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11章 不遺後世憂(第一更,求月票)
    山海關奪城之戰,非常短,甚至可以說不值一提,一方是有心算無心,而另一方甚至壓根沒有想到居然會有人如此大搖大擺這麼奪城,當然,也沒有想到,與此同時,明軍還會出現在海。 .

    幾乎是在城的八旗兵們知道大隊明軍從海襲來的時候,甚至都沒有動起抵抗的念頭,便立即拋下刀槍,脫掉盔甲,然後領着家人匆匆逃往關外,只要出了關門,自然也是關外了,關外是滿洲,這漢人,總不會去滿洲吧。

    駐守在山海關的清軍逃得倒是利索,不過半個多時辰,便完全把這城讓了出來。

    一切都很順利,順利的超出人們的想象,至少超過黃田雲的想象,也是在大軍開始登陸的時候,他接到了委任狀——他成了山海關知縣。

    “誰曾想,七城連環的山海,居然這麼陷了……”

    在進入山海關的時候,黃田雲瞧着那雄偉的關城,目光盡是不信,難怪他不信,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慶、萬曆、天啓、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最終建成了這個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險峻城防。在吳三桂沒有引清兵入關之前,這清軍做夢都想克復山海關,然後打進關內,儘管他們曾數次砸開長城,進入關內,但是隻要山海關在明軍的手,他們每一次縱兵劫掠北方之後,會匆匆撤回。

    可誰曾想到,這號稱“天下第一關”的雄關不過只用了一個時辰,甚至還不到一個時辰,便被明軍收復了。

    別說的是黃田玉覺得詫異,連朱明忠自己,也是驚詫非常,甚至反覆確認之後,方纔確信這是真的。

    “守城的清軍呢?”

    儘管制定的計劃是以襲奪取主城,然後再克其它副城,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守城的清軍,甚至不等與忠義軍打個照面,棄城而逃了。

    “逃了,全都逃了!”

    已經換成軍裝的李存業——去年,他以商人的身份來到山海關,在這裏作起了買賣,只是這裏的人們並不知道,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軍正司軍正。

    “大王,其實,大軍沒打過來的時候,這裏的清軍已經人心惶惶了,大多數清兵甚至都備好了馬車,收拾好了家當,隨時準備離開這,他們雖說沒想到我大明王師會出現在這,但一看到王師抵達山海關,那裏還敢以卵擊石……”

    這確實是事實,畢竟,不過一千多清軍,分散駐守在山海關各城,別說是守城了,是守城門也守不住,面對從海襲來的大隊明軍,自然是無從抵抗。

    甚至也正是因爲山海關的清軍兵力極少,所以朱明忠纔會制定這個奪城的計劃,當然,與過去襲奪城不同,這次奪城是軍正司配合行動的——軍正司潛伏於北方的軍正負責蒐集馬匹、大車,以便官兵冒充京城滿清顯貴的包衣。

    只是清軍會如此利索的逃跑,確實出乎人們的意料。

    “哎,看來多爾哈是不知道,在福臨的計劃裏頭,清軍還要據山海關阻擋我大明官軍哪!”

    嘲笑着滿清的癡心妄想,朱明忠的神情顯得有些得意,雖說奪山海關有些勝之不武,但是奪下了山海關,意味着滿清的命門被他牢牢掌握了。

    “存義,你看……”

    置身於船頭的朱明忠,手指着山海關,對張金生說道。

    “你看這山海關,是滿清的命門,只要山海關在我軍之手,那滿清不足爲懼,自此之後,這世間將再無滿清!”

    朱明忠的語氣盡顯出一陣從未曾有過的得意,奪佔山海關,斷滿清後路,然後將其盡殲於關內,這是他的計劃。這個計劃實施起來並不困難,唯一的困難恐怕是,接下來,如何殲滅清軍主力,畢竟,只有殲滅清軍的主力,才能徹底解決滿清的問題。

    “大王,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悟大王出兵山海關之苦心!”

    張金生直截了當的道出了另一個問題——別說是在外界,即便是在江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大王的用意與苦心。

    “存義,你可知道爲何隋唐兩朝,不異花費百年時間,也要解決高句麗?”

