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5章 稅源(求支持,求月票)
    如果說對於一個來自21世紀的人來說,身處17世紀中葉的中國,對這個時代有什麼印象的話,那麼最爲深刻的印象恐怕就是一個字冷。瑞是正是小冰河時期最寒冷的時期。

    這個時代的冬天是漫長的,最長可以達到七個月的時間,即便是在江南,每到冬天江河也會被冰封凍結。所以對於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到了冬天怎麼取暖就是最大問題。爲了獲取薪材,不知多少大山上的樹木基本上都已經被伐盡了,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山,爲了過冬取暖和燒鍋做飯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但由於因爲城市中人口衆多,難敷需求,每到冬天大雪時,城內百姓往往不免凍餒。

    來到這個時代之後,對於這個時代的寒冷,朱明忠可謂是深有體會,當他看到冰封的黃河、運河以及尺深的積雪時,面對凍餒的百姓,爲了解決燃料危機,他纔會帶來了一個後世的發明。

    蜂窩煤、煤球爐。

    儘管早在宋代的時候,煤炭就已經開始在大江南北普及使用,但是因爲爐具的關係,它的使用仍然受了許多限制,但是朱明忠發明的蜂窩煤卻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相比與舊時的使用的塊煤,蜂窩煤所需要的是最廉價的碎煤以及煤屑,而且在製作蜂窩煤的時候還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黃泥,蜂窩煤配合陶製的煤球爐使用,如果準時換煤,封好爐子的風口幾乎可以做到一年到頭不熄火。

    正是因爲蜂窩煤使用方便,且沒有煤煙的困擾,所以纔會再出現的短短數年,風靡大江南北。而這同樣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煤炭!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煤礦。

    不過對於中都來說,無疑是幸運的,就在百里之外的徐州,就有大大小小數十座煤礦,且那裏產出的是最適合蜂窩煤使用的無煙煤。因爲當地的煤炭採運容易、供應近便的緣故,所以現在煤炭已經成爲中都百姓最主要的燃料。

    對於擁有數十萬人口的中都來說,每天都所需要的煤炭數量極爲驚人,也正因如此在黃河上總能夠看到從徐州駛來的運煤船,那些運煤船。源源不斷地將煤炭願望中都,供城內的千家萬戶使用,而在黃河岸邊更是有數座煤棧,每一座煤棧都堆積着小山般的煤炭。

    “你們看。”

    置身於黃河大壩上,朱明忠的手指着黃河上的船隻,便是相隔甚遠也能夠看到那些船上裝載的黑乎乎的煤炭。

    “就是這些船從徐州把煤炭運到了中都,讓城中的百姓,再無凍餒之憂。”

    作爲蜂窩煤的發明者,每每提及此事時,朱明忠都顯得很是得意,他不僅發明了蜂窩煤以及陶製的煤球爐,還發明瞭蜂窩煤取暖爐,如此才使得百姓免遭受凍餒,當然,使用蜂窩煤室內取暖必須使用陶製或竹製的煙道,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可是,黃河每年到了冬天就會冰封幾個月,那幾個月怎麼辦?而且冬天又是老百姓最需要用煤的時候,平常他們一天只需要三四塊煤球,而到了冬天因爲取暖,每天卻需要至少五六塊煤球。如果煤炭不足的話,就有人挨凍,就有可能被凍死。可是到了冬天黃河就會封冰,自然不可能再用船運煤,如果是用馬車的話,運費太高,即便是運進了城,煤價也會比平常貴上許多,怎麼辦?”

    “回陛下,所以京兆尹會在入冬前,要求各煤棧必須備齊至少五萬噸煤,而且官府也會備下不少於五萬噸煤,再加上百姓自行備煤,這幾年冬天倒沒有聽說有煤球供應不足的事情。”

    曾經主掌江北事務的吳有才對於煤炭的重要性,自然非常清楚,從第一年冬天發生燃料供應不足的問題後,從第二年起,每年入冬前,官府都會召集煤商,要求煤商備煤,同時也會督促百姓於家中備煤。幾年來,入冬備煤早就成了官府與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那麼其它地方呢?”

    看着吳有才,朱明忠沉聲說道。

    “此次遷都南下,朕經過北方各地,但凡有山的地方,山木無不是被砍伐一空,山上不過只有小樹野草,朕曾詢問地方官員,地方官員皆言,薪材匱乏,省城外附近百餘里皆無柴炭可採,柴薪無不來自數百里外。”

    明代人口自萬曆年間突破一億之後,人口數量的絕增長,使得全國上下對於植物的燃燒的採伐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以至於人口衆多的城市和江南一帶,早就達到了有山皆空、無嶺不禿的地步。

    “一座四十萬人的城市,則要損耗400平方里的山林,可又有幾座城市周圍有這樣的山林?這幾十年,人口因滿清屠殺銳減,許多地方山林得以恢復些許元氣,可再過幾十年,盛世滋丁,人口增長,薪材採伐只會越來越困難,百姓無材可用時,又該怎麼辦?”

    “用煤!”

    沒有任何疑問,用煤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選擇。相比於薪材,煤幾乎是取之不盡的,甚至成本更低。

    “陛下,正因如此,才需要推廣使用煤球代替薪材。現在徐州煤礦產出的無煙煤,不僅供應中都,同樣也沿運河供應南京等江南各地,而且,因爲煤礦課取礦稅甚豐,所以各地官府亦紛紛鼓勵商紳開採煤礦,大興煤礦,既能充實稅源,又能便利百姓,解百姓薪材不足之憂。”

    提及煤礦的礦稅時,顧炎武會把目光投向陛下,這正是陛下的“發明”,準確的來說,是徵稅的方式。正是陛下改變了煤、鐵、銅、錫、鉛等礦稅的徵稅方式,才使得現在大明每年可以收取數百萬兩礦稅。

    “如今,朝廷用度寬裕、百姓不至於受凍,皆是當年陛下之功。”

    顧炎武並沒忘記藉機拍皇帝的馬屁,這是身爲大臣的職責之一。

    “不過都是數年前的舊事了……”

    儘管嘴上這麼說着,但是朱明忠的臉色依然顯得很是高興,畢竟,這個財源是他找到的。

    當然,找到這個財路的過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當時佔據江北的朱明忠,爲了充實財政,也曾像後世論壇、小說中人們說的那樣——收商稅。

    “以稅抑商、固以國本!”

    拿着朱元璋這八個字作爲聖旨,朱明忠曾大張旗鼓的想要按照後世許多網友說的那樣,在江北征收所謂的“商稅”。不過幾經詢問之後,他才知道,這個時代確實有商稅,而且一直在徵收。

    早在明初,百姓外出經商,必須先伸請“關券”,關券就是路引,實際上允許行商販運商品的營業許可證,申請“關券”需要向政府交納一定的手續費,稱之爲“路引錢”,也就是營業執照稅,取得營業許可的行商販運商品到異地的銷售,路途經過關卡需要申報商品數量,繳納一定的關稅,販運商品到達銷售地後,商人也不能直接將商品在市場上銷售,而必須按規定將商品存入塌房、官府,交納塌房稅和免牙錢,獲得政府開給的完稅票據後,才能進入市場交易。在城鎮經營店鋪的坐賈,開店也要向政府申請“佔籍”,交納一定的“佔籍錢”,取得營業許可,才能開店,開張後,還要承擔兩種商稅,一爲商品交易稅,按商品價格合計交易額,三十稅一,二是市肆門攤稅,就是根據店鋪類型固定繳納稅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