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攝政大明 >第1168章.南京民變(一).
    ……

    ……

    趙俊臣與周尚景二人在離開京城之前,自然是對朝中朋黨與府內心腹詳細交代了許多事情,當他們臨行之際,也自然是百官相送、聲勢浩大,這些事情皆是不必再提。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轉向南京城。

    這段時間以來,雖說京城中樞與南京城的朱和堅、王保仁二人是以八百里快馬加急的方式進行聯繫,已經連續跑死了好幾匹駿馬,但兩地之間究竟是相隔數千裏,消息溝通之際依然是耗時耗力,京城中樞的反應也就難免會有些滯後。

    所以,當趙俊臣與周尚景離開京城這一天,時間已經是三月初九。

    而這一天,在南京城內,根據朱和堅與王保仁二人的計劃,不僅是朱和堅將要率領百官前往孝陵祭祖,在祭祖儀式進行之際,南京城內還會“突然”、“恰巧”的發生一場針對於南京六部的民間暴動。

    所以,相較於京城中樞這一天的風波頻頻,南京城這一天也同樣是大事不斷。

    *

    明孝陵,位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峯下,東毗青嶂、南臨梅花山,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爲皇后馬氏諡號乃是“孝慈高皇后”,又因爲明朝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至明永樂三年方纔建成,先後調用軍工十萬人、歷時二十五年。後世還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自然是規模極大,佔地二千五百餘畝。

    這一天,清晨天色尚暗之際,南京官場所有高層文武官員皆已是早早集結、齊聚一堂——這也就讓南京城內各大衙門在今天一段時間內皆是面臨着羣龍無首的局面——然後就在朱和堅的率領之下一路浩浩蕩蕩來到了孝陵。

    抵達孝陵範圍之後,擡眼所見的第一個建築,就是一塊高大顯眼的“下馬坊”,上面刻着“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字,告示所有官員來到此處必須下馬離轎步行,以示對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尊重。

    所以,當朱和堅與南京百官抵達孝陵之後,都必須要一路步行前往皇陵寶城,這段距離長達五里有餘,途中還有各種儀仗與儀式,自然是耗時良久。

    與此同時,爲了保證祭祖大典的順利進行,孝陵內外還安排了重重關卡、詳細調查所有出入人員。

    這樣一來,祭祖儀式正式開始之後,孝陵內外的消息傳遞與溝通都將會極爲不便;在祭祖儀式進行之際,哪怕是南京城內發生了天大的事情,位於孝陵之中的衆位官員也無法及時做出反應。

    而這般消息不暢的情況,也正是朱和堅與王保仁所樂於見到的。

    *

    卻說,就在孝陵那邊朱和堅與南京百官好不容易一路步行走到皇陵寶城、祭祖大典正式開始之際,隨着時間推移、天色漸亮,南京城內也很快就告別了冷清,再次變得熱鬧了起來。

    皇陵祭祖之事對於南京官場而言自然是一件大事,但對於南京百姓而言,卻只是官家的事情、與己無關,所以孝陵那邊的祭祖大典雖是肅穆莊嚴、規模龐大,南京百官皆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失態,但南京城內的百姓們依然是忙碌於自己的生計,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各處店鋪依然開門迎客,小販們依然是呼喊買貨,大多數貧困百姓依然是爲了生計被人呼來喝去,少數手裏有閒錢的百姓則是神態悠閒的尋找一處攤位店鋪喫早餐,衆生百態似乎一如既往。

    作爲江南重鎮、明朝陪都,南京城內的百姓們相對還算富足,只要有手有腳、勤奮肯幹,至少能養活自己,所以南京城內的百姓雖然是忙於生計,但絕大多數人表情間都還帶着一些希望與奔頭,市井間的熱鬧也並不是一味混亂,而是蘊藏着許多活力,與西北各地的景象大不相同。

    然而,作爲一名南京城內的小商賈與尋常百姓,柴源此時卻是忍不住面現憂色。

    柴源本人經營着一家小型飯莊,名叫觀江樓,雖然規模不大,但位置卻是很不錯,位於秦淮河南岸,相隔不遠就是南京六部的衙門官邸,隔着秦淮河還能遙遙望見夫子廟的建築羣。

    所以,柴源的酒樓生意一直都很不錯,許多南京官場的底層官吏、以及江南貢院的貢生,皆是觀江樓的老顧客。

    能夠佔據這般黃金地段經營飯莊,又能與一批底層官吏與貢院學生搞好關係、讓他們成爲酒樓的穩定客源,柴源本人自然是一個八面玲瓏、機敏聰慧之輩,平日裏經常與各方客人交流,也算是消息靈通。

    也正是因爲這般緣故,柴源卻已經敏銳的發現了暗藏在南京城內熱鬧景象之下的隱憂。

    此時,柴源坐在觀江樓的櫃檯後面,看着店內的客人寥寥,再看着店外的衆生百態,不由是心情沉重,暗暗想道:“都說南京城如今百業凋零,但平常時候,因爲店裏的客人大多是衙門官吏與貢院書生,也算是客源穩定,哪怕是早晨開門不久,也會有許多客人絡繹前來,能坐滿好幾張桌子,感覺還不明顯……

    但今天,因爲皇陵祭祖的緣故,衙門裏的官員皆是忙着公務顧不上來店裏買喫早食,貢院的書生們似乎也都跑去看熱鬧了,店裏失去了這兩個主要客源,整整一個早上竟然只有三五位客人光顧!

    我這觀江樓的飯菜價格一向不貴,名聲也算不錯,按理說就算是失去了官府中人與貢院書生的客源,也絕不應該這般冷清……只能說南京城目前確實是百業蕭條,許多人就連這點開銷也捨不得支出了!……長此以往,這世道只怕是要越來越難!”

    想到這裏,柴源不由是表情憂色更重,又想道:“看樣子,我也必須要做好長期打算了……雖然今天店內客人寥寥只是因爲朝廷祭祖的事情,擁有衙門與貢院這兩個穩定客源,店內生意短時間內應該還能維持,但我聽說這段時間以來不論是官府還是貢院皆是局勢紛亂,說不定哪天這兩個客源也會出現變數,到時候恐怕……”

    而就在柴源這般暗思之際,就突然見到兩名儒生邁步進入店中。

    這兩名儒生,一個看似四十餘歲,另一個則是二十出頭,皆是氣度不凡、衣裝華貴。

    其中,中年儒生的形象儒雅睿智,舉手擡足之間充滿了大人物居高臨下的氣派,而那名年輕書生則是神態精幹、目光炯炯,同樣是令人印象深刻。

    與此同時,那名年輕書生面容間還帶着一絲風塵與疲憊,似乎是一路奔波、剛剛纔趕到南京城內。

    這兩名客人並不是觀江樓的熟客,柴源還是第一次見到他們,但他開店多年以來也算是見多識廣,卻是一眼就看出了這兩人的來歷非凡!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