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隋第三世 >第890章:混蛋縣令很不對勁
    暴雨聲嘩啦啦的下,滂礴雨幕遮蔽了視線,訓練有素的第五軍將士一人雙騎,沿着黃河河堤,馬不停蹄的東行,負責滎陽、東郡、東平三郡的謝映登和陰弘智在滎陽幾處出了險情的河堤灑下十衛士兵,毫不停留的奔向東郡。

    河堤也一直被當作官道使用,自大隋收復中原以後,也多次修堤,堤頂被修出中間高兩邊低的弧度,上面倒也沒有積水,使大軍前進的速度極快。

    雨勢太大,也幸虧新式頭盔爲了避箭,設計了長長帽沿,只要往下一壓就能擋去大雨,若不然,將士們連眼睛都睜不開,更不要說看路了。

    隊伍之北,那浩瀚的黃河水席捲着泥沙,咆哮奔騰的景象較之往常尤爲雄壯百倍,澎湃河水受到河堤約束,以無以言表的威勢洶涌向東,水流在激盪中發出一陣陣轟鳴。

    又在水勢‘溫順’、滑堤東行的東郡靈昌縣灑出兩衛士兵,謝映登和陰弘智並行在隊伍的最前方,兩人也和士兵一樣,沒穿無用的蓑衣,只着行動方便的短衫長褲,此時全身上下,除了公文袋裏的公文之處,幾乎沒一處是乾的,被風雨侵襲,一股冷嗖嗖的寒意自外而內的浸襲。

    陰弘智看到前方影影綽綽,連忙抹了一把雨水,他雖是武門子弟,可目力遠不如箭術通神的謝映登,一時之間也認不清地方,便大聲問道:“謝將軍,這到哪兒了?”

    謝映登馬不停蹄的觀望片刻,回道:“陰侍郎,已至東郡白馬縣境,前方應該是護堤郡兵、百姓。”

    “終是到了!”陰弘智鬆了口氣,說道:“黃河從滎陽桃花浦平流到東郡靈昌縣,就出現折道向北的大拐彎,這個大拐彎包攬白馬、衛南二縣,到了濮陽縣境,又平流向東,然後再次折道向北,將濟北郡範縣、陽穀縣、東阿縣、盧縣、濟北縣包攬,這兩個大拐彎也是黃河下游最危險的河段。工部李侍郎、水部閻立德受朝廷之命,先一步分率民夫去濟北郡護堤,羅將軍也將到達,那裏應該無憂。現在就看我們的了。”

    謝映登豪邁一笑:“陰侍郎儘管放心,我大隋雄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哪怕天塌下來,也能將之扶正。”

    “將軍豪氣。”陰弘智頗爲遺憾的說道:“可惜我不是從軍的料子,着實是丟了先父的臉。”

    謝映登玩笑道:“有一個就夠啦,做人別太貪心……”

    “將軍所言極是。”對於妹妹的功績,陰弘智引以爲豪。

    話音未落,前方斥候策馬返回,稟告道:“啓稟謝將軍、陰侍郎,白馬縣縣丞前來迎接。”

    一行人緊跟斥候而來,衆人翻身下馬,其中一人跑步向前,施禮道:“卑職白馬縣縣丞張錦見過謝將軍、見過陰侍郎。”

    陰弘智沒有開口,雖說縣丞劃入武部,名義上與軍隊無關,可依然改變不了對方是軍人的事實,同爲軍人的謝映登出面比較好。況且自己來主管後勤、人員高度的,護堤主將還得是謝映登。

    謝映登也知這個道理,他瞅這位縣丞一眼,發現他比自己好不了多少,一身衣服已被雨水浸溼,頭髮上、衣服上滿是污濁泥水,形容狼狽、神情憔悴,徑自問道:“張縣丞,河堤情況如何?”

