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北宋从劁猪开始打拼 >第32章 第032章:机关算尽
    王周喜见龚烛提出一个使他尴尬的问题,眼仁珠子在眼眶中骨碌碌转动着没有吭声。

    王铣捡个台阶给王周喜下,笑了两声道:“龚指挥的话言真意切,通判大人要认真考虑,这可牵扯到能不能打败少华山贼寇的问题!”

    王铣的话听起来是给王周喜一个台阶下,其实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王周喜的本意只是说说而已,可他没想到王铣、龚烛铰了真。

    王周喜是熙宁进士,与蔡京同期,由于没有站好队才落到现在这个下场。

    王周喜在司马光任宰相的那些年里风头出尽。

    可是风水轮流转,今日到他家,司马光死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高太后、向太后全都香消玉殒。

    宋哲宗亲政后王周喜的日子就不好过,章惇作了宰相,要将司马光的哼哈二将王周喜发配边远恶州。

    那样的话王周喜会像范仲淹、寇准这些前朝老臣一样死在发配路上。

    使钱!有钱能让鬼推磨!钱在关键时期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王周喜倾其全部家资换得一个华洲通判的实职。

    华州知州晋心数几乎是个不想管事,只知吃喝玩乐狂窑子的糨子官。

    这样正中王周喜下怀,参知政事的候选人操弄一州事务还不是易如反掌。

    通判可以直接給皇上反映知州、知县以及辖区内所有官员的作为,但王周喜作了几年通判,在朝廷面前说的都是晋心数和王文才的好话,对两人的殆政一字不提。

    晋心数和王文才对王周喜的印象都不错。

    然而,狡黠圆滑的王周喜在蛐蟮沟却遇到新问题。

    实话实说,王周喜论功行赏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官话,试问这样的官话什么时候兑现过?但王铣、龚烛两人却咄咄逼人。

    王铣说完上面的话咽咽喉咙神情亢奋道:“通判大人如果没有考虑好的话,小人倒有个建议!”

    “快讲!王指挥有什么建议快讲出来!”王周喜一把抓住王铣的手臂急不可待道:“少华山贼寇马上就要到来,我们将奖赏标准和资金来源定下来,好让军士杀敌立功!”

    王周喜嘴上说着话,心中却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朝重文轻武,施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视兵士如草芥的荒唐举措,致使军士看见契丹兵和西夏兵不是望风披靡,便是丢甲撂盔。

    北宋的野战军是禁军,而禁军的主要成分是失地农民和犯罪囚犯,家庭殷实和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很少进入军界。

    倒是统军的将军由文官充任,兵士在战场上搏杀,赏罚滥觞。

    宋代发生的兵变,大多是士卒不满政府所赏之物而引起。

    但宋朝一降,军队和兵士的赏罚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

    严加惩治军中不法行为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实行现行的赏罚制度。

    故而,为了确保当下统治秩序的稳定,宋代统治者并不十分热衷于整肃赏罚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赏罚制度只能是种虚设,助长了士卒的骄横习气。

    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了宋朝,民众生活提高许多。

    赵光义继承皇位以后没有改变赵匡胤的策略,不仅一举歼灭了吴越王等人,还收复了漳、泉两处失地。

    赵光义亲自带领军队讨伐太原,彻底摧毁了北汉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的乱局在赵光义手中基本结束。

    但赵光义有一件解不开的心结,那就是被契丹人霸占的燕云十六州。

    宋朝建立后,燕云十六州所带来的威胁让统治者坐立难安。

    宋太祖希望通过购买的方式将燕云十六州买回来,但壮志未酬,49岁如日中天的年龄撒手人寰。

    接替赵匡胤的是胞弟赵光义,赵光义酬志满怀,可一生也没有摆脱“杀死胞兄”的阴影。

    赵光义收复了太原后乘胜出兵,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两次对辽作战全部失败。

    由于行动过于仓促和内部赏罚不明,兵士叛乱不断发生,农民起义也像雨后春笋一天强似一天。

    农民起义的原因还是因为赏罚不公,达官贵人无休止地圈地,农民无地可种,又有赋税沉重压榨,只能起来造反。

    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使宋太宗明白内部危机的严重性,他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将治理手段放在国内政权的巩固上。

    赵光义一心处理国内不稳时,党项人李元昊挣脱宋朝控制建立了西夏国。

    李元昊之前的李继迁多次跟宋朝拉牛皮筋,但并没有脱离宋朝对其的控制。

    李元昊这个劣子却像一块顽石定在西北边陲,对宋太宗政权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和西夏的大战一触即发,宋太宗不是怂人,岂能被一个蛮夷掣肘,但接下来的零星战斗中,宋军多次败于李元昊手下。

