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 >第171章 整顿吏治
    第二日天还未亮,苏轼就起身去了凤翔府大牢。

    此时,大牢只有十来个狱卒值守。

    他们哪里想得到判官大人会突然造访,就是想隐瞒也没有足够的时间。

    狱卒讨好道:“大人怎生突然来了这种晦气地方?”

    苏轼板着脸:“让我进去,我要看看里面的犯人。”

    狱卒阻止道:“大人,里边都是些凶恶的罪犯,没什么好看的。”

    苏轼眉尾一挑:“你们莫不是怕我知道些什么罢?”

    狱卒道:“哪里哪里,小的岂敢。”

    苏轼陡然提高了音量:“那还不开门让我进去,闪烁其词作甚!”

    狱卒还在磨磨蹭蹭,苏轼的怒气更是直冲脑门:“你们若再敢阻拦本官,我就命人把你们统统押到府衙公堂里审问!”

    见苏轼较了真,动了怒,狱卒只好战战兢兢开了门。

    苏轼一进去就挨个询问关押之人到底犯了何罪,最后统计出来里边有一半都是因为衙前之役的赔偿进来的。

    苏轼的脸色已经变得极其难看,浑身颤抖着质问狱卒:“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狱卒还在狡辩:“大人,这些人胡说。”

    “放屁!”

    一向儒雅的苏轼也气得骂人:“你们居然敢无视朝廷和府衙的命令,简直就是罪该万死!”

    听到一个‘死’字,狱卒们就吓得跪倒在地,纷纷求饶:“大人饶命!我们也有家小养活,出了事他们也活不下去啊!”

    “等我禀报宋知州,再来治你们的罪!”

    说完,苏轼拂袖而去。

    狱卒们聚在一起忐忑不安:“现下该怎么办?”

    “快去通知其他兄弟,让大家好有个准备。还有去告诉杨石头和何大人一声,他们和苏大人走得近,说不定能说说情。”

    “没错,杨石头和何大人和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们遭了殃,他们也跑不了!”

    匆匆商议之后,狱卒们就开始分头行动。

    苏轼马不停蹄来到府衙,径直走进了内堂。

    看见宋知州,苏轼显得很激动。

    宋选询问:“子瞻,看你面红耳赤可是身体不适?”

    苏轼拱手,把在牢狱里的所见所闻一股脑全说了一遍。

    他以为宋知州听了定会气急败坏,要拿那群胆大包天的狱卒算账。

    哪知宋知州很是平静道:“子瞻,你消消气,你现在就命他们把百姓立即放了。”

    苏轼道:“那群黑了心的狱卒该怎么办?我估摸着还有人同他们串通一气。大人,请您允许我彻查此事!”

    宋选毕竟是官场老手,一听这事就知道牵连其中的下属一定很多。

    可衙门本就人手紧张,若都查了去,空缺的位置一时半会哪里补得上?

    就算补上了,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世人哪里逃得过一个“贪”字,又哪里抵得过银钱的诱惑?

    宋选引导道:“子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在这官场里,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保护好咱们自己。”

    苏轼不忿:“可是大人,那群狱卒欺上瞒下,对百姓作威作福,是大宋毒瘤,如何能不剜除干净?”

    宋选苦口婆心:“子瞻,咱们是一方长官,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还是得依靠下边的人去办事。咱们虽是上司,但也要懂得笼络人心。下边的人位卑职小,俸禄也很微薄,让他们挣点银子,却能替咱们用心办事。”

    苏轼一直对宋知州很敬重,今日听了他的这一番言论,错愕不已。

    苏轼爱恨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岂能为了自己官运亨通却损害百姓利益?

    哪怕就是有人把刀架在苏轼脖子上,他也绝不会妥协。

    “大人之言,下官无法苟同。下属挣的钱是哪里来的?是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民生多艰,除了赋税还有徭役,若咱们官府还要从他们身上榨取银钱,无异于把他们推入深渊。”

    苏轼深深作揖:“大人,此等风气,苏轼绝不能姑息。大人明哲保身,那么这个恶人就由下官来做罢!”

    宋选没有想到苏轼竟那么刚毅,过刚易折,这在官场绝非好事。

    之后,苏轼不顾宋选反对,执意严惩犯事的衙役,重重打了他们的板子。

    不过苏轼还是没有做绝,给了衙役们选择,要么打入大牢,要么双倍吐出所榨取的银钱。

    为了活命和自由,衙役们只能憋着气交了钱,就连杨石头也不例外。

    何琛最聪慧,一开始就做得干干净净,后来又说服大家不要供出他,条件是他一半的罚金。

    何琛家中有田有地,还有店铺,经过这一次几乎掏空了家底。

    总之,所有人都把苏轼给恨上了,只是表面上谁也不敢说。

    苏轼把百姓的损失双倍返还,可是,衙前之役并非废除。

    虽然避开了最危险的涨水时刻,但劳工们还是要往来押送物资。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河上行走终究是个苦累的差事。

    可发给他们银两的愿望,只能是空想。

    冥思苦想后,还真让苏轼想到了一个法子。

    他给凤翔府所有户籍人口都摊派了徭役,有钱人家不想出力就出钱,这些钱不进府库,直接发放给出力的穷苦百姓。

    大户人家人口多,要出的钱也比从前多了许多倍。

    这下子就连凤翔的土绅们也痛恨起苏轼来,但苏轼是概不关心。

    虽得罪了不少人,但凤翔百姓们感激地喊苏轼“苏贤良”。

    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是苏轼为官最大的心愿,至于怨恨也好,感谢也罢他都始终如一。

    不久以后,凤翔出现了大旱,老天爷连着一个月滴雨未下,而地里的稻谷正是抽穗的关键时期。

    又是一个月后,施雨的龙王依旧未来,百姓吃水都成了问题。

    这可急坏了凤翔府上上下下的官员。

    从民间到官府,大家都用尽办法求雨,苏轼也不例外。

    他听说附近有座太白山颇为灵验,就斋戒沐浴,写上祈祷祝文登上太白山。

    或许真的是苏轼的虔心打动了上天。

    他刚下山不久,大雨就接踵而至。

    苏轼在雨中高兴得是手舞足蹈。

    此后,大雨又连续下了三天,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