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隋第三世 >第319章:無盟國無將可用
    “若非趙燕這個驕傲的諜者,我還不知西突厥如此強大,竟然有了百萬控弦之士,精銳四十萬,算上臣服統葉護可汗的西域諸國,精銳士卒少說也有五十萬,我大隋幽冀並雍涼五州兵力加起來,纔跟人家相當。”

    “而且諸位發現沒有。這個統葉護可汗居然想到以軍隊控制盟友的辦法,只要有軍隊在盟國加以威懾,那盟國就不敢跳出他的手掌心。可以說,統葉護駐軍於盟國的辦法,比中原王朝陳舊腐朽、不堪一用的以仁義道德感化盟友制度聰明高明、實用有力”

    楊侗看向陷入深思的衆人一眼,炮轟式的說道:“而我族卻抱着天朝上國優越感,對異族知識不管好壞都懷着蔑視的心態,這思想要不得、也很可怕危險。我們應該用三人行必有要師的謙虛謹慎之心,學習別人先進的理念,然後以彼之道還施彼、師夷長以制夷”

    衆人眼睛瞪得像銅鈴,目光灼灼的盯着楊侗看,他們真是第一次聽這麼精彩學習方式,以彼之道還施彼、師夷長以制夷之說,可以說是在三人行必有要師基礎上升華了兩層境界。這若傳揚開來,人們的學習方向變得更加清晰:

    串連起來,就會形成這樣一個問題和答覆:你爲何抱着三人行必有要師的心態,孜孜不倦的求學因爲我要以彼之道還施彼,實現師夷長以制夷的終極目的。

    “咱們以後也可以學習統葉護的做法,在每一個盟國常駐正副使節一名、駐軍二衛,有了矛盾先讓使節出面談判,談不成再由軍隊綁架盟國的國主施發號令,這才叫先禮後兵”

    以上這一段,是楊侗這些年以來的感悟,他一直覺得中原王朝實力很強,但卻時時受到異族侵略欺凌,這不是遊牧民族比農耕民族體魄強悍,也不是中原人血不足,實因中原人的尚武精神被太多教條束縛了。

    仁義道德是必須弘揚的傳統美德,但中原人分不清敵我之別,對誰都講仁義道德,所以實力強卻屢屢被異族先發制人,屢屢喫虧了還不長記,死抱着被誤解簡化的以德報怨而不放手,這纔是要人老命的問題。

    孔穎達苦笑道:“下,我大隋沒盟國”

    敵國一大堆,遍佈東南西北

    楊侗說道:“先記着,等有了盟國,就按這一來辦。這是兵部和禮部縱橫司的事。”

    天下太大,隋朝人口太少,喫不消;掠奪、征服過後,再用駐軍這一來搞。

    “喏”韋雲起和孔穎達相斷應命。

    “言歸正題”楊侗揚了揚頭,周散發着一股從未見過的氣勢:“以前遺忘了西突厥,也就罷了,知道了,就不能當做沒看到。甭管他有四十萬精兵,還是百萬控弦之士,都要把他打爬,這不是意氣用事而是東部突厥的教訓太過深刻”

    “所以哪怕會影響到統一之戰,也要打。地盤沒了,還可以奪回來。當初我們從洛陽帶出幾萬大軍,轉戰冀州,也沒見哪個中原諸侯能耐我何反倒順手把契丹、奚族給滅了,把遼東給奪了。東部突厥三四十萬大軍寇邊,一樣被我們打得四分五裂,只要我們的人還在,即使失去眼前的基業,但總有一天能夠拿回來。但如果連種族都沒了,就算當上皇帝也是亡國之君。”

    楊侗語不驚人誓不休,甚至有些大逆不道,但偏偏此刻,衆人心中都升起難言的共鳴。

    聽楊侗之意,不僅讓阿史那思摩出馬,還會派遣大隋的軍隊出擊西突厥。這在楊恭仁、楊師道、房玄齡、杜如晦、韋雲起他們看來,是一個很不理的決定。可楊侗也沒錯,這不過是大家立足點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而已。

    衆人的意思是讓統葉護、阿史那咄苾、阿史那思摩陷入持久的戰爭之中,但從目前來說,統葉護、阿史那咄苾合作的可能極大,這股力量絕不是阿那史思摩能喫得下的,到最後,還是需要大隋出面。不過這個打法,會從容一些。

    而楊侗則秉承一慣的速戰速決風格,以最短的時間將戰事平息下去,從而節省大量時間,且爲以後的統一之戰減去背後來犯之敵。

    換言之,大家是以今之大隋看問題,而楊侗是站在整個天下的角度去看西突厥,換言之,他將整個天下的各個勢力都視作這盤大棋中的一枚棋子

    楊侗雖然與自己的看法並不一致,但作爲謀士,房玄齡只能去配合他,儘量將這一仗打得輕鬆、迅速、完美。他拱手道:“既如此,下當派一員大將出徵。裴行儼將軍雖有勇略,但終究太過年輕,缺乏統帥大軍的經驗和大局觀涼州總管王伏寶將軍雖有奇謀、長於軍政,但由於有過追隨竇建德的經歷,子裏多少有些喜歡冒險,可統率一偏師,卻不能爲帥。所以,當有一名擅長統軍、沉穩之大將爲帥,同時,讓一名軍政全才於武威統籌全局。在阿史那思摩和統葉護、阿史那咄苾大戰之前,先一步出徵李軌。”

    楊侗沉思一下,道:“我想讓藥師爲帥、裴老將軍坐鎮後方,你們如何”

    楊恭仁、李景、李靖、韋雲起、裴仁基、楊善會、楊元弘、段德cāo、王伏寶、高君雅、高雅賢、王辯、賈務本、堯君素,秦瓊、裴行儼、蘇定方、沈光、羅士信、牛進達、尉遲恭、薛萬均、薛萬徹、麥孟纔是楊侗拿得出的大將。

    不過

    楊恭仁、韋雲起、高君雅、楊元弘離開軍事系統太久,作戰思維已經跟上時代的變化了,給他們一年時間熟悉,他們還能爲帥,可楊侗沒那時間給。而李景坐鎮漠南道,且年過六旬了,也不宜再戰。

    其他老一輩中的李靖、裴仁基、楊善會、段德cāo、王伏寶、高雅賢、王辯、賈務本、堯君素,若論獨領一軍,臨機決斷,無疑是李靖更勝一籌。

    年輕一輩中的秦瓊也可以擔綱了,但他需要代替阿史那思摩掌軍,離不開,因爲阿那史思摩那貨不是阿史那咄苾的對手,兵力更多的西突厥可汗統葉護更不是他能夠幹得過的。

    裴行儼、蘇定方、沈光、羅士信、牛進達、尉遲恭、薛萬均、薛萬徹、麥孟才這些年輕輩,無論威望還是能力、眼界、臨敵經驗、應變能力,都還不具備獨當一面的資格。

    至於黃君漢、謝映登、程咬金、何潘仁、向善志、丘師利這六員降將,則不在楊侗的考慮之列,不是信不過他們的忠誠之心,而是能力和經驗問題。讓一個帶兵從不過萬的人去指揮大兵團作戰除非楊侗瘋了。

    想到這裏,楊侗對貿然重用衛青和霍去病漢武帝佩服了起來,也更佩服那個敢把大隋生死交給衛王楊爽的楊堅,若不是有魄力、有大智慧的人,根本做不出這種力排衆議的瘋狂般的決定。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