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農家嬌女有點泉 >第二六三章 德親王
      農家嬌女有點泉正文卷第二六三章德親王妥善安置總兵以下的將士,該得到皇上封賞的隊伍,開始入京。

      一直在南陽城坐鎮的蘇重,沒有在進京的隊伍裏,他還需繼續穩住南陽城,等待下一任城主的到來。

      雖然王景行有意讓蘇重,坐穩南陽城,但他的實力被削弱,未必能保住蘇重。

      讓蘇重穩住,別焦急,總有一天會讓他進京的。

      蘇重十分信任王景行,對王景行說的,堅信不疑。不讓他進京,就不進京,在南陽城等着也不錯。

      大軍一路往北走,兩個月後,將會入京。

      一個月後,大軍經過隆州。

      隆州有一條大河,攔住了大家的去路。

      不過河上有座鐵索橋,牽馬能過。

      鐵索橋長一千多米,寬兩米,橋身鐵索一環扣一環,鐵身有三指大。

      橋頭有兩座大石基,壓着捆着拉着鐵索,除非鐵索被腐蝕,斷然不會被拉入河裏。

      等待過橋的她,盯着石碑,認出三個大字。

      蘇靈雨四處看看,沒看見石碑與碑文。

      像這種大橋,千辛萬苦做成的鐵索橋,必然有座石碑,歌頌造橋之人,銘記造橋的民夫。

      “怎麼沒有造橋人?”她問。

      “這裏邊有個典故,夫人要不要聽?”阿山討好地問。

      “說吧。”

      “這得要從開平二十三年說起,開平二十三年,先皇之子德親王,被分封隆州。”

      “親王被分封隆州?富奢之地,分封給皇子,皇帝不是想他做接班人,就是給他機會叫他造反。”

      阿山拍大腿,一面看向主子,一面說:“可不是這樣嘛。”

      見主子沒反應,他繼續說:“開平二十三年,德親王得了封地後,直接被皇上任命回封地居住。”

      “親王回來後,勵精圖治,修水利,引洪水,造鐵橋,可謂是風頭無兩。”

      “這般出風頭,必死無疑。”

      “您又說對了。”

      阿山說:“德親王是文人歌頌的對象,是百姓的吶喊的力量,是洪災裏的精神支柱。

      他說要與民同樂,與民同甘共苦。他做到了,與百姓一起過節,一起行走在街頭,祈求風調雨順。

      他真正做到了,爲百姓謀福祉,教百姓填飽肚子,不再捱餓……”

      阿山被雲嵐拉了拉袖子,阿山察覺自己失態了。

      轉變了語氣,“開平四十三年,皇上三道聖旨召德親王回京。同年九月,德親王謀反,皇上命勤王來抓拿。德親王反抗不受,遭誅殺於隆州。”

      阿山嘆口氣,“這座鐵索橋,歷經三年,耗費無數白銀造就。親王死後,凡是與他有關的文字,全都抹去。想要問這橋的來歷,只有老一輩的隆州人,才能知道了。”

      看着石碑上的字眼,蘇靈雨過去摸了摸,“這個時代的悲哀。”

      這個時代,不會允許誰人的名聲、力量,強國皇帝。如若有,這個人不是被殺死,就是搶下皇位。

      德親王不管有沒有造反,他都是一名英雄,值得後世人尊敬的英雄。

      人間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勞作,就是爲了一頓飽飯。有的時候,辛苦勞作,也換不回一家幾口口糧。

      能得一位好官,一位父母官,就是他們天大的福氣,過好日子的時候。

      當官的無作爲,底下的百姓更是勞苦。

      過了鐵索橋,再走幾里路,便出了隆州地界。

      孫將軍叫停下駐紮,夜宿山口。

      當即王景行帶她離開營地,說是要附近的道觀走走。

      附近有家道觀,供奉着三清,聽說香火很旺。她跟他過去走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