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朕即國家 >第68章 有個大膽的想法
    ♂nbsp; 殿內再次陷入寂靜,朱由校輕輕撫摸着御座上的青銅龍頭,長袍下的腳輕輕的打着節拍,也不催促。

    袁應泰腦中飛轉,以官兵在大沽口建新港,其背後的目的不言自明,那就是爲海船提供口岸,即意味着天子有意開海禁。

    那麼,到底何爲海禁?

    海禁得從頭說起,太祖建國後採取‘重本(農業)抑末(除農業意外的工商等行業)’的國策,以軍屯、民屯、商屯等措施用土地將國人束縛在一隅,以圖重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禁止因人口流動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雖國人喫飯問題可以解決,但食鹽、衣服、農具等總需要交易,於是明朝便沿襲宋元‘三十稅一’政策,開徵商稅。

    爲了體現‘重本抑末’,太祖便規定‘農家許着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着絹布’、‘商人外出,其鄰里務必周知…舍客之際,辯人生理,驗人引木…恐託業爲名,暗有他爲’等來抑制商業的發展。

    因國初商品經濟水平比較地下,商稅所佔比重不大、張士誠及方國珍餘黨導倭寇出沒海上造成海疆不靖等原因,太祖及永樂爲保國泰民安,便‘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施行海禁,以‘閉其關,聽其自服而不之討,戒啓釁也’。

    明代海禁以備倭爲大端,太祖曾說‘朕以海道可同外邦,故嘗禁其往來’,只允許官方的‘朝貢貿易’,以‘片板不許下海’嚴禁民間商人往來。

    海禁在國初確實爲國家安定作出了貢獻,但事情總是變化的,在不同的時期,海禁政策便鬆緊不一。

    主要有幾個階段: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的鬆弛,到永樂後期因‘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讓朝廷不堪重負而嚴海禁;正德年間西方殖民者的到來,以及嘉靖時‘爭貢之役’(1523)讓嘉靖下旨再次嚴海禁;隆慶開關允許海商出海貿易使得海禁鬆弛;萬曆時貿易的發展使得海禁廢弛。

    再遠不論,福建及廣東一帶的海商在隆慶開關之後允許出海貿易,變得活躍起來。之前說過,商人是資本的人格化——逐利,海船一旦出海,便無法控制。如萬曆朝鮮戰爭時,‘禁通日本,然東之利倍蓰[xi](數倍)於西,海舶出海時先向西洋行,既遠乃復折二入東洋’,‘高桅巨舶,絡繹倭國’,備倭也就無從談起了。

    到萬曆二十三年(1595)時,巡撫南贛右副都御史謝傑就在《虔臺倭纂》中指出海禁現狀:“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爲商,市禁則商轉爲寇,始之禁禁商,後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鉅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人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於是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

    受走私影響,此時繼續來朝貢貿易的只有朝鮮、琉球、暹羅(泰國)等幾個小國,其餘如安南(越南北部)、占城(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等國家則通過走私來滿足自己對大明茶、絲綢、瓷器的需求,海禁已變成有名無實的一紙空文。

    針對這種情況,朝中基本分成兩派,一派爲黃嘉善、熊廷弼爲首的以‘遼東戰事求復開海運以濟之’;一派是刑部右侍郎鄒元標等東林爲首,以民‘不勝其楚、至有鬻子女應差’、‘海寇林辛老等嘯聚萬計,屯據東番之地,占候風汛,揚帆入犯,沿海數千裏,無不受害’爲由要求嚴海防、復加禁約。

    袁應泰雖是東林黨人,也能看出海禁如同治水,堵不如疏,將海貿合法化,由市舶司開關收稅,則國庫自然充盈。

    他在個人名利、團體認知和國家利益之間做着權衡……

    袁應泰自問自己追求的是什麼?酒色權武?不,人追求的就是內心的快樂,而不是獲得金錢、權力、愛情、名利的快感,快樂只是人的主觀感受,來自內心的充實,而爲國爲民讓能從中找到自我價值。

    “臣恐難當此任。”袁應泰再次叩頭道,“臣聞戶部早已入不敷出,建港花費將在千萬兩以上,朝廷無力支付,更無銀籌建水師,故請皇上三思。”