    宋太宗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后发现指挥方法和多方面作战经验都无法落实,于是不得不采取“守内虚外”的战略。

    “守内虚外”战略的实施,使人民生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过上了富足的日子,经济水平也达到了巅峰,朝中很少有武将叛变。

    然而,为了保证首都的防守坚固,边境常年经历战事之处只能派遣年老体衰的老兵镇守。

    而且赏罚昏暗,使宋朝长期处于“挨打”状态……

    王周喜正在思虑着前朝奖罚不公造成的社会动乱,王铣清清嗓子提高声音接上前面的话说道了:“通判大人!您可能还不知道,今年过完破五后晋知州便让小人找几十个军士送他去白河县,说要参加元宵节灯谜大会,一个知州参加的什么灯谜大会,真是贻笑大方!”

    龚烛毫不避情地说:“参加灯谜大会那是借口,不知是那个窑姐在白河县等着他!”

    王铣讪讪而笑,道:“龚兄的话有道理,晋知州在白河县的青楼瓦舍中还真有几个相好!他让小子弄两辆马车将他送到白河县!”

    王周喜一怔,凝视着王铣道:“送他去白河县要两辆马车干嘛!”

    “当然是装在铜钱!”王铣不加掩饰地地说:“小人当时带领20个兵士赶了两辆马车送晋知州去了白河县,两辆马车上拉的全是铜钱,估计有上千贯!”

    王周喜沉默不语。王铣定定神道:“通判大人是皇上派来监察知州的官,能在皇上面前说上话,何不将晋知州两辆马车铜钱的事监察出来用来奖赏军士,那样的话,蛐蟮沟伏击战一定大获胜利!”

    王铣能讲出这样的话,起码说明他还有点良心,能同情手下的兵士。

    龚烛接上话道:“龚某举双手赞同王指挥提议,兵士们在这里卖命,知州大人拿着民脂民膏在烟花柳巷中吃喝嫖赌,没收了奖赏军士,也是替天行道!”

    王周喜拍个响掌:“两位指挥的见解真实卓见,我们就这样干!”

    王周喜说着,沉吟片刻:“本官以为,杀死一个贼寇奖赏两贯钱,活捉一个奖赏一贯,二位看如何!”

    王铣嘿嘿笑道:“通判大人,恕小人多言,让王铣来说,奖赏打个颠倒才是,杀死一个奖赏一贯钱,活捉一个奖赏两贯钱!”

    王周喜瞠目结舌,盯看着王铣不知说什么才好。

    王铣讪讪而笑,打躬作揖道:厢军兵员严重缺乏,如果俘虏少华山贼寇充实队伍,不啻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这个办法好!”龚烛接上话头洋洋洒洒道:“通判大人,我看就按王大哥说办法奖赏,俘虏一个贼寇奖赏两贯钱,既削弱了史斌的队伍,又免费給我们招募来厢兵,一根萝卜让我们两头切了,何乐而不为呢……”

    王周喜见王铣、龚烛一唱一和讲得头头是道,心中有点不悦,默默寻思道:“这两个家伙不过军头而已,竟然左右起本官的事情来!”

    王周喜想当面斥责王铣和龚烛,可大战将即伤了二人的尊严,他们撂了挑子事情就不好办,毕竟打仗还是要靠武将兵士。

    王周喜低头沉思:文官和武将的思路差异不难理解,文官注表,武将注里,中间又道难能逾越的鸿沟。

    不过王铣、龚烛说出了问题的实质,奖赏兵士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环节。

    大宋军队之所以涣散缺乏战斗力,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奖罚政策失衡。

    条例制定的奖罚政策写得明明白白挂在墙上,可是有多少能落到实处?

    面对强敌时,统军者会信誓旦旦地夸下海口,杀死一个敌人奖赏多少多少金钱,可是事后只能记录。

    记录在案是一种拖的手段,一拖再拖渐渐化作泡影。

    诚信变成失信,军士们谁还愿意卖命?看不到前程的禁军和厢军干脆选择逃跑,甚至举起造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这些年募兵越来越难,朝廷不得不采取“抓壮丁”的方式,但抓来的兵士还是逃跑,兵员根本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

    如果能将少华山贼寇擒拿补充厢军,不啻一条补充兵员的捷径。

    而因为区区几个小钱阻断了兵士抓俘虏补充兵员的道路,似乎是非常愚蠢的选择……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