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相寶 >第66章 再生波瀾
    因爲是賭房,購置協議要比買傢俱複雜的多。

    盧燦陪着鄭胖子,還有譚衛東去山頂的政務中心去辦理過戶並納稅。

    調景嶺政務中心,是一九七零年港府特設的機構,同時還設有警務片區,法務調解中心、民情調查中心等機構。

    山頂還有一家小型的天主教堂,幾家商鋪,這些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條特色街區。

    鄭光榮和譚衛東去辦理事務,盧燦一個人在這條小街上晃悠。

    街道很窄,只能過兩輛手推式獨輪車,這種獨輪車是每個商家必備的運輸工具,在車把手上釘一根皮帶,讓這種車在山頂小路上可推可拉,很方便。

    “叔,你這車灰土,從哪兒拉過來的?”盧燦直起腰,向前面的那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問道。

    這位中年人拉的就是那種獨輪板車,車上載滿了灰褐色的泥土。剛纔經過盧燦身邊,盧燦見他如此費勁,便伸手從後面幫他推了一段路程。

    那中年人尋了個平坦位置,用腳將車把手出的兩個可摺疊支架撐起,三角支撐,車子還可以停放。將車停穩後,他擦擦汗,一口閩南口音,憨厚的笑道,“得虧小哥幫忙,累了吧。”

    “兒子在市裏做工,攢了點小錢,想在這開間雜貨鋪子。這不,修房子呢。”他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塊正在平整的屋基,語氣中有些自豪。

    在調景嶺能修房子開店鋪,確實值得自豪。

    “不是說已經開始動遷了嗎?您怎麼還想着修房子?”盧燦隨口問道,伸手在車內捏出一把泥土,放在手心搓揉。

    “嗨,嶺上嶺下,灣內灣外,好幾萬戶,政府能動遷多少?我們這些下層人,還是自己想辦法靠譜。”山裏人有自己的思考方式,直接而且精準。

    據盧燦所知,調景嶺一直到三十年後,也沒有動遷完畢。港府不得不另尋他策,將石澳線地鐵延伸過來,纔算是徹底改變這裏落後局面。

    一小把溼潤的泥土,在盧燦的掌心,一會變成泥丸,一會變成泥棍。

    嗯?這土質黏性很好,可塑性相當強!

    上輩子,盧燦就是作僞高手,其中瓷器作僞,免不了要和泥土打交道。手中的這塊溼土,雖然比不上高嶺土,但其主要成份,也應該是火成岩或者變質岩的風化物。

    很多人認爲高嶺土是白色的,其實最原始狀態的高嶺土是灰色和灰白色的塊狀物,它的白色,那是經過曬乾之後的表現。就如同農村的鍋竈竈膛,燒時間久了,就會成爲白色。

    當然,如果開發的高嶺土礦,硅鋁酸鹽含量比較高,這種高嶺土會呈現天然白,上品。即便是天然白的高嶺土,在製作瓷胚時,也需要經過粉碎處理後才能使用。

    “叔,這車土,您從哪兒拉回來的?”盧燦再次問道。

    “很遠咧!在那……”他指着遠方的一處山坳,“那裏的土,很黏的,可以直接灌到牆縫和地基中,省白灰呢。”

    盧燦極目遠望,那處山坳中,隱約可見不少人正在刨山挖土。

    沒想到調景嶺這等荒郊野地,竟然還有建私窯的好地方!

    還真是個不錯的收穫。

    自從兩年前,從阿爾薩汗老先生的遺物中發現師門的傳承後,他就想建立一座私窯。

    阿爾薩汗老先生,漢文名字叫穆九星,是玖寶閣第十九代傳人。他傳承的是玖寶閣南派金石祕錄。

    是的,那楠木箱中的六本金石祕錄,並不完整。

    玖寶閣的第一代創始人,是明代收藏大家項元汴,它的創立,來源於一次玩笑。

    項元汴出生於明代嘉興望族、官宦之家。他無意出仕,專以收藏、鑑賞爲樂,亦善繪畫。他從十六七歲時開始收藏,終其一生,收藏之富、鑑賞之精,在明朝乃至當代私家收藏中堪稱巨擘,被譽爲明清以來八大鑒賞家之首。

    項元汴所設立的“天籟閣”,收藏豐富,閃耀古今。

    東晉顧愷之絹本設色《女史箴圖卷》,現收藏在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唐韓幹的《牧馬圖軸》,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同樣是韓幹的《照夜白圖卷》,現收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晉王羲之的《蘭亭序》(神龍本),現收藏在京城故宮博物院……

    他哥哥項篤壽去世之前,更將其“萬卷樓”贈送給項元汴,使得天籟閣的藏品達到驚人的三十三萬件。

    有一次,項元汴和項篤壽兄弟二人,設宴招待來訪的收藏大家、官員王世貞。陪同的客人有寫意山水畫宗師陳淳,流派印章開山祖文壽成(文徵明的子孫),大畫家仇英,玉雕大師陸子岡,以及小字輩的董其昌(當時他是項家的家庭教師)。

