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132章 利國(第一更,求月票)
    “山滿金、水滿銀,行人齊稱聚寶盆”。

    置身於船艏的吳品洪指着湖畔的市鎮,向着身旁的經略介紹道。

    “這就是往年的利國驛,這利國遠在秦漢之際,這裏已開始採銅冶鐵。並開始採用銅山島之銅礦設爐冶煉爲諸侯王國鑄造銅幣,後用作制鏡。由秦漢至宋時,經過千年的發展,利國的冶鐵業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儘管並不是徐州人,但是對於江北的瞭解,吳品洪卻不遜於許多本地人,對這利國自然也是極爲了解。

    “宋真宗年間,樞密使大將狄青率兵到利國採鐵,沿村南由東向西排設鐵爐60盤,就地冶煉,制盔造甲,鍛鑄兵器,且挖掘運鐵河以利運輸。其傾倒在石龍河邊的廢渣至今猶存,俗稱“爐渣棚””

    在吳品洪的講解中,朱明忠只是打量着這座與普通市鎮沒有太多區別的臨河小鎮,此時的利國已經不見了千年的繁華,至元明起,由於地表鐵礦石減少,加之微山湖逐漸形成,採礦坑口和冶爐也被湖水淹沒,再者受開採技術所限,地下深層鐵礦石無法開採,使得延續了百千年利國冶煉業日漸式微,到數十年前採礦冶煉業已基本停止。此時的利國只是三千里運河畔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千年的繁華與喧囂已成爲了歷史的雲煙。

    此時,經濟地位衰退的利國之所以能引起朱明忠的注意,是因爲環湖諸山上仍然有外露的鐵礦礦苗,而這是江北治下唯一可供開採的鐵礦,也正因如此,纔會在徐州克復之後,立即派人來利國勘探。

    勘探的結果是喜人的,按負責此事的孫明躍報告稱“徐州銅山境煤苗極盛,利國驛所產鐵礦尤多且佳,諸山環繞微山湖,磅礴鬱積,不盡黝黑,鐵質隱然,俯拾之餘,皆富融焓”。

    也正因如此,在利國開礦鍊鐵,就擺到了議事日程上。否則畢竟僅憑着清江小鐵廠的生產規模,完全不能滿足江北的需要,僅僅只是鑄炮用鐵都不能滿足,更何況是製造兵器、船舶。

    也正因爲利國鐵礦關乎江北命脈,所以朱明忠纔會親自來到這裏。

    在漿手劃漿下,船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用於驅動風箱、鍛鐵的水車這會已經顯出了雛形,沿河分佈着,足有十餘座之多。既便隔着碼頭,也可以看到岸上正在忙碌着人們,那些正在幹活的苦力皆是戰俘,在皮鞭甚至刀口下,他們自然不敢有絲毫懈怠。

    足有一人高的大石滾在幾頭牛的挽拉下平整着鐵廠的土地,上千個帶着腳鐐的苦力像是螻蟻一樣,在皮鞭的督促下建設着這座鐵廠。儘管這座鐵廠的規模甚至不及在三百多年後一座小區,但置身其中,仍然難免感覺有些震撼。

    “利國之利全於鐵。鐵石遍山漫野,可謂是取用無盡,誠能以本地之煤煉本地之鐵,其利可至數十倍。”

    儘管孫明躍的言語中有些誇張,但是朱明忠很清楚,憑着他設計那座磚砌的鍊鐵高爐每日30噸的產能,這利國的鐵礦確實是取用無盡。

    “甲字號鍊鐵爐這個月能建成嗎”

    之所以來利國,正是因爲關心鍊鐵高爐的修建,儘管並不是冶金專業畢業,但是憑着對鍊鐵技術的一知半解,又借鑑了中式鍊鐵爐的爐身構造,朱明忠設計出了一個與歐洲十九世紀早期技術水平相當的磚砌爐身的鍊鐵高爐,儘管其爐身是由磚石砌成,但是它的結構卻是20世紀標準的鍊鐵高爐結構。

