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老婆,好像是明朝 >第二十九章 拜占庭商人
    佔領,是很容易的。

    發展,卻並非那麼容易!

    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南半島的國家也並不是都富裕。

    瀾滄江兩岸,雖然人口也不少,但經濟發展緩慢,這是時代的侷限性。

    這些高原衆多的地方,發展經濟真不是那麼好玩的,光是修路、架橋、打隧道,就得耗費很多年的時間。

    楊遠征即便是擁有現代人的經驗,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將這麼大的地方發展起來。

    既然沒有辦法快速發展,那麼就只能做出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了。

    針對新佔領地區,大明朝廷採用安撫和救濟的辦法,來讓這些地區逐漸的擺脫貧困。比如沒錢沒糧食,朝廷發救濟糧,指導農業生產,讓他們來年有喫的,另外還安排工作,到地方上的工廠、作坊打工。

    這個措施還是讓民心逐漸安定了下來,另外,朝廷派來的地方官員,也嚴格執行朝廷的政策,對老百姓進行無私的幫助。

    楊遠征最終還是做出工業興國的戰略計劃,他下令在大明各郡縣大力發展工業。

    馮蘭親自制定工業發展計劃,並拿出項目策劃案,交給各郡縣去實施。

    人手方面,馮蘭也親自培養工業人才,挑選一些聰明的官員來培養,培養好了,就發到各地去主持大局。

    進入1357年的年底,在瀾滄省的幾個主要郡縣,都組建了日化廠、水泥廠、磚廠以及礦場,安置了不少就業。

    現在各郡縣的情況就好多了,基本上沒有失業人員,除了農業人口,就是工業人口,還有一部分商業人口。實在都沒有營生的,朝廷吸納到國有企業裏面去,比如朝廷的皇家商務公司,就吸納了很多的就業人口,沒技能,沒口才,那你總有體力吧?到時候上船上做個水手,也是沒有問題的吧。

    工廠組建起來之後,開始生產出一些產品來。日用品無疑是很受歡迎的,香皂、肥皂、牙膏、牙刷,這些東西不但可以改變人類的衛生,還能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改變人的思想。

    水泥和紅磚成爲建築的重要原材料,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庫存,生產多少,就賣出去多少。

    礦場建設慢一點,主要是高爐比較重要,不能馬虎了事,不過,礦石也生活了許多出來,大多數被拉到漢都的冶煉廠冶煉,也帶動了經濟發展。

    另外,楊遠征還讓各郡縣成立茶廠、絲綢廠、陶瓷廠等,這些中原的東西,在大明也必須要生產出來,至少要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些東西,要是從中原進來,那價格就貴了,自己生產,價格肯定有優勢。

    這邊的大山也多,栽種茶樹自然是沒有問題的,經過培訓,大量的技術人員開始指導農民搞茶葉種植,現在土地也足夠多,這一點沒有矛盾。

    至於絲綢廠,那也很容易搞起來,也不純粹是絲綢,其實應該叫紡織廠,馮蘭發明出了紡紗機,已經提高了生產效率不少。

    爲了統一文化,現在楊遠征也把漢服弄了出來,大量的生產銷售,目的是要讓所有人都自發的認爲,大家是一種人。

    而陶瓷廠也好乾,燒製技術也不是什麼祕密,馮蘭就知道。

    到13年6月,各地的發展,開始呈現出高峯期,產品開始有所過剩了起來。

    因此,對外出口也就提上了日程,先搞周邊國家和地區。

    一些商人就批發到了暹羅、真臘、甚至更遠的滇地去賣,賺取差價的同時,也給朝廷和地方貢獻關稅。

    這樣給朝廷和地方上的財政,還是帶來了不小的收入。

    朝廷只會收取極少部分的稅收,大部分,都留給了地方上,畢竟地方上要用錢的地方多,朝廷還有好多個大工廠撐着呢。

    這大工廠的收入,比地方上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