    張錦憂心忡忡的回答:“回稟將軍,大堤的形勢很不穩定,半個時辰前剛有一波遠超之前的洪流經過,水位已經漫過河堤,所幸官員、郡兵、百姓盡皆出力,險情已然勝利度過。不過大雨未歇、水勢未減,堤壩有多個地方呈現崩潰之跡象,大家雖然竭力搶修,卻也不知能否安然度過。”

    災情如火,謝映登沒有過問細節,而是沉聲道:“聖上心繫百姓、心繫大堤,故而成立十部聯動的‘抗洪搶險應急署’,指派我和陰侍郎和大軍前來護堤,稍後會有藥物、衣服等物資運抵,煩請張縣丞着人先去縣城擇乾燥地點,以便妥善物資。”

    “聖上仁慈!”張錦大喜過望,先前他見到信使傳來的緊急文書,還以爲朝廷只派大軍前來協助,現在方知還有物資將要到來,可算是解了白馬縣的燃眉之急了。

    激動過後,又問道:“有沒有糧食?”

    聽到這話,謝映登、陰弘智愣了。

    過了一會兒,回過神來的陰弘智皺眉道:“白馬縣的白馬倉八百萬石糧食,何須從京城運來?”

    “不錯,”謝映登笑着說道:“雖說大家抗洪救險是爲了保衛家園,但聖上的意思十分明確,那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府必須保證所有護堤人員生命安全,以及藥物食物等一應物資,我們不能讓百姓堤壩搶險,還得自備飯食。陰侍郎就是專程負責調度、安排後勤之事,有權開倉取糧,張縣丞大可放心。”

    “莫非你們讓百姓自備糧食?”陰弘智敏銳的察覺到了箇中問題,語聲變得嚴厲了起來。

    “也不全是。”張錦既是不解又是憤怒的說道:“這些天有數萬多名百姓輪番護堤、修堤。卑職和縣尉、縣御、縣正都認爲這是一種類似‘以工代賑’的行爲,理應取官倉之糧供百姓食用,至少能起到鼓舞人心的效果,但是時縣令認爲沒有朝廷明令,官倉之糧不宜擅自取用。卑職等人面對飢腸轆轆卻依舊奮不顧身搶修堤壩的百姓,滿心慚愧卻又無計可施,實在不忍見長時間勞作而衣不遮體、飢腸轆轆的百姓餓肚子,我們只好以官府的名義,借義倉之糧來給搶險人員食用。”

    義倉也就是民衆自己的儲備糧食,每年秋收後會繳納一部分糧食另外存儲,待災荒時拿出來賑災,一般由地方官府掌管。

    楊侗主政之後,發現有關義倉的卷宗比比皆是,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存放義倉,最後不是義倉不是莫名其妙失火,就是遭了賊,總之就是死無對證,百姓明知是有人銷燬證據,卻敢怒不敢言。

    有鑑於此,楊侗索性對義倉制度進行改革,執行百姓之糧百姓管的政策,每個村各設義倉一座,百姓上交當天,由縣、鄉官吏登記成兩冊,一冊由縣衙保管、一冊連同義倉之糧由各村百姓自己保管,利用這種‘民糧不到官手’的方式,避免地方官府貪墨百姓之糧。

    此之以外,連朝廷的官糧也進行了改革,首先是將縣倉、郡倉取消,然後每三個、四個、或五個郡合建一個大倉,由朝廷司農寺直管,官倉錢糧集中在大倉庫中,地方官府管帳管物,司農寺另有賬冊一本,每年覈算一次。

    東郡之官糧合放在濟陰,因此沒有郡級大倉,但這裏有一個國家級的白馬大倉,縣令居然不開官倉,逼得另外四位正官不得不去借百姓義倉糧來喫,這種騎驢找驢的處事方式,着實讓陰弘智、謝映登啼笑皆非,不過這也說明官府在民間口碑好,百姓相信官府,願意借糧給官府;至於那縣令,兩人也不以爲意,只以爲此人膽小怕事、謹慎迂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