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隋第三世 >第840章:徐福後裔,會造水泥?
    次日天亮,日出東方。楊侗在萬春殿接見了蝦夷人使者吉士長丹。爲何不在大興殿、兩儀殿?不夠格!甚至在萬春殿接見都算是禮遇了。

    “蝦夷人吉士長丹叩見大隋天子,我蝦夷人如今飽受倭奴欺凌,喪失了六七八成國土;此次前來,希望能與大隋建交,向大隋永世稱臣。並求大隋天子派遣一支援軍助我蝦夷人平定倭奴,要是貴軍有所損失,我蝦夷人願意百倍償還。”吉士長丹跪在地上,聲音裏帶着一股濃濃懇求之意。

    “不可!”李景首先站出來,皺眉看了吉士長丹一眼,向楊侗拱手道:“聖上,倭奴距我大隋不止千里,而且海戰與陸戰不同,海中風浪大,稍一不慎即有全軍覆沒之憂。如今天下微妙,僞唐對我大隋虎視眈眈,東西突厥皆有復興之兆,若我大隋貿然出兵援助蝦夷,先不說路途遙遠、風險巨大,要是四周之敵來攻,我軍如何禦敵?”

    付出和收穫不對等,就算最後打下滅了倭奴,那也是成就了蝦夷人,大隋沒有任何益處,反倒是人力物力消耗無數,與大隋利益截然不合。

    楊侗點了點頭,對吉士長丹說道:“此事,關乎我大隋千千萬萬黎民,我大隋可以聲援你們,但出兵卻不行。”

    蝦夷人的事情還得從李道宗、許敬宗禍害倭國說起,這兩貨,一個能打、一個會陰,配合起來相得益彰。

    李道宗雖是陸上之將,但是熟悉海戰之後,他的軍事天賦一點點發揮了出來。

    尤其是龍骨戰船大量推廣普及之後,海軍的戰鬥力更是如虎添翼。龍骨戰船在內陸大江未必比艨舯戰船有優勢,但到了海上,無論是安全性、穩定性還是載重量都是成倍增加。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李道宗反客爲主,成了這支偷襲倭國海軍的主將,他帶着海軍縱橫海域,打的倭奴不敢靠近海灘,倭奴也不是沒反抗,東拼西湊起來的三萬淺海水軍被李道宗打得全軍覆沒。

    海戰跟陸戰不同,不是說人多就力量大,海戰的勝負,幾乎由船隻大小和先進與否決定,倭奴的戰船都是東拼西湊的漁船,真正的戰船不僅少得可憐,也小得可憐,而且沒有什麼軍事人才。而李道宗本身就是天賦過人的將領,身邊又有許敬宗這樣一個陰人出謀劃策,一夥人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慢慢的摸透了海戰門道,倭奴沒有有水戰人才,只能把‘傑出’的陸戰將領派出去,結果可想而知。李道宗當時是將對方大軍引入深海區域,而後藉助海上風浪,將倭奴三萬海軍全部送去了東海龍宮,從那時起,倭奴就被打得一蹶不振。

    李道宗他們卻是借這機會,不斷繞着倭國島嶼掠奪人口和財富,人口送去‘海盜’本部佐渡島挖金銀礦,財富則是一船一船送回洛陽,致使倭國錢糧都陷入極度緊張狀況,沿海一帶更是百里無人煙,此後,乾脆以佐渡島爲標準,將本州島攔腰一刀,“佐渡—仙台”以南是倭人的,以北則是這支海軍的地盤,利用來自大陸的奴隸和倭人奴隸當屯田奴,開始過上了自食其力的日子。

    而蝦夷這個民族原本是四大島的主人,只是長期受到倭人的迫害,才步步北遷到蝦夷島(北海道島)上苟延殘喘,受到倭人水深火熱的統治和迫害,甚至連倭人這種劣等人都瞧不起他們,“蝦夷”就是倭人給他們污辱性的民族名,直譯過來就是“毛人、囚俘、蕃人”的意思。

    這一次,與大隋海軍有過接觸的吉士長丹哀求李道宗、許敬宗,希望大隋支持他們與倭人幹架,收復失地,許敬宗知道‘離間、分化、扶弱’六字訣是大隋三代皇帝對外的良方,又見楊侗看不上貧瘠的海中島,他覺得楊侗說不定也想爲倭奴找個敵人,讓他們世世世代代打下去,於是便答應了吉士長丹的請求,讓他們乘坐運輸金銀的大船來到了大隋,至於楊侗是答應,還是把這些毛人燒掉,就和他們二人沒什麼關係了。

    而在楊侗心中,哪管他是倭奴還是蝦夷人,都死乾淨世界才清淨。

    再說那倭奴吧,他生活在大海之中,只要打掉他們的船隻,他既飛不了天,也下不了海,跑也跑不掉,關鍵是他們的武器裝備不先進,地形好像還複雜,這無疑是大隋最佳的練兵場,以後完全可以去島上搞實戰演習,每年來一次,每年殺一批倭奴,他就不信滅不完這些雜碎。既如此,又何必扶持一個奴才藩屬?要是成了‘自己人’,大隋就算不顧國際輿論去下手,但是對名聲終究是不好的。

    “懇請大隋天子陛下念在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份上,幫我蝦夷人一幫。”吉士長丹不斷磕頭,泣聲哀求。

    “同根同源?”

    “一脈相承?”

    空曠的大殿一下子陷入了一片死寂。

    包括楊侗在內,幾乎所有人都傻了,就這滿臉是毛的玩意,也配?

    吉士長丹沒發現其中貓膩,繼續哀求,“好教大隋天子陛下得知,我們其實是秦朝徐福的後裔,先祖東渡的時候,不單帶去了稻種,教我們水稻耕作、醫藥知識、金屬冶煉、紡織技術,使我們擺脫了原有的採集、漁獵時代,學會冶煉鐵器,擺脫了笨拙無效的石器,促進了農業發展;漢字的傳入,讓我們有了文化之基;百家思想的傳入,對我們也起到了教化作用。此外,他還帶去了三千童男童女,並與當地百姓繁衍生息至今。只是我等後人無能,致使倭奴奪了先祖之地,懇請大隋天子陛爲我們作主。”

    衆人只聽得面面相覷,徐福東渡之事,大家不僅知道,甚至還能從古籍中找到他東渡的路線。

    由於秦朝木船小,動力是風帆和人力,連指南針也沒有,因此,這一時期只具備沿岸航海的水平。根據史書記載,徐福第一次東渡的航線是從琅琊出發,過膠州灣,然後一個島一個島的到了遼東半島的老鐵山,然後再過鴨綠水到了潮鮮半島西海岸,繞至半島東海岸,再經對馬島、衝島、北九州,過關門海峽、瀨戶內海到和歌山新宮町熊野灘。這一次徐福沒有得到仙藥。恰在徐福歸來之前,爆發了“焚書坑儒”事件,徐福也處於受到譴責之列,但因爲他在“焚書坑儒”發生之時還沒歸來,倖免於難。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徐福返回琅琊,並以“蓬萊藥可得,然常爲鮫魚所苦”爲由開脫罪責。熱衷於求仙的秦始皇親自以連弩射殺一條巨魚爲徐福開路,徐福開始了第二次東渡,其路線與第一次相同。這一次到了目的地,就再也沒回來。

    而蝦夷人是島中的原住民,徐福的三千童男童女和原住民發生點男女關係也正常,千多年後的今天,這個吉士長丹說他們有中原血統似乎也說得過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