    或許按二十一世紀的標準來說,這個鍊鐵高爐連土爐都算不上,但是在這個時代,朱明忠相信,憑着它的先進的爐膛結構以及先進鼓風設備,足以讓這座鍊鐵高爐成爲這個時代的黑科技,讓它成爲這個時代設備最先進的鐵廠。

    不過即便是頗爲自負,但是現在鐵廠正在修建的一號鐵爐,仍然是一個小型的日產量只有5000斤左右的試驗爐,之所以修建試驗爐,正是爲了驗證這一技術是否可行。

    “經略,現在甲字爐的地基已經基本完工,雖說這個月甲字爐必定可以出鐵”

    孫明躍的語氣顯得很是自信,他本是清河書院的學生,雖說是個書生,但是出身匠戶的他,有明一代家中皆是以冶鐵爲生,對採礦、鍊鐵,自然極爲了解,也正因如此,他纔會被推薦進主持利國鐵礦勘探以及鐵廠的建設。

    “能早一日出鐵,就可以早一日解我忠義軍所需”

    置身於鐵廠的工地上,朱明忠整個人都顯得興致勃勃的,畢竟這是他來到這個時代之後,創辦的第一個“大型企業”,尤其是這個大型企業的許多設備都是由他一手設計,當然是在結合時代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引入未來的“理念”,比如說高爐的鼓風系統。

    “鍊鐵最重爐溫,使用冷風鍊鐵,燃料消耗很高,生產率低,若是使用“熱鼓風”鍊鐵,可以顯著降低焦炭用量”

    即使學的並不是冶金專業,但是朱明忠也曾書本上了解到“熱鼓風”鍊鐵給鍊鐵業帶來的改變。在19世紀20年代以前高爐使用冷風鍊鐵,燃料消耗很高,生產率低。1828年英國尼爾森建議在高爐上使用“熱鼓風”鍊鐵,並於次年在蘇格蘭克拉依特廠首次實現來這一建議,風溫雖然只有不到150度,但是它所帶來的效果卻是驚人,每噸生鐵的燃料消耗由8噸驟然降到5.16噸,燃料消耗降低了30以上,而相應的產量提高46,而用於加熱鼓風消耗的燃料只有不過僅只是0.4噸噸鐵。幾年後該廠又將風溫提高到300餘度,燃料消耗降到來下降了50以上,而產量比用冷風鍊鐵時翻了一番。

    儘管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做到21世紀一千餘度的風溫,但是做到一兩百度的風溫卻很容易。而且技術也很簡單隻不過是在風道中增加加溫段,雖說無法測定爐溫的溫度,但是在清河鐵廠的試驗中,焦炭消耗降低了25左右。

    “經略所言極是的,過去雖知道鍊鐵需要鼓風,卻不知這鼓風裏頭居然有這麼多的學問。”

    雖說幾乎等於出身鍊鐵世家,但是孫明躍仍然很難想象這鍊鐵中會有這麼多的學問。且不說其它就說燃料上,從洗煤、配煤直至煉焦,看似簡單的煉焦過程之中,從最初的選煤就有許多講究,用什麼樣的煤,那裏的煤,都需要經過多次試爐才能確實。這煤看似相同,但每個地方的煤皆有其不同之用,若是用錯了煤可能會導致鍊鐵用焦量激增,也有可能導致生鐵過脆。所以,現在鐵廠的煉焦,僅僅指定少數的幾處煤焦。

    “正是因爲學問多,所以纔會讓你做好記錄,把這些經驗整理成冊,弄清楚其中的原因,道理,如此這鍊鐵才能變成一門學問,不要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就像這爐風加溫,本官就提有專利金,每產千斤鐵提取2斤,以後這就是發明創新的定例,如果有其它人能改進冶鐵技術,能夠提高產量、降低成本,若是被工廠採用,自然也可以提取專利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