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蜀山懸劍傳 > 第四百六十二章 疑點重重
    朝鬥壇前山月幽,師雄有夢生清愁。

    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

    無題佚名清

    ……

    白複道:“方大人,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還請您老指點。”

    方曙流笑道:“你先不忙說,讓我猜猜,何事能讓白老弟困擾?”

    白復和青鸞公主對望一眼,含笑而視,端起茶盞,細品香茗。

    方曙流遠眺龍首原之雪,略一沉吟,笑道:“可是爲公孫大娘而來?”

    青鸞公主驚道:“大人如何得知?”

    白復笑吟吟看着方曙流,等待他的解答。

    方曙流笑道:“長安目前能驚動白老弟的,恐怕只有三件事:其一,破獲僞燕地下諜報網;其二,史思明覆叛;其三,陛下遇刺。

    這位姑娘所穿大氅,粗看是一件普通塞外裘皮,但從領口外翻的毛皮來看,應是靈武一帶服飾。

    袖口有幾處磨損,縫補的針角採用的藕合菱角紋,一看就是大內繡娘花滿蹊的手筆。

    從這兩點就可看出,姑娘定是宮中之人,而且是靈武元從子弟。”

    青鸞公主大驚,這趟出宮,爲了不引人注意,自己專門挑了幾件在靈武時採購的衣物,沒想到竟被方曙流看出端倪。

    “就算是宮裏來人,大人又怎知與公孫大娘有關?白少俠並不認識公孫大娘啊?”青鸞公主不想讓方曙流看透,追問道。

    方曙流手捋五柳長髯,笑道:“既是宮中之人,又能請得動白老弟,定是皇室中人。

    我聽聞陛下愛女青鸞公主,師從公孫大娘。此女子美若洛神仙子,乃九天玄女下凡,劍術通神,常持一根翠竹棒遊戲人間。

    不知姑娘可認得否?”

    青鸞公主看着手邊晶瑩如玉的翠竹棒,皓齒星眸,嫣然一笑。

    ……

    青鸞公主把公孫大娘行刺陛下之過程,原況重現給方曙流。

    方曙流聽罷,手指輕輕敲擊茶臺,沉吟道:“此事確實令人費解。以往也有過類似的事,但行刺之人要麼是中了攝魂大法之類的幻術,要麼本身就是殭屍藥人,被人用巫蠱之術操縱。

    但據公主所言,公孫大娘在行刺之前,靈臺清明,言辭縝密,不像這兩類情況。”

    白複道:“線索只有這麼多,是否還有其他法門可以反推兇手?”

    方曙流道:“我們通常斷案,首先看兩點:行兇者的動機是什麼?誰是此事最大的受益人?”

    誠如公主所言,你師父與皇室關係良好,尤其是和陛下相識多年,完全沒有行刺的動機。”

    白複道:“難道是第二種可能?”

    方曙流臉現疑惑,道:“倘若陛下駕崩,誰是最大的獲益者?”

    青鸞公主道:“難道不是安慶緒和史思明嗎?”

    白複道:“顯然不是叛軍。僞燕大勢已去,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張鎬等節度使皆爲經驗豐富的將領,就算朝中有變,最多影響平叛的時間,不會改變平叛的結果。”

    有些話白覆沒有說出:“如今太上皇返回長安,肅宗又得位不正,天現二主,正是詭譎之際。

    安慶緒、史思明等人估計天天翹首期盼,詛咒皇帝和太上皇來個鷸蚌相爭。怎會平白無故替太上皇剷除心腹之患?”

    想到這裏,白復和方曙流對望一眼,看見彼此眼中的懼意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由於青鸞公主在場,兩人皆不明說。

    方曙流道:“刺殺過程,還有一個疑點,不知白老弟是否留意到?”

    白復默不作聲,突然從茶臺旁抄起一支筷子,出手如電,刺向方曙流!

    事起倉猝,毫無徵兆,青鸞公主尖叫一聲,呆立當場,眼睜睜看着筷子刺向方曙流咽喉!

    眼見捕神就要血濺當場,白復瞬間停手,筷子頭在方曙流喉嚨一寸處微微顫動。

    方曙流頷首點頭。

    青鸞公主長吁一口氣,禁不住用纖手捶了白復一下,嗔道:“嚇死我了!”

    白復對青鸞公主道:“我模仿了公孫大娘出手的速度,你的角度與張淑妃當時所在位置也相差無幾。

    你尚且來不及反應,張淑妃又怎麼來得及出手相救,將陛下推開,擋在身前?”

    方曙流笑道:“要麼,張淑妃一直隱瞞會上層武功的實事,要麼事先知道公孫大娘會在此刻行刺!”

    青鸞公主愣在當場!

    ……

    大明宮裏,肅宗在寢殿裏來回走動,焦躁不安。張淑妃會上層武功的祕密,在她還是良娣時,肅宗就已經知道。

    當年從馬嵬坡分兵北上後,一路上不斷遭遇危險,每晚就寢時,張良娣都會主動睡在牀榻外側,把李亨擋在身後。

    李亨嘆道:“若真有刺客闖至這裏,估計也是頂尖高手,你睡外面又有何用?躲得了今夜,躲不過明晚。”

    張良娣卻道:“現在兵荒馬亂,護駕將士不斷逃亡。保不齊有值守士卒居心叵測,妄想以您金身邀功。

    臣妾自幼習武,雖談不上武藝高強,但萬一出現險情,臣妾不遜鬚眉!就算不是刺客敵手,至少能拼死搏殺,掩護陛下撤離。”

    公孫大娘行刺之時,張淑妃能擋住致命一擊。對此,肅宗並不懷疑。張淑妃爲救肅宗性命,差點死在金簪之下。這一點讓肅宗格外感動。好在淑妃性命無憂,否則自己將難以釋懷。

    如何回報立下救駕大功的張淑妃?

    肅宗犯了愁。肅宗當然知道淑妃想要什麼。可是淑妃親生之子興王李佋僅有三歲。

    儲君乃國之根本,肅宗首先考慮的當然是楚王李俶。諸位皇子中,李俶已屆三十三歲,年齡最長,並且立下收復兩京的蓋世軍功。滿朝文武,無不交口稱讚。

    倘若立興王李佋爲太子,將置楚王李俶於何地?

    猶豫不決時,肅宗與考功郎中兼知制誥李揆閒聊。李揆聽罷,立刻叩頭,道:“若立楚王爲儲君,實乃大唐之福!”

    這一刻,讓肅宗既欣慰又惶恐。欣慰的是,自己這位皇長子贏得了文武百官的敬重。惶恐的是,楚王李俶光芒太盛,甚至得到郭子儀、李光弼等軍方統帥的擁戴。

    當年,就因爲河西、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河東、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和自己的淵源,太上皇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兩位帝國將星剷除。

    難道這一幕在自己手裏又要重演嗎?

    肅宗夜不能寐,翻來覆去想着和方曙流一樣的問題:倘若自己殯天,誰是最大的獲益者?

    答案顯而易見,不是自己的父親太上皇,就是自己的嫡子楚王李俶。

    有些事恐怕要儘快辦了。

    ……

    至德三載,正月五日,太上皇李隆基登宣政殿,用正式文書冊封李亨爲大唐帝國第十任皇帝,並加授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李亨也呈獻李隆基尊號: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