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優秀青年 >第二百六十一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朱瞻基的話音剛落下,朱高燧就半眯着眼睛道“要改大明律,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吧?朝堂上暫且不去說,光是民間和士林……”

      楊少峯一聽到士林兩個字,頓時就來了精神“三叔想岔了。民間似陳二那般的百姓多如牛毛,至於士林,一羣土雞瓦狗,在侄兒看來,不過是插標賣首罷了。”

      朱高煦斜着眼睛道“那些窮酸措大,又豈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殺又不能殺,罵又罵不過,他們還他孃的寫書罵人,似那武大一般,被那姓施的編排成什麼樣子了?

      就憑你一個人,你能罵得過一個兩個,十個百個,難道你還能罵得過全天下的讀書人?”

      楊少峯道“小侄一人力薄,可是小侄門下還有數十個學生,他們也是一大助力,自然不懼那些窮酸措大們?

      更何況,他們能拿着子曰詩云的當做武器,恰好侄兒這個六首狀元也不是白給的。

      孟子曰,有恆產者有恆心。

      他們想要駁倒侄兒我,首先就得證明孟子他老人家的話是錯的,其次他們還得證明他們比小侄更有學問。”

      一聽楊少峯提到有恆產者有恆心,朱高熾和朱高燧還有朱瞻基就明白楊少峯的意思了。

      楊少峯打的主意很簡單——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孟子·滕文公上》說“民之爲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

      《孟子·梁惠王上》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

      儘管孟子師從孔伋,算是宗聖曾子的再傳弟子,而且孟子也在元朝的時候被追封爲儒家“亞聖”,但是孟子的思想卻和孔子扎推崇的天下大同完全背道而馳。

      孟子推崇的理念是小農經濟模式。

      這一點,通過《禮運大同篇》和《孟子·梁惠王上》就能看出來。

      《禮運大同篇》中所載,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是謂小康。”

      如果簡單的歸納一下,大概可以認爲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形態一共有如下幾個要素

      1生產資料全民公有;2通過禪讓制或民主制選舉德才兼備的人治理天下;3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沒有等級差別,沒有剝削壓迫,社會關係高度和樂融洽;4有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各得其所;5社會分工明確,男女有別,各司其職;6人人品德高尚,大公無私;7人人反對浪費財物,熱愛勞動,各盡其力;8社會穩定,安定團結,沒有醜惡現象。

      在孔子看來,這個理想的社會形態,在堯舜時代已經實現了。而後來的社會發展,人心不古,大道既隱,由公天下退步到家天下,是一個很讓人無奈的現實,孔子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恢復西周的禮制,實現小康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