    凝視着正在登陸準備進入山海關的部隊,朱明忠反問道,他當然不指往張金生回答出來。

    “自隋之後,國央政權幾個英名垂史的皇帝連續進攻這個王國,歷經四代,終於將這個王國最後消滅。徵高句麗之戰,歷來被史家們咒罵爲“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翻開隋唐史,徵高句麗之戰佔據着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帝開始,國將征討高句麗做爲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儘管多次面臨失敗,儘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征服高句麗。……”

    在言道着的歷史的時候,朱明忠的語氣顯得有些低沉。

    “隋唐君主們在百年之間,前仆後繼不惜一切代價對高句麗予以征討,這不值得後人深思嗎?固然隋煬帝或許是任性好鬥,爲徵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史書的唐太宗充滿理智與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唐高宗呢,一直是弱書生,卻在徵高句麗一事,象個鬥勁十足的鬥士似的,發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或許,其它人無法理解朱明忠爲何一定要佔據山海關,一定會滅滿清於關內,但是他自己卻知道,爲何要佔據這裏,之所以非要滅滿清不可,其原因正是當年隋唐用百年之功解決高句麗的原因。

    “之所以遠征高句麗,不僅僅是因爲遼東是國故地,當時的高句麗是一個半農耕半遊牧的國家,一直都在學習原的先進化及集權制度,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集權的國度。這也讓高句麗不像普通的遊牧政權那樣具有很強的侷限性,使得高句麗對原政權的潛在威脅非常致命。貞觀十九年,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提及史書記載的這句話時,朱明忠更是忍不住讚歎道。

    “好一個“不遺後世憂也”!世間史書對於征伐的原因往往皆是一筆而過的,無非是“不順天命”、“不臣之禮”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詞,沒有涉及征伐的深層次原因。時人愚昧不知“不遺後世憂也”,纔是其根本原因。”

    “臣明白了,今日之滿清,是隋唐之高句麗,若是我等不滅滿清,那麼必定遺患後世!”

    張金生的回答,讓朱明忠略點下頭,即便是將滿清趕出關去,也無法改變他們對國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的現實。此時滿清對於國,相當於高句麗對於隋唐,猶如前三世紀迦太基對於羅馬,十三世紀蒙古對於宋朝,二虎不可兼存,國要想興盛,必除滿清不可。

    但是朱明忠並不想把這個問題留給後人解決,也正因如此,他纔會選擇山海關,選擇在他的手徹底解決滿清的問題,非如此,國不能安穩。

    “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默默的念着這句話,朱明忠現在似乎理解了爲何從隋帝開始,隋唐歷經五代帝王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要消滅高句麗,最重要的原因是高句麗與只能靠掠奪生存的北方遊牧民族不同,他是一個半牧半種的政權,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如原王朝一般的集權、生產力發展、化先進、不受原王朝制約的國家。原強大時,高句麗或許威脅不到原,可一但原衰弱時,那麼他們勢必會打進原,奴役漢家百姓。正因如此,正是基於爲民族負責的角度,五代隋唐帝王纔會不惜一切代價滅高句麗,最終高句麗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

    “高句麗一滅,大唐北方百年無患,至於契丹,直到百年後方纔崛起,可若是高麗句沒有滅亡,只恐怕……”

    不願再去假設那個歷史的朱明忠,因爲歷史已經非常悲慘,那種假設只是把蒙元滅宋提前數百年罷了,他最後又長嘆一口氣,指着山海關說道。

    “所以,爲不遺患後世,孤非得爲國去此大敵不可!”

    無關報復!

    無關復仇!

    所有的一切都是立足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欲強盛,滿清非滅不可!“不遺後世憂也。”這纔是身爲位者的責任,而不是把問題留給後世去解決!

    “大王,此次山海關已經爲我軍奪佔,右翼軍已經入遼東,取瀋陽。若是清虜兵敗之後,酋首請降,到時,是納降,還是……”

    /43/4ml更新最快的小說站!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