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53章 船廠(第三更,求月票)
    <tr><table>

    沿岸23裏

    這說的就是清江漕船廠,作爲明代中後期唯一的官辦漕船廠,其廠區沿運河綿延伸展,總長達23裏。

    永樂帝遷都北京後,隨着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國家對漕糧的需求越來越大。“百官衛士仰需江南”,當時漕糧運輸實行“支運法”,江南征納的漕糧,需先經運河集中送到常盈倉,再由漕軍轉運北上。

    由於每年要調運數百萬石糧食到北京等地,因而修造漕船成爲明朝的軍國大計。永樂七年,平江伯陳瑄督漕時,在山陽、清河之間的運河沿岸建起了漕軍各衛所造船廠房,“令各衛所官旗鱗次而居,以爲造船之所”。這裏地處大運河與淮水交匯處,南接長江,東近大海,爲“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對明朝的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所以船廠選址有更高層次的戰略考慮,木材採辦之遠近,反成次要因素。久而久之,儘管清江漕船廠下設京衛、衛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共八十個分廠,但規模最大的仍數清江漕船廠,別的不說,便是這沿岸23裏的廠區,便足以證明其規模。

    即便是見慣了世面,在後世見慣了大型工廠的朱明忠,同樣也爲眼前這龐大的船廠而驚訝。

    “三代以下,國用之資莫大於漕運,漕運之器莫大於舟楫”

    置身於漕船上,看着那沿岸綿延數十里的船廠,戴蒼的感嘆引得朱明忠的一陣贊同。

    正是由於漕運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漕船是運輸漕糧的重要工具,所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漕船的修造與維護,而這規模宏大的清江漕船廠,就是明證。沿岸數十里的廠區中有千百間料棚,那些料棚之中盡是堆積如山的木料。而在廠區之間還可以看到數十艘已經停工的漕船。

    “經略,目下因爲漕運斷絕,所以這漕船建造自然也就停了下來,想來將來幾年我大明一日不復京師,這漕運自無恢復之可能,即便是軍糧物資轉運,便是現在的漕船即已可以使用,可這清江數千船工又豈能終日無工若是如此,船工及其家人以及這船廠附近數萬百姓又何以爲食”

    戴蒼一邊說,一邊小心謹慎的觀察着經略使的表情。

    “那日見經略以水機鑽削銃管,所以,下官便尋思着,與其將這船廠荒廢,不如於此廣設水錘、水機,一來可爲我忠義軍制械、制銃,二來也可令這數千船工有工可做,不至於淪爲餓殍”

    聽着戴蒼的建議,朱明忠並沒有表示反對,不過這會他卻只是興趣十足看着這船廠,儘管之前就知道清河船廠的規模極大,但是卻未曾想到會這麼大,而更重要的是,這沿岸數十里的物料廠棚之中,堆積如山的木材正是造船所必須的原料,早在江陰時,他就曾想過造船,但是最終卻因爲沒有充足的木料,或者說沒有適合造船的,經過數年甚至十數年風乾的木料,而使得造船隻不過是個設想,但現在,這岸上的那些木料,卻解決了這個問題。

    “葭湄,這裏可曾造過海船就是遮洋船”

    內河船重要,但是海船更重要,尤其是對於一心還想拓展對外貿易以解決軍費問題,拓展臺灣以解決後顧之憂的朱明忠來說,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海船。

    “回經略,遮洋船原本造於衛河船廠,可後皆改於清江,清江雖說不能造2000料大海船,可是卻可造千料海船”

    千料海船大概多大

    過去朱明忠並不清楚,但是通過對鄭成功的船隊的瞭解,對於千料海船的尺寸和噸位也有一定的瞭解,其噸位大約在500噸左右,這也是大航海時代的各國貿易商船的主力噸位。就像現在英國人偏好於使用300到500噸級的小型蓋倫帆船,而西班牙人則在運送財寶的船隊中使用一些1200噸級的龐然巨物。而500噸左右的海船,正適合這個時代的海上貿易,不大不小,而且使用起來也極爲靈活。

    “千料海船可以直接通過黃河入海,經略,若是逢着水漲的時候,千五百料海船也可由此入海,不過因爲千五百料海船入黃河時需要挑選豐水時,所以,這清江船廠大都造千料遮洋船”

    因爲已經盯上了這座大型船廠,一心想把這座船廠變成一個水輪連綿的工廠的戴蒼,自然曾多方收集過船廠的資料,對其可謂是非常瞭解,可他那裏想到,他所說的這些恰恰是朱明忠所感興趣的。

    “千五百料海船”

