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43章 出航(第一更,求支持)
    第三更,求月初保底月票

    從興乾二年臘月的時候,悄無聲息間一支艦隊在鬱州島聚集着,這是一支中等規模的分艦隊,是從遼東的旅順口駛來的艦隊,在過去的兩年間,這支艦隊曾經多次駛過對馬海峽,進入鯨海,他們在蝦夷建起了要塞,在海參崴設立了港口,與北方的土人明確了大明的統治權。

    與其說,這是一隻艦隊,倒不如說,這是一個探險隊,他們駛入的許多地方都是從未曾有深入的海域。也正因爲他們的探險,才使得黑水總督府得已建成,使得大明掌握了從另一個方向進入外東北的通道。

    而現在,在這隻艦隊返回鬱州的兩個月後,它再一次開始啓程,這一次,他的航程更遠他們將要航向歐洲,那是從未曾有中國船隻抵達的海域。

    由於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風力,夏季偏南的季風不利於船舶由大陸南下,即便是明朝艦船的帆形可以頂風航行,但在冬季偏北季風的指引下船隻可以更爲順利的抵達南洋諸島。

    四月十三,正是北季風期的末期,也是南下的最佳時機。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大海就會進入南季風期。船隊遠行南下會碰到很多問題,儘管海軍曾一次又一次的逆風航行,但在這個依靠季風和洋流的導航的時間,逆風航行會碰到更多的危險,而且此後也是颱風頻發時節。

    根據計劃,在艦隊抵達南洋後,將會會和南洋艦隊的部分艦船,然後組成一支規模稍大的遠航船隊,然後他們在馬六甲等待南季風。再借着東南信風,船隊便能輕而易舉地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天竺海。

    在過去的幾年間,無論是商船隊,或者艦隊,都積累了太多的航行經驗,而現在,他們所需要的,就是駛向歐洲,完成大明與歐洲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不過,因爲這第一次遠航歐洲,所以內閣覺得這樣起程太過倉促。帝國海軍的首次出訪,自然要講究一些排場。

    “不能爲西洋所輕”

    所以絕不能草草了事。不過對此,身爲皇帝的朱明忠卻顯得頗不以爲然。儘管向向歐洲人耀武揚威,展現天朝實力的,同樣也是航行的目標之一。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同樣也希望通過這次航行,真正瞭解歐洲。瞭解這個時代的歐洲。

    不過,他當然清楚,艦隊訪問很有可能會會給此次歐洲之行帶來麻煩。而且歐洲與大明對於彼此的實際情況都談上了解。之前僅僅是在通過傳教士、商人進行交流,雙方的政府可以說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而他本人對歐洲的瞭解也僅來自後世的書本或媒體。他本人對於17世紀的歐洲,除了歷史書上的些許內容之外,就再無其它瞭解。

    也正因如此,相比於武力上的威懾,一次刺探性質的考察,也許更適合這個時代。但是在另一方面,已經奪取巴達維亞的現實,也要告訴他,艦隊的規模不能太小,否則必定會引起荷蘭人的窺探。

    17世紀的歐洲是什麼模樣

    這是無從得知的,但也正是從這一時期,原落後的歐洲文明超越其他古文明,如此自然就有它的過人之處。懷着一顆謙虛的、學習的心態,去觀察歐洲,自然可以取長補短。

    如果說,這個時代的士人相比於19世紀的士人最讓朱明忠的欣慰的是什麼,恐怕就是他們雖然以天朝自居,但是卻從不曾意淫“天朝上邦”心態來看待世界。

    他們並不像滿清的官員士人一樣,時常以“天朝上國、地大物博”意淫着一切,以這種莫名自信建立起某種優越感,直接拒絕向各種先進事物學習的機會。即便在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開始迅速提高的西方各國迅速趕超後,“天朝上國”依舊不以爲然。

    在面對歐洲傳來的科學技術時,他們更不會言道“奇技淫巧,壞人心術”,反倒是對其好奇不已,通過種種渠道認真學習,全不顧這些科學理論是“蠻夷傳習”。

    而這種開放性的心態,恰恰是兩百年後,國人所沒有,也是朱明忠爲之欣喜的,否則那就算大明現在擁有了超越時代的科技與文明,最終還是他們口中的“蠻夷”給趕超的。由他帶來的些許科技不過是延緩了這一進程罷了。因此當士人們能以一顆平常的心態來看待歐洲,能夠用學習的心態學習西學的時候,這一切都讓的朱明忠極爲欣慰。

    尤其是當遠航歐洲的決定作出之後,面對未知的“荒蠻之地”,在鴻臚寺中都沒有人願意出任赴歐正使因爲在艦隊返航時,正使需要留於歐洲。中都的書院之中,仍然有上百位學子以及少數一些官員主動表示,希望能夠隨艦隊一同訪問歐洲,他們無一例外的希望能夠同歐洲的學者直接交流,而不再是翻閱着同文館的翻譯的書本。

    對於他們的這一要求,朝廷自然沒有拒絕,甚至還持以鼓勵的態度,畢竟,現在歐洲在許多自然科學上已經遠遠領先於大明,這種直接交流,有益於大明的學術進步。

    至少海外的擴張,儘管未來朝廷的主要精力依舊還是要放在本土上的,對南洋也將是分封加蠶食的政策。而且在未來的很長時間裏,對外擴張的基本策略還是逐步蠶食爲主。

    而這種蠶食策略主要是通過控制海岸,以點帶面的發展殖民地。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初,歐洲人就已經用同樣的方式征服了美洲,並將觸角伸入到了南洋,甚至大明。

    17世紀的歐洲是混亂的,歐洲殖民者的步伐真正展開是在18世紀,甚至要等到18世紀下半期,而現在大明所需要的就是向歐洲派出使節,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爲自己在新大陸以及其它地區撈取好處。

    對於歐洲人來說,大明太過遙遠,在比奧斯曼更爲遙遠的東方,遙遠的距離不會讓他們心生提防。就像是歐洲各國都試圖通過結交奧斯曼,爲自己在外交上謀求利益一般,現在,大明所需要的,僅僅只是向他們展示自己的力量,讓他們明白,大明是一個值得交往的、有利用價值的大國。

    然後,就是漁翁取利的時候了。

    四月十八,這一天皇曆宜出行,經過長時間的準備,這一天的早晨,早就聚集在鬱州島的乘客們踏上了開往歐洲的船舶。依照這次朝廷的安排此次出使歐洲的使團由七艘軍艦組成,在南天門,還會再編入九艘軍艦,這十六艘軍艦上的官兵,無一例外的都是早就習慣了遠航的海軍官兵,至於隨行的官員學者足足有兩百人之多,其中除了正使已經與幾名文官先行前往南天門外,隨船隊出行的是副使及隨行16名文官,另有還有四名耶酥會的傳教士一同隨行,他們將負責向歐洲各國引薦大明使團。而艦隊提督則由建寧郡王鄭明出任他是大明最年青的艦隊提督,不過二十歲的他之所以成爲艦隊提督,並不是因爲他是鄭成功的三子,而是因爲他16歲就已經上船出海,從三年前起就一直在北方探索新航線。從艦長到提督,他雖然只用兩年的時間,但是卻開闢出了北方大半的航線。去年,正是他的遠行確定苦兀島並不與大陸相連,在苦兀島與大陸之間有一個海峽,往北數千裏沿岸航行時,亦曾發現野人部落。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