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北雄 >第1206章 梳理
    顯然皇帝的目光已經從西北轉到了高句麗身上。

    在這一點上溫彥博和封德彝達成了共識,對於他們這樣的輔政之臣來說,尤爲關鍵。

    之外兩人的政見有所不合,封德彝認爲只要時機合適,方略得當,對高句麗的戰事便可以展開。

    如果勝了的話,可以極大的提振大唐的民心士氣。

    前朝不曾辦成的事情,在本朝辦下來了,將在最大程度上穩固大唐的統治基礎,增強人們對大唐的認同感。

    這在大唐建國之初尤爲重要,因爲天下分崩日久,前隋統有天下也不過數十載,人心離散多年,需要做一些大事來凝聚民心。

    不論是突厥,高句麗,還是吐蕃等等,都將是大唐的磨刀石,只有經過反覆打磨,才能讓大唐光亮起來。

    這基本上不是他的想法,而是揣摩君王心意所得。

    更爲重要的是,他知道皇帝一直在爲平定諸侯之後,各部大軍的安置等事操心,沒有了戰事,從隋末戰亂中崛起的強軍又如何能夠妥善安置?

    從這個角度出發,他覺得大唐需要一個或者多個對手,看上去有點兇險,可他認爲自己明白帝王想的是什麼。

    浴火重生之路,必然要披荊斬棘,而非是四處結好於人,求個平安。

    而溫彥博統轄六部,則更爲務實,鑑於當前局面,認爲應該休養生息,以圖將來。

    戰亂日久,民心思安,只有百姓安定,國庫富足,纔可以言有其他。

    每一場戰事,都將造成極大的損耗,不利於安定社稷,而且在民心未穩的今日,一旦遇挫,很可能便會走上前隋的老路,弄的烽火遍地,無法收拾。

    漢末以來,諸國爭強,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應該引以爲戒。

    兩位宰相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都有自己的道理可講,看的其實還是帝王的選擇,現在看來,皇帝的傾向極爲明顯,因爲封德彝本就是設身處地的在爲皇帝着想,當然在政見上更得皇帝心意。

    中書的蕭時文就不用說了,此人大膽敢言,爲政之上的風格便更爲強悍,進取之心在三個宰相之中也最爲突出,落到實際政務上面,他的傾向性不言自明。

    現在蕭時文還脫不開身,唐典初訂,中書那邊需要緊盯不放,督促官員們按照唐典行事,這是一兩年,甚至是五六年之內,中書最重要的一項政務。

    所以蕭禹于軍事上表奏不多,可等他緩過神來,那就說不準了,那個大嘴巴,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能摻和,不論封德彝還是溫彥博都對他有所提防。

    ……………………

    不過說起來,這事在策略之上卻屬可行,所以封德彝纔會如此振奮,設天地爲局,大國爲棋子,撥弄人心,往來徵殺,正是自古以來謀臣名士們的終極目標。

    溫彥博思量良久,覺着封德彝所言很有道理……

    此事秉承的其實還是前隋遺澤,儘量分化突厥,使其無暇他顧。

    如果能把突利汗阿史那多聞拉入局中,對大唐而言則極爲有利,在會盟之時也能佔據主動,何樂而不爲呢?

    溫彥博最終笑道:“看來封兄之前所言甚合陛下心意,若能讓頡利汗和突利汗離心,突厥之患指日可平矣。”

    封德彝笑着搖頭道:“前朝未競之事業,唯突厥,高句麗而已,若能成之,定可與前漢比肩,光耀千古,創一代之盛世。

    賢弟與我能身處如此大爭之世,盡展所學,何其幸也……”

    ………………

    太極殿中,李破還不知道兩個臣下達成了一定的共識,更不曉得封德彝這隻老狐狸只憑隻言片語,便能一猜中的。

    他只是聽人報說溫彥博去了門下,心中暗笑,溫大臨最愛較真,也不知道封倫會怎麼應付於他。

    宰相之間的交往要有分寸,稍一不注意便會有結黨之嫌,李破對此很是關注,誰登了誰的門,幾時見了面,都會有人報到他的耳朵裏,就看當時情勢會不會讓他在意了。

    所以說長孫順德永遠不會升任宰相,這人太不注意個人言行,任職宰相之後很可能會走當年楊素和蘇威的老路,結交朋黨,把控朝堂,最終落得個晚景淒涼。

    當然了,皇帝只要稍微弱一些,想都不用想,他們一定會成爲一朝權臣,漢末以來,這種人極爲常見。

    宋齊梁陳,加上北魏,北齊,北周等等,都是這麼建立起來的,可比漢時要亂的多了。

    ………………

    李破在細心的梳理着自己的計劃,於是阿史那多聞在他心目中變得可愛了起來,怎麼讓他放心去攻打遼東城也就成爲了重中之重。

    之前嚇唬的有點狠了,讓宇文歆往南退一退?或者讓步羣,尉遲偕等人率軍離開河北,給他減減壓?

    首先估計還是得派出使者去接觸一下,看看這位蠢蠢欲動的東方汗有沒有那個膽量,突厥王庭對他的約束又有多強。

    想來想去,李破也是暗自嘆息一聲,外事上面也就是這個樣子了,大唐剛剛算是緩過了一口氣,家底還薄,要用到點子上,很多時候無法做出強而有力的迴應。

    他孃的跑到長安來的這些使者倒不少,估計多數都是來瞧瞧風色,可不能被這些兔崽子瞞哄了過去,洋洋得意的以爲統一了中原,外邦就紛紛前來結好。

    那樣的話也就成了傻子,世上的聰明人多了,可不止大唐君臣會算計,還是得小心一些爲上。

    ………………

    高句麗……聽說當年帶甲百萬,雄踞一方,按理說人口應該不少,要不就是吹出來的,他們進到高句麗腹地,也沒見多少高句麗人……

    不過在遼水之畔,高句麗大軍不算少,十幾二十萬人估計是有的,戰鬥力不高,也是相比前隋而言。

    聽說來護兒在平壤城外還擊潰了二十多萬高句麗大軍,這麼說來,倒真可以稱得上一聲人多勢衆。

    這在現在看來是好事,大唐正缺人口,把高句麗人都弄來做奴隸,比去高原上掏吐蕃的老窩要輕鬆一些。

    陣前的將領們要事先說一聲,不能再像張倫似的,捉住人都給殺了,太浪費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