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膳食娘子 >223.第223章 前景不妙
    杨涵瑶无语了,看胡淑修这个样子,哪还见当初世家女的矜持她们几个人现在就坐在自己特意开辟起来的一间房里,因在二楼又是在最里边,因此哪怕笑声大点也不怕人听见。

    “想不到这木棉还有此妙用,瑶儿妹妹你心是啥做得怎么这么巧呢”方袭阳拍着木棉垫子,笑嘻嘻地说道。

    杨涵瑶一阵无语,看着那木棉垫子,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这是杨涵瑶特意让人弄出来得一个小雅间,不招待外客,功能嘛,类似办公室与招待室的集合体咯,只是略微小了些。

    而这里的沙发与楼下的那些所谓沙发不大相同。这个沙发的靠面上挂着铺了塞满木棉的靠垫。而楼下那沙发,靠面上则没这些东西咯。

    就连铺在椅面的垫子也要薄上许多。毕竟人来人往的,这磨蹭多了,垫子自然就容易坏。

    这个时代棉花到底传没传入中国杨涵瑶也不大清楚,总之市面上也没见有人卖。

    而用来填充被褥,枕头得则就是这木棉了。杨涵瑶也打听了下,这木棉也只能用来做填充之用,若是想织布则不行。

    而最让她诧异地是,这木棉的价格并不是很昂贵,至少在杨涵瑶眼里如此。

    一些富贵人家过冬御寒之物大多还是用兽皮,羊毛毡。而常州地处江南,气候相比北方温暖,冬日里,也只有那特别精细的人家才用到兽皮与羊毛毡御寒。

    至于平民老百姓么条件稍微好点的还能有条木棉填充的被子过冬,至于木棉填充的枕头那就别想了,那是富贵人使得玩意。

    穷人没那么精贵布套子里塞点晒干的谷糠皮,那就是很好的享受了。至于木棉枕头有那闲钱还不如做成棉衣,白天当衣,晚上当被,多好

    听到卖木棉人的介绍,杨涵瑶不禁有些脸红。这样看来,以前的杨家还当真是不错得。

    自己刚来这时,还是初春,天气还有些寒冷。而那时候起自己盖得可不就是木棉填充的被褥么不过也不是全部木棉填充得,里面还塞了一些碎布条啥得。

    就这样的条件在一般人家看来那已经是上等的享受了。可初来乍道的杨涵瑶在还没赚到钱时,对那床被褥可是怨念了很久,心里直唤命苦。

    英年早逝,坑爹任务,就连睡觉用的枕头与被褥也这样坑爹。她哪里知道哦,她这行为简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吶

    前后这么一对比,又深入一想,杨涵瑶也就有点明白为啥木棉的价钱高不上去了。

    实在是有些爹不疼,娘不爱的感觉。富贵人嫌这没档次,最多用来做几个软枕,那能用掉多少木棉

    而这穷人吧,又不是太用得起。一家五口人,估计一个家庭里能有二条木棉填充的被褥过冬就是很不错了。

    一般人家,许多都是用得葛布,上面再加些稻草,这一冬天也就凑合过去了。

    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有稻草御寒那也是很不错的待遇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身体,说起来这御寒能力绝对比现代人强多了。

    &nb

    sp;富人看木棉如鸡肋,用来观赏可以,可用来御寒未免有失身份;而穷人又不怎么消费得起,而买卖东西这事,你要么走精品,要么就走下层路线。

    但凡走中间路线得,大多是个死字,有些微薄利润可赚就是万幸了。好在仁宗继位以来,人虽软弱了些,可却是能容人的君主。

    君主宽厚,名臣贤能自然也就多,治下百姓自然安乐。在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汉家之地后,人口最多时居然有一亿多,在人头税未取消前,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地人,消费群庞大,这木棉生意虽然做着辛苦,倒也能赚上些钱,只是不多罢了。

    如若不是这样,杨涵瑶真怀疑她在这大宋还能不能买到木棉呢没准冬天一到,自己不用兽皮,羊毛毡御寒得话,估计也只能睡进稻草堆里去了。

    而通过与木棉商人的一番交流后,杨涵瑶对于她的棉花推广计划便有些没信心了。

    在她看来,除去棉花能织布外,就御寒这功能棉花未必有木棉好。木棉纤维短而细软,无拈曲,远超人工纤维和其他任何天然材料。

    而且不易被水浸湿,耐压性强,保暖性强,天然抗菌,不蛀不霉,被誉为“植物软黄金”,是最轻也是最保暖的天然纤维。

    可就这样好的东西在宋朝却处在这样不尴不尬的地位上,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却是因为观念。

    观念这种东西不是靠几句话就能扭转得。这个时代,越是有地位,就越是在意这些东西。

    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有些物件体现的价值不仅仅只是物件本身的功能,而是价值一种能体现自身价值,代表身份的象征

    在社会等级划分极为清楚的年代里,哪怕是小小的一件生活用品你若用错了,不仅会贻笑大方,更有可能丢了性命。

    权贵不屑用木棉,而一些富有的商人因着社会地位低下,再大的富豪心里也难免会生出自卑感来。

    因此这群人特别喜欢模仿权贵。虽说不可能全部去模仿,就算想全部模仿,礼法也不允许呀

    可在冬天御寒这问题上,倒是可以自由选择。只要你不是穿龙袍啥得出来就行。

    富人穿裘,穷人穿麻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非一时半会儿就能扭转得。要知道棉花的普及还全靠了朱元璋老人家的雷霆手段,强制种植才普及开来得。

    推广种植就这么困难了,何况杨涵瑶还想拿棉花来赚大钱上层观念不改变,不去消费就很难拉动底层消费,杨涵瑶虽然不是学经济得,但这点道理还是懂得。

    况且就算撇开填充御寒等功能不说,就说织出来的棉布。

    谁晓得真得弄出来后,棉布的下场会不会也和这木棉一样爹不疼,娘不爱得,那杨涵瑶还不哭死

    她可是想把常州打造成轻工业基地得,而纺织业则是最好的选择。后世的常州纺织业也是十分发达得,最鼎盛时期,在湖塘一带,家庭作坊都比比皆是。

    可现在看来,似乎是她想得太乐观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