    凝視着這綿延數十里的船廠,朱明忠先是思索片刻,然後說道。

    “兵工廠不一定非要建在這,當然也可以與此合辦,這船廠不能改做他用,船廠的本業就是造船,既然這裏有數千造船工匠,咱們就要妥善利用起來,在這裏造船”

    “造船經略爲何造船現在漕船已經足夠我們使用了。”

    在戴蒼看來,現在造船根本就是浪費,畢竟僅繳獲的漕船就有數千艘之多,如此一來又何需再造新船。

    面對戴蒼的不解,朱明忠只是微微一笑,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不理解,是因爲他們不知道海上貿易的重要性,不知道海上貿易可以帶來鉅額的財富,當然也不知道,掌握了海洋,可以令中華文明有了進退皆可的迴旋餘地。

    畢竟,一直到現在,達素的統領的十萬大軍,還有南苑那個幾年後出家當和尚的順治正在操練着他的“八旗精銳”甚至還新募了十數萬綠營兵,面對這數十萬敵軍的壓力,又怎麼可能不考慮後路。

    “漕船,不是戰船”

    朱明忠並沒有直接解釋他的想法,有些想法可以想,可以做,但是不能夠告訴其它人,如果告訴其它人建海船的目的,是爲了尋得一條退路,那麼很有可能導致軍心渙散。最好的理由就是戰爭。

    “漕船板薄且不可裝炮,這樣的船隻,又豈堪大用咱們需要的是戰船真正的戰船”

    在念叨着戰船的時候,朱明忠的腦海中首先想到了風帆時代的裝備數十門火炮以至上百門炮的巡航艦、戰列艦,那樣的戰艦在這個時代的東亞,無疑是巨無霸般的存在,甚至足以稱霸這片海域。

    但是也僅僅只是海域

    在離開南京的時候,朱明忠曾目睹過在不得不依靠人力拖挽的海船,甚至鄭成功進攻南京時行軍的速度之所以緩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爲海船不適合長江的航行,不僅僅只是因爲其尖底容易擱淺,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江尤其是鎮江至南京航段的水流複雜,正因如此其不得不使用人力挽拉的方式航行。

    海船不適合內河

    這意味着像風帆巡航艦、戰列艦之類的海上霸主根本就不可能在長江或者黃河等內河中發揮其作用。

    戰船,什麼樣的戰船才適合內河

    在清軍沒有海軍的情況下,發展海上的艦隊無疑是浪費財力物力的一種行爲,現在所需要的是能夠縱橫內河的戰船。

    什麼樣的戰船更適合內河

    “經略您是說造蜈蚣船”

    戴蒼自然想到了水軍的那幾艘從鄭軍那裏用紅夷大炮換來的蜈蚣船,現在那些蜈蚣船兩舷已經加裝了佛郎機炮,船兩側有成排的槳櫓,外形活似蜈蚣,無風舉槳,起風揚帆,必要時槳帆並用,因此在水上行走如飛。這種船自然比漕船更適合充當戰船。

    “蜈蚣船”

    戴蒼的提醒讓朱明忠想到那幾艘船,相比於尋常的海船,多槳的蜈蚣船無疑更適合內河,只不過它的火力太弱。儘管那幾艘蜈蚣船已經按照他的設想,加裝了佛郎機,可是距離朱明忠心目中的戰船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經略,那蜈蚣船是尖底,內河水淺且河中多灘,若是於造蜈蚣船不仿借鑑漕船平底,建造平底蜈蚣船,以適應內河”

    戴蒼的建議讓朱明忠搖頭說道。

    “蜈蚣船雖說遠比漕船更好,可與朱某心中的戰船差之甚遠,這蜈蚣船且不說其船板不過只有兩尺,便是那幾門佛郎機就不堪使用,頂多也就是欺負一下漕船,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根本就不頂用,”

    一邊搖頭,朱明忠一邊說道着他對戰船的一些想法。

    “真正的戰船應該是什麼樣子嗯,首先應該裝備812門8斤以上的紅夷大炮,如此非但可以輕易摧殘敵艦,而且還可以直接炮擊河岸城市,轟開其城牆,協助步卒攻城,除此之外,在水戰的時候,除去炮手之外,其它水兵還可以站在甲板上,使用斑鳩銃之類的大銃排銃擊殺敵水兵船員,而且大銃可以擊穿漕船的薄板,除此之外,它的速度要快,要”

    突然,朱明忠的話聲猛然一頓,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另一種船型,一種已經近乎於淘汰的船型,也許它可以滿足內河水戰的需要。可誰瞭解那種戰船這時眼前卻又浮現出一個外國人的模樣。

    “葭湄,那個,史司什麼時候會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