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第两百五十七章 控温法?成功?失败?
    旁边的杂役和工匠听了,开始抬着麻袋,呼啦啦的往里面倒。

    旁边有眼力的把里面的小木桶先拿出来。

    董良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只按照记忆和推测就安排下去,小木桶早早的就放在里面,不过现在添加硝石就不方便了。

    于是先拿出来小桶,大量的倒了一些硝石,大木桶里似乎开始散发着凉气了。

    董良命令助手开始把装满水的小桶放进去。

    直接用硝石混合水可以制冰,但是这冰是不可食用的。

    所以要做一层隔离,用外面的大桶的冷气,使小桶里干净的水结冰!

    不一会儿,冰霜开始挂在大桶壁。

    “哎呀呀,怎么凉了!”

    看着桶边上的似乎是霜,有工匠用食指轻轻一点。

    “哎呀!真凉了!是霜!!”

    还没等大家都过来吃惊的看。

    就又开始有眼尖的开始尖叫。

    “结冰了!结冰了!”

    “是冰啊!”

    “化水成冰!”

    工匠们都十分惊讶,震撼,就好像看到油锅取钱等魔术一样!

    甚至有个别的扑通给董良跪下,高喊着:“神仙下凡!神仙下凡!”

    “神仙保佑!神仙保佑!”

    董良无奈,这种情况也预料到了。

    即便是后世还有很多人拿着化学反应去招摇撞骗。

    这些人这样的表现并不值得吃惊。

    就连马良都崇拜惊诧的看看冰又扭过头来看看董良。

    再看看董良,又看看冰。

    不过居然还有种果然的表情。

    好像是说,果然不愧是我用师礼对待的人啊!我老师,牛!

    董良今天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制冰。

    毕竟制冰一般是穿越者夏天装逼的手段。

    而且硝石制冰其实并不那么的理想,因为消耗的硝石数量不小。

    不过好在硝石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董良手里这一批上好的硝石,也是从那群被命令研究火药的道士手里取来的。

    他们把土制的硝石做过提纯。

    最起码比原始的干净一些。

    董良不理会旁观者的大呼小叫。

    看着小桶里的水渐渐的开始结冰,成为了冰水混合物的时候。

    董良命令手下把桶提出来。

    董良对着旁边记录的人道:“硝石放入水中,会吸收水的温度,让水结冰。但是硝石是有毒的,这样的冰不可以用来食用。不过百姓在夏季也可以搞一些冰出来,冰镇一下食物。”

    记录官老老实实的记下。

    “不过这并不是今天的重点。看这小桶里的冰水混合物,当水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结冰,加热到一定温度会变成蒸汽。而冰水混合物介于水和冰之间,这个温度可以定义为零度。”

    “冰则是零下,而于中原平地上,水沸腾的时候,是水介于水和蒸汽之间,为一百度!”

    董良说的这些东西,都是顺带着的科学知识,同样也不是今天的重点。

    但是话已经说到这了,顺便就给记录了。

    原始的科学知识就这样一点点的积累,董良等待后来人把他们研究透彻,而董良自己已经把那些知识忘记的七七八八了。

    董良让人把水倒进锅里慢慢的烧。

    又命人打开一个麻袋。

    里面是有些浑浊的晶体。

    这是海盐。

    没错,董良今天的尝试就是海盐提纯。

    海盐生产历史悠久。一直就有上古“夙沙氏”煮海成盐的传说。

    考古发掘也表明商周时期渤海沿岸便有大规模煎盐生产活动。

    历史时期,各盐场因地制宜,演化出不同的制盐方法,“或刮于地,或风其水,或汲于井,或熬其波”。

    一般而言,传统海盐生产技术包括煎与晒两大类,以煎法最为普遍。

    但是只要是读过历史小说的都知道,用火煎盐,费时费力,盐户的生活很苦,也破坏环境。

    凡是穿越者,十个有八个都得晒盐。

    但是海盐晒出来有很多杂志,除了一些不溶于水的杂物以外,麻烦的是那些什么钙啊,镁啊,什么的。

    到底是什么,董良已经忘了……

    只知道,盐是氯化钠……

    做不到提纯出来上好的雪花盐,走向人生巅峰了。

    但是董良还是要试一试,因为这盐的问题,就算现在不能成,开个头让后人研究也好啊!

    董良希望天下太平,尽量让后世的便利方便汉末百姓。

    虽然做不到人人有肉吃,但是可以先尝试大家吃盐方便。

    中国古代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制盐方法。

    像什么淋卤晒盐、淋煎法、摊灰淋卤法、晒卤晒盐等等等等。

    而这些知识,作为主角的董良,自然是通通不会……

    但是董良还记得当初中考的时候,考过的实验,关于粗盐提纯。

    虽然那只是很简单的,主要过滤一下就行,但是当然董良也涉猎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只是都记不清了,还需要尝试。

    水烧了一会,冰已经化了。

    董良之所以先制冰,是因为无法控制温度,只能先归零,然后慢慢的一点点加。

    麻袋里的海盐,是董良让刘备在交州沿海开的实验盐场晒出来的。

    但是董良已经警告过刘备,这些盐是不能吃的。

    刘备就用船给董良运来了几麻袋,让董良研究提纯方法。

    自然,是已经把泥土之类的杂物已经去除了。

    现在麻烦的是一些化学物质,金属的分离。

    董良摸一摸锅里的水,温度比皮肤略低。

    “可以了。”

    工匠把锅端下来。

    董良依稀记忆着,现在都粗盐大概是三种化学物质的混合,肯定不止三种,但这三种是大头。

    董良需要的是其中的氯化钠,其他两种是什么确实已经忘记了。

    只记得一些溶解度不同的知识。

    约莫是二十多度,其中一种没用的物质在水的溶解度最高。

    而人的皮肤约莫在三十来度,感觉凉点的水就差不多二十多,吧……

    董良也是猜测……

    不过还是这样干了。

    取出来一些水,将水与粗盐混合,这样可以用水把溶解度最高的一种物质溶解掉。

    然后再慢慢加热,约将近三十度,是盐的溶解度最高,这个温度其实还是比皮肤温度低,但是已经差不多了。

    董良没有准确测量温度的手段。

    虽然好像知道玻璃似乎是用河沙可以烧,好像是二氧化硅?

    但是显然研究玻璃不是现在当务之急。

    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吃和打仗。

    等董良用三种温度的水,将盐溶液分离。

    再煎干,得出的结晶,就应该是盐了。

    颜色虽然不是雪花白,但是也已经比粗盐漂亮多了。

    记录官一步步把董良的操作记录下来。

    工匠们则负责搬东西和震惊。

    董良命人将结晶取出。

    点手叫过来两个制盐的老手艺人。

    将盐递给他们。

    “来,看看这盐怎么样?”

    两个老工人,用布满裂痕的手,将盐接过。

    食指捻一捻,搓一搓,又放在嘴里尝一尝,当那熟悉的咸味,不,是更加纯粹的盐味在口腔绽放的时候。

    两个老工人眼里放光。

    “是盐!是盐!是好盐!”

    马良也欣喜的看向董良。

    “先生,我们成功了!”

    “成功了!!”

    董良嘴角挂着笑意,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但是董良摇摇头。

    虽然仍然微信但却略带遗憾的说道:“不,我们失败了。”

    (码完这一章手腕开始不舒服了,这就是网文作者的职业病吗?呜呜呜,不能用手机了,换电脑试试,都没怎么用过电脑键盘……)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