    宴席上,負責執壺的是項元汴的第五子五子項德達。

    一共有九人。

    王世貞在參觀完天籟閣後,大加讚賞,

    自嘆不如。

    項元汴卻有些感慨,自己藏品雖多,但其破損率也很高,很多絕世孤品一旦損壞,只能終身遺憾。

    王世貞哈哈一笑,指了指席間的各位大師說道,“天下文玩英才,盡在此席間。墨林(項元汴號墨林)賢弟,不如你組織,編撰一本英才雄技錄,將他們的不傳之技錄下來,以供後人修補。”

    王世貞的玩笑之語,項元汴還真的放在心上。

    宴會後,他真的找到九類藝人,開始收集他們的制藝手法,耗費六年時間,編撰出《玖寶閣金石祕錄》。其書涵蓋金器、木器、玉器、書畫、瓷器、文玩、錢幣、陶器等九類三十三行的技法和製作精要。

    他的孫子,項聖謨是這本祕錄的第一位受惠者,成爲明末清初的知名的畫家、製陶大師、收藏大家。

    明末亂世襲來,嘉定三屠、揚州五日等慘案接連發生,項家位於嘉興,相距不遠,祖傳的天籟閣同樣面臨被搶境地。項聖謨開始利用自己所學,瘋狂製假,以換取天籟閣真品。

    雖然天籟閣最後被清兵千夫長汪六水掠去,但他還是成功替換了至少四百件真品下來。

    從第三代閣主項聖謨開始,玖寶閣的傳承者全面涉及僞品仿製。

    項聖謨死後,其兩位親傳弟子周亮工、吳文勝分道揚鑣。

    周亮工爲了替父報仇(其父周文煒、其兄周元生都被農民起義軍所殺,史書/記載“焚炙臠割”),投降清廷。吳文勝怒其不顧大節,帶着師傅傳承南下,追尋南明王朝,反清復明。

    至此,玖寶閣的傳承便一分爲二,周亮工和吳文勝兩人,各有六冊《金石祕錄》。

    盧燦已經確定,上輩子傳授自己作僞技術的古伯,就是玖寶閣北派傳人。他所傳授的很多內容,能很好的與自己手中所持有的六本《金石祕錄》互補。

    古伯之所以屢屢去緬甸,他極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得知南派傳承流落於緬甸果敢一帶。他帶着大量僞品出入緬甸,正是希望通過這些僞作,引起南派傳人的注意。

    只是古伯沒想到,玖寶閣南派,已經在阿爾薩汗手中斷了傳承。

    那些師門傳承,如果不是盧燦遇到,最終會流落何方,又被如何處置,還真的沒人清楚。

    這兩年,盧燦也在學習《金石祕錄》中的內容,唯一可惜的是,香江沒有合適的窯口,他無法動手製瓷,無法體驗南派制瓷的技巧。

    沒想到,今天能在調景嶺,有了合適的選擇。

    稍後讓溫阿四或者溫家老大幫忙問問,想來,在調景嶺的山坳中買一片地,應該不難。

    買地之後,還需要建設窯口,現在的窯口建設,自然是電窯更好,便於控溫和控溼。電窯建設不難,這個破地方通電難。

    盧燦看着那片山坳,時而高興時而發愁。

    算了,不用急於一時,先把這塊地圈好,慢慢來。

    小街不長,盧燦轉了一圈後,再度回到政務中心。

    鄭光榮和譚衛東已經辦完,正準備往回返。

    “鄭老闆,今天的事情有些突兀。”

    譚衛東攤攤手,表情有點無奈,“我也不知道父親會帶人來這裏。”

    “算了,結果還不錯。不是嗎?”鄭光榮顯得很大度。

    兩人並肩走出政務中心,譚衛東躊躇片刻,開口道,“鄭老闆,上次你來,我記得還在調景嶺收了不少家傳玉器和珠寶走了,這次……這些東西你還收嗎?”

    譚衛東認爲,鄭光榮這人還不錯,他想將準備的那幾件珠寶玉器,也出手給他得了。

    “譚老弟,你這可是藏私了哦?”一聽還有錢賺,鄭光榮立即熱情了幾分,半摟着他的肩膀,語帶親熱的說道。

    “剛纔不是沒機會談麼?”譚衛東笑着說,“這可是母親留給我的私房錢。鄭老闆,你可要給個好價錢。東西都傳了好幾代了,肯定是好東西。”

    “阿燦,走!”一聽是好東西,鄭光榮腳步都快了幾分,對盧燦揮揮手,“我們回家,去看看譚總的傳家寶。”

    三人剛走到街口下山的位置,便看見喬曲明氣喘吁吁的向山頂小跑上來。

    他不是和潘雲耕兩人在院子裏守着,並整理傢俱嗎?上來幹嘛?

    一見到鄭光榮和盧燦,喬曲明支撐着雙膝,呼次呼次的猛喘幾口,“鄭總,阿燦,快點下去。來了一波人,不讓我們搬家……是什麼安保總隊,說我們沒備案。”

    我去,還是來了!

    這個死老太太!報復心也太強了吧。

    盧燦擡頭看了眼譚衛東,立馬開口說道,“譚總,這事,你可要處理乾淨哦?”

    他一句話,將譚衛東死死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