    很顯然,袁應泰覺得讓能讓天下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比團體利益更能讓自己覺得快樂。在原來的歷史中,他收留蒙古難民及諫言皆不聽可見富有同情心又好面子;任淮徐兵備參議時動用漕折銀數萬兩賑災、遼陽城破之後敢於自刎,可見其並不缺乏膽量;他的才能不再軍事,而是民政。

    “朕意已決,水師之事自有軍機處擇機而行,但建港勢在必行。”朱由校起初聽其拒絕,手緊了緊,本着‘事成於密,以泄敗’原則正準備叫人將之下詔獄收監,待聽完袁應泰的後半句才慢慢鬆開,心下一曬,看來自己是小人之心了。

    袁應泰不知道,剛纔的後半句讓他免了牢獄之災,見天子態度,心下一安,繼續說道,“不過,臣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若皇上應允,臣定赴湯蹈火。”

    朱由校坐正身子,知道他在討價還價,還是面帶喜色問道,“哦?說來聽聽。”

    “正如臣剛纔奏述,建港雖有兵丁,但財力尚未解決,兵丁膳食及餉銀雖可由兵部調撥,但遼東用兵,每歲就需八百萬兩。即便皇上已停三大殿,內帑或有節餘,但還有光廟陵寢未建,正是用錢時節。敢問皇上,建港所需石木料、生鐵等物從何處開支?”

    朱由校到底年輕,沒想到如此深遠,一道靈光閃過,卻沒把握住,停止腳下的節拍,對袁應泰說道,“那你說該怎麼辦。”

    袁應泰有基層經驗,知道這港口和河堤不同,若全靠朝廷撥銀修建,全不現實,“鑑於戶部窘迫,臣斗膽乞皇上準各地富商出銀營建,事成許其自由出入,並由其徵稅以歸還其建港投入。”

    朱由校終於把握住其中關鍵,這不就是走資本主義嘛,雖現在手工及商業剛有起色,但貿易獲利之豐,他可是知道的。作爲穿越者,他斷不會將受收稅權出讓,不過,這倒讓他想到了發行‘國債’。

    袁應泰見天子再次沉默,補充道,“此前皇上曾命各地富商進京購蒸汽機,臣可代爲斡旋。”

    “若朕不答應呢?你敢抗旨不成?”

    “皇上,非臣大膽抗旨,實乃巧婦難爲。”

    朱由校示意傳旨回到養心殿的王承恩將袁應泰扶起之後,起身邊踱步邊說道,“許商人代爲收稅斷不可行,但可換種方式。即朕向他們借銀子,給予其憑證,以建港週期爲限,每年以金花銀做保,按年息百分五支付其利息,待港口建成歸還本金。”

    “這……”袁應泰面色尷尬,不知如何回答。

    袁應泰心裏嘀咕道,老朱家有太祖殺沈萬三在先,很難讓人相信啊,到時不認賬還還算輕的,萬一卸磨殺驢,自己豈不是成了天下商人公敵?不說晉商,就江南而言,商人、官紳或以姻親、或以利益聯繫成一個整體,關係錯綜複雜,自己‘一念之差’便將衆人推入了火坑。

    朱由校見袁應泰踟躕,知他也全非爲公,心下不滿,對其嚴詞道,“朕爲天下向商人舉債已是不顧顏面了,這是朕最大的讓步。你先下去與富商周旋着,若想通,便在年前到工部挑選擅營建者前往大沽勘查,要求可停萬斛([hu],明制五斗曰斛,十鬥曰石。時下在廣州最大船超過千斛,名廣船。)大船。”

    袁應泰知道天子言下之意,即爲若自己想不通,則會派他人前往監軍。他沒有大膽到問若自己沒有想通怎麼辦,用腳趾頭也能想到‘想不通’的後果,也不知道自己哪裏惹怒天子,只得硬着頭皮的稱是告退。

    待袁應泰離開後,朱由校便讓王承恩喚來東廠鄒義、北鎮撫司掌印許浩然(爲光宗任命),命鄒義監視袁應泰,並將其所見過之人詳加覈查,命徐浩然暗中緝訪江南及山西富商,務必弄清其中瓜葛。

    朱由校此舉並非想野蠻的殺人抄家,只爲做到心中有數,所以本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就沒有和二人細說原由,只是讓其當好鷹犬的本分、實心辦差。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