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160章 (求票,求支持)
    創新朝,爲新朝之君

    古往今來,這是不知多少人的夢想。對於京師上萬文武官員來說,他們中的不少人曾經歷過崇禎朝的末日,也曾目睹過大順農民軍衰敗,自然也經歷了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清是如何敗走西北。

    這年月早就變成了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大臣。無論這世事如何變化,他們依然還是這朝廷裏的官員。當然想要繼續帶着這烏紗帽,就要學會見風使舵。學會如何看透的天命。

    其實所謂的看透天命,不過就是見風使舵,就是識時務。只要做到了這兩點,他們就能夠在這風雲變幻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而享受着榮華富貴。

    天命在何

    何爲天命

    對於這些早就習慣了見風使舵,習慣了識時務者的京師內的文武官員來說,經歷了這些變化後,儘管一面感嘆着天命的變化莫測,但他們稍在心裏盤算一二,也能看出今日李楚正是正應天命。其麾下三十萬人馬,再加上洪承疇領西南數省相投後,其麾下人馬幾近八十萬,論勢頭恐怕就是大清國也不過如此。

    能不廢一兵一卒便可以平空得到西南數省,這可不就是正應天命難道經過了幾十的劫難之後,這天命正應在李子淵的身上。

    十八子坐天下。

    這種話誰都知道當不得真,可是在這個時候,又有誰會懷疑呢非但尋常百姓相信,就連這京中的百官似乎也相信了這“十八子坐天下”的童謠讖語,畢竟,童謠讖語有時候準得嚇人。

    當年的十八子得了天下,興了李唐,成就了大唐幾百年基業,開創了當年的貞觀盛世。那麼今天十八子坐天下,豈不也正暗合了天數。

    新朝爲“唐”。

    難道這也是天數

    大亂之後方可大治,天理循環如此實是天命。

    似乎真的有這個道理,誰又知道呢

    謊言說多了,聽的人會相信,就連同說的人,同樣也會相信,至少現在的李子淵似乎已經相信自己真的是“順承天命”之人。

    十八子坐天下,說的就是他李子淵,至於李自行隋唐那會不還有李密嘛他李密不也是十八子,到最後不還是爲李唐做了嫁衣,就像李自成爲他李子淵做了嫁衣一般。

    而且李唐當年是誰所創是李淵而他是誰

    是李子淵

    這是天意,也是天命

    更是天理

    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會順應天理,就像現在,在李子淵開始爲年後的登基作着準備的時候,這邊從山海關傳來的消息,卻讓他立即惱羞成怒起來。

    “放屁”

    猛的一下,將手中的摺子扔在地上,坐在龍椅上的李子淵儘管他還沒有正式登基,但是已經受“天下”之請爲唐王了,而且行的也是皇帝的儀仗,甚至就連人也搬進了紫禁城中。

    儘管他已經換了五爪金龍的“王袍”,只差一個登基了,但是他卻處處以皇帝自居,不過氣極了,那七分的土性還是把所有的僞裝都丟了出來。

    “當初是老子派人說他烈皇帝的子嗣,他麼的他就這麼不要臉,居然亂認了老子,別人不知道,老子能不知道”

    也難怪她會這麼生氣。畢竟當初就是他造謠說朱明忠是先帝的兒子。他那個時候只是想借助這個謠言去裏間朱明忠和朝廷之間的關係,然後把皇上請回京師,可哪裏想到居然有人打蛇順棍上自己把這個名頭給認了下來。

    厚顏無恥,居然到了這個地步。這時出乎他的意料,而更讓他惱怒的是,這件事根本就是她一手促成的。

    唐王於殿中的罵聲一出,所有人頓時都縮了下頭,這些事情甚至都不是他們應該說的,甚至他們還暗自慶幸着,還好,現在他不是皇帝,還沒有人記起居注。

    不過即便是如此,他們的心裏還是暗自嘀咕道,原來當初真的是他造的謠啊不過,這事,可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初造謠是爲了離間淮王與朝廷的關係,可誰曾想,現在淮王居然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是烈皇的三子。甚至還在山海關以監國自據,傳檄天下共討亂臣賊子。

    而這亂臣賊子就是他李子淵。

    這淮王可真是眼光毒辣

    即便是陣營不同,在這宮殿之中,在得知朱明忠以烈皇帝三子的身份自爲監國,傳檄討伐時,仍然爲其把握下手的時機之準而讚歎,現在,他們似乎知道了,爲何淮王會一直隱忍不發

    他在等

    他在等什麼

    他一直在等着李子淵多行不義,在等着他弒君篡位,爲什麼他能斷定其必定會弒君篡位,因爲那個龍椅偶爾的衆臣會把目光投向那龍椅,但凡是人又有幾個能抗拒得了龍椅的誘惑。

    當年李自成抗拒不了,其進京之後便登基爲帝。滿清抗拒不了,其進京之後,立即遷都京師,李子淵必定也是如此,所以他纔會弒君,纔會篡位。甚至就連對大明忠心耿耿淮王同樣也是如此,只不過相比於他們,那位淮王換了個法子。

    相比其它人,這個法子雖說有些下作,可卻更加高明,既然是先帝的兒子,那麼繼承大明皇位,就是理所當然的,同樣他以監國爲名,號令天下共討不臣,也是再自然不過。

    只不過,這卻激怒李子淵,激怒了這位剛剛易號爲“唐”的唐王

    “厚顏無恥認”

    原本想說“認賊作父”的李子淵,突然意識到,這話可不能亂說,於是生生吞回來後,義正詞嚴的說道。

    “朱明忠身爲人臣,爲行篡位之事,冒認宗親,實是罪大惡極,孤,決定親自領兵山海關討伐不臣”

    此時沒有任何人會觸大王的黴頭,他們都知道,這個時候,任何阻攔之言,都有可能適得其反,況且激怒了大王,誰也不知道他會做什麼,於是衆人無不是紛紛言道着“大王英明”。

    一整天,李子淵忙於準備領軍親征的事,分批召見了許多大臣和武將,同時還要批閱一些從各地轉來的特別重要的軍情文書。到了晚上,已經冷靜下來的他對於山東、開封等地的忠義軍會乘他東征之機進攻直隸、洛陽甚至武昌一事,變得擔憂起來,又將朱應升,許雲程、孫興平、王教全、趙繼權等人召進宮中,他們都是他的心腹,重新向他們詢問應變之計。

    剛剛回到京城的朱應升,看着面帶愁色的李子淵,心裏想到,現在你知道擔心了,若是能晚上半年又及何至於如此但是現在事已至此,只能儘量彌補了,於是他便說道。

    “自從臣返回京師之後,因爲西南四省接連相投,以至於京中許多文武大臣誤以爲大功告成,天下可傳檄而定,臣亦是深爲憂心,朱賊居心叵測,於中原可謂虎視眈眈,臣等杞人之憂,早爲大王所洞察,未加深責,實爲萬幸。臣以爲今日東征實非良策。以臣之愚見,我軍本應以逸待勞,以京城憑以堅城待朱賊來襲擊。可既然朝廷決定討伐朱賦,且大軍已動,忽然改計定會動搖軍心。目前補救之策,惟有一邊大軍東征,一邊令西南集結精銳,沿江直取江南,今日,鄭經方喪,雖其將鄭家基業盡交朱賊,可其軍中必有不甘者,大王出兵之時,可煽動鄭氏諸人從中響應如此,江南忠義軍勢力不敢輕舉妄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