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隋第三世 >第870章:老子不說話,看你怎麼詐
    在隋朝進攻交州的三支隊伍當中,負責水戰的主帥張鎮周、負責攻城掠地的左天成無疑是主力軍,而徐世績率領的三萬大軍任務則是充當一個楔子,將馮盎和他的主力牽制在正面戰場之上,爲左右兩支大軍收復失地製造制勝之機,看似悠閒自在、坐守其成,但他這個任務並不輕鬆,因爲他離敵軍主力最近,要是對方破釜沉舟,那麼他這支軍隊便是首當其衝。

    怎樣才能在正面戰場上鬥而不敗、以弱勝強,對主將智慧和作戰能力要求極高,正是這緣故,張鎮周放心的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表現驚豔的徐世績。

    徐世績是從蒼梧郡南下,三萬大軍駐紮在永熙城南,他此時已經得到消息,馮盎率領十萬大軍正從瀧水縣浩浩蕩蕩殺來。

    軍帳之內,徐世績正在給主帥張鎮週迴信,就在半個時辰前,他接到主帥張鎮周的鷹信,張鎮周在信中要求他務必全殲馮盎這支軍隊。

    徐世績知道這是皇帝的意思,只因馮氏在交州經營幾代之久,將之經營成了一個遊離在朝廷統治之外的龐大勢力,不管是在南北分裂之時也好,還是在大統一的隋朝,馮氏雖然在名義上先後響應蕭梁、陳朝、大隋的統一,在大隋盛行之時也確實沒有謀反自立之兆,然而馮氏卻始終把持着交州的政權、軍權、財政,時間之長高數百年之久,在隋朝文武二帝期間,在交州死於“意外”的朝廷命官多不勝數,每當朝廷想要對交州進行改制,各種叛亂立即又出現了,而馮氏子弟便是憑藉着“平叛”之功,步步升遷,他們分守交州各郡,強化了馮氏在這裏的實力,而此舉也導致交州一直遊離在中原政權之外。

    以前是由於交州與和中原之間有山川大澤相隔,就算想要對馮氏如何也投鼠忌器,不敢貿易對擁有有十幾二十個郡的交州動兵,再加上隋朝二帝的重心皆在北方,因此也如蕭梁、南陳一樣,默許了馮氏遵隋而自立的事實。而以楊侗之霸道,水陸兩軍之犀利,自然不容許這種國中之國的存在,馮盎顯然也是料到楊侗不會任由馮氏這樣繼續下去,而他作爲隋武帝任命的左武衛大將軍,不僅集聚重兵、自任首領,還先後“順從”蕭銑、林士弘,這番行徑隋朝而言,穩妥就是要消滅的反賊,正因爲有了這樣的危機意識,纔不惜借動盪之時局,與孟海公狼狽爲奸,跟隋朝硬幹。本以爲就算幹不過隋朝,但至少也能消耗許多隋朝國力,迫使隋朝承認馮氏自立之勢,然而,他高看了自己,小瞧了隋軍,終至落到了這步田地。

    仗打到今天這一步,朝廷絕不會再輕饒於他,哪怕求着接受朝廷整編,也不可能了。

    更何況,朝廷還要通過此戰,震懾不事生產、只知掠奪地方漢民的僚人,讓他們老老實實的接受治理,所以一場名爲平叛、實爲屠殺的大戰無疑是最佳方式。

    這時,受命擔任徐世績副將的樊欽大步入帳,拱手行禮道:“將軍,十萬賊軍正往永熙城殺來,將士們求戰之心急切。”

    這三萬隋軍是第二軍團的將士,由秦瓊、王辯、左天成擇精兵打造成軍,將士們戰力之強、膽魄之大、好戰之志、武器之利,不言而喻。

    徐世績沉思片刻,道:“從瀧水縣到永熙縣,不過百里之遙,敵軍此番來勢洶洶,且又有中途休整過兩次,體力、士氣正盛,我軍雖然武器犀利,但兵力畢竟差距巨大,若是硬戰,自身損失恐怕也不少。且這一帶不利於騎兵衝鋒,不能取得聚而殲之的戰略目的,我意退避三舍,把這場仗拖去永業縣打。樊將軍以爲如何?”

