雄信坐镇此地,加紧对新兵日夜操练。

    因为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训练出一支合格的军队。

    眼看大战在即,王世充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前往龙门山视察。

    他到来之时,已接近黄昏,皎月渐渐升上半空,越来越亮。

    王世充站在巨大的佛尊之下,向集合在近前的新兵们训话——“各位同胞子弟们,这里是佛门圣地,佛祖面前朕不敢欺瞒大家。敌人就要来了!他们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我们的家园,勇士们,举起长矛,拔出长剑,准备战斗吧!把敌人赶出我们的国土,让他们尝尝我们刀剑的滋味……”

    单雄信在一边附和道:“保家卫国,誓死灭敌!保家卫国,誓死灭敌!”

    高台之下,大多是一张张恐惧而又迷茫的脸孔,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大的阵仗。只是机械地举起手臂高声地喊了起来!

    声响震彻山谷,惊起了林中的飞鸟。王世充趁着夜色,飞马回到宫中。

    洛阳城中,所有闲置的民房、铺面,此时全部改造成了兵营、马厩、军械库,从龙门山训练出来的新兵陆陆续续进入城中驻扎了下来。

    王世充动用了全部能够动用的马车、牛车、驴车,昼夜不停地从洛口仓往洛阳城中运送粮食……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