    樊欽心念一轉,便明白了過來,笑着說道:“末將沒有意見,只是敵軍要是退到永熙城,又要多費一番功夫。”

    “無妨,將吊橋和城門拆了即可。”

    “馮盎會不會在此駐紮修繕?”

    “我認爲不會。”徐世績笑着說道:“馮盎是想把我們這一路殲滅,然後再分別去和大帥、左將軍作戰,從而達到逐一擊破的目的,而大帥和左將軍離這裏只有一兩天的行程,若是他們前來作戰,馮盎毫無勝算,所以他求戰心切,不會在此逗留。”

    “好,那就退避三舍吧。”

    兩名主將商議妥當,拆了永熙四門,然後全軍迅速開拔北上。

    ……

    兩天過後,浩浩蕩蕩的馮氏大軍一路北上,所過之處,永熙城、安遂城已經成了兩座空城,雖是如此,但是對於屢屢戰敗的馮氏大軍來說,依然是起到了不少的振奮之效。

    大將高法澄笑道:“大王,永熙、安遂二城的隋軍全線撤退,看來徐世績畏懼我軍威勢,不敢硬戰。”

    “是啊大王!很多時候,一支精銳之師能不能發揮應有戰力,還得看他們有沒有一個好的主帥,隋軍明明是支強兵,主將卻偏偏是徐世績這樣一個籍籍無名之輩,不但不能一展實力,反而當起了縮頭烏龜,着實是我軍之幸!”另一名大將冼寶徹亦是笑着說。

    經過這麼久的戰爭,馮盎麾下的這些將軍非常認可隋軍戰力,但徐世績本身沒有什麼名氣,也沒有之前的戰場上展露頭角,他現在帶着精兵不戰而退,衆人都以爲徐世績怕了。

    在一片欣喜樂觀之聲中,也只有馮盎始終保持警惕之心,因爲他知道這兩座縣城,對隋朝沒有任何損失,但徐世績卻將戰線向蒼梧方向靠攏,這對馮盎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因爲代表他一旦戰敗了的話,逃跑的路程也被不斷拉長。

    “楊公,你認爲呢?”馮盎沉吟半晌,目光看向一名中年文士,此人年約五旬,面白俊郎黝黑,頜下三縷長髯,風姿瀟灑,只是臉色異常冷漠。

    此人名叫楊綸,字斌籀,乃是隋文帝楊堅侄子,滕穆王楊瓚嫡次子,開皇年間襲封卲國公,出任邵州刺史,到了楊廣繼位之後,有人誣告楊綸怨望咒詛,楊廣命黃門侍郎王弘查詢。王弘不分青紅皁白,索性就說楊綸怨望咒詛,認爲其罪當誅。

    在這起事件當中,楊集等宗室子弟也受到牽連,初登大寶的楊廣在一片喊殺的情況下,頂着巨大壓力,以“公族不忍”爲由,只是把他們除名爲民。

    楊綸被流放於交州始安郡,到了大業七年的時候,楊綸上表,請隨軍出征高句麗,然而他的奏表被時爲郡守的冼寶徹截了,到了天下大亂,一家老小遭到馮氏軟禁;馮盎沒有什麼人才可用,便將文武雙全的楊綸拎了出來,以家小要挾,迫使他隨軍出征,希望他幫自己出謀劃策。

    可是楊綸雖然遭到楊廣罷黜爲民,但他並沒有痛恨楊廣,因爲他知道楊廣當時對朝堂的掌控力十分薄弱,很多時候都要受制於人,在關隴貴族、關東士族等等勢力對宗親一片喊殺的情況下,楊廣是頂着巨大壓力,才保住了他們一命。這也是楊集一直默默無聞,心甘情願爲隋朝蒐集情況的原因。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