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白馬嘯三國 >第360章時代之風骨
    丁偉設宴,會見各大諸侯派來的使者,參與宴會的人身份很不一般,給各位使者給足了面子。因此他們在酒席上也是縱情唱和,吟詩誦賦,談古論今。

    當衆人將丁偉的詩,基本都評論完畢之後,孔融忽然發問,“承恩,最近可有詩作”

    “老師,最近軍務繁忙,倒是未有閒暇時間寫詩作賦。”儘管現在丁偉已經成爲王爺,但是對孔融還是非常尊敬的。

    “哦”孔融點了點頭,感到有些遺憾。

    “王爺過謙了,前幾日便做得好詩好文,怎能說沒有寫呢”陳琳突然出列,向丁偉和衆人行了一禮說,“在下前幾日與仲宣兄有幸參加德興樓會文,王爺曾作一文,乃被稱爲德興樓空前絕後之好文章”

    “承恩,既然做了,快拿出來讓我等一觀呀”鄭玄也附和着說。

    “在下有幸,王爺做完之後便贈與在下,今日我們共同賞之。”陳琳說完,非常小心的從衣袋中拿了出來,然後慢慢展開。

    衆人都圍了過來,未觀其文,先看見這些字都一個個驚歎不已。尤其是諸葛亮,張松,顧雍等人,他們本身就喜好書法,而且早就聽說,洛陽王詩,書,武三絕,以前沒有機會見到真跡,現在見到,又激動,又興奮,繼而是非常佩服。

    欣賞完字之後,衆人才開始欣賞文,孔融念道:“山不再高,有仙則名,水不再深,有龍則靈”

    衆人聽的時候,大廳之中鴉雀無聲,等到孔融唸完,立刻爆發出了一陣喝彩聲。因爲文士,總喜歡將他讀書的地方,稱爲陋室,比如草堂或者茅廬,而這一篇陋室銘,每個人覺得,寫的都是自己,丁偉在裏面只改了幾個字,比如將原來的“南陽諸葛廬”,變爲“南陽水鏡廬”,因爲水鏡先生也剛好在荊州,這一改變合情合理。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又寫出了他們的高雅,所以衆人聽了都很激動。

    “孔璋,你剛纔說承恩在德興樓做了一文一詩,那這詩在何處呀”欣賞完文之後,孔融問陳琳。

    “我能得到王爺一篇真跡,那是天大之幸呀怎麼可能還得到一篇詩作呢”陳琳笑了笑,“王爺的詩作真跡已經贈與別人,不過這詩的內容倒是流傳出來了。”

    原來,德興樓三樓的那些侍女,也都是知書達理之人,當天丁偉給大喬寫詩的時候,旁邊侍候筆墨紙硯的那位侍女被丁偉的詩和書驚呆了,而詩中那綿長的情意也深深的打動了她。她將詩送給大喬之後,馬上回去將這首詩寫了出來。

    丁偉在德興樓,寫了陋室銘之後,引來了許多文人墨客,他們是出重金索文,而這位侍女憑記憶寫下的那首詩也成爲士子們爭搶的內容,從而流傳了出來。

    “承恩,我如今七十有餘,來日無多,今天來了,可不能讓我兩手空空而去呀你將文已贈予孔璋,那這首詩一定要寫給我了。”鄭玄第一個提了出來。

    鄭玄一說話,其他人自然沒有資格再爭了,馬上有僕人端來筆墨紙硯,丁偉只好再將那首錦瑟書寫了一遍。

    寫完之後,鄭玄與衆人都細細的品味了一番,然後纔將它收了起來,“當今天下之文壇,當由文舉與承恩統領呀”鄭玄由衷的讚歎道。

    “康成公過譽了,若要領銜着文壇,必當寫出一個時代不同於其他時代之佳作,且要有一定數量。比如春秋戰國之詩經,先漢司馬相如與楊雄之賦,皆數量甚多,秦之李斯,諫逐客書一文,寫得蕩氣迴腸,至今無有與之相比者,然以孤篇實難統領文壇也,今我雖作了一些詩文,但畢竟數量太少,不足以成爲一家,更不足以代表當世之風骨。”要成爲一個文壇大家,丁偉可不願意做,他內心還是有一些愧意的,別人都是辛辛苦苦絞盡腦汁去做文作賦作詩,自己這剽竊卻要佔據高位,顯然不合適。

    “那以王爺觀之,誰可統領着文壇”諸葛亮含笑問道。

    “今之文人,以我觀之,我師魯國孔刺史,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此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所寫之文皆具有時代之風骨,可領今日之文壇也。”儘管丁偉對其他幾人都不太熟悉,但是他相信,既然建安七子,都青史留名,那文采肯定不會差,況且這七人當中最年輕的也都二十幾歲了,古人成熟的早,他們的名聲至少在當地已經很大了。

    果然,丁偉說完之後,衆人都點頭稱是,看來這一次丁偉又是蒙對了。

    整整飲宴了幾乎一天,衆人才都一個個盡興而歸,最後,大廳中便只剩下丁偉麾下的幾大謀士,以及各個諸侯的使者,他們似乎還沒有盡興。因爲他們對詩文不是非常感興趣,丁偉知道,能讓他們真正關注的便只有這天下大勢了。

    “諸位,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也”丁偉先借曹丕的典論論文,對文人之功績,文章之作用給予了評價,然後他話鋒一轉,決定和這些天下的頂級謀士縱論一下天下大勢。“然亂世又與盛世不同,儒家之經典,可以治國安邦,可以教化百姓讓其遵守法紀,可以讓我大漢國勢昌盛,成爲禮儀大邦。但如今亂世,若要平亂,必須要靠權謀,要靠兵士,戰爭乃不得已而爲之,有人曾說,本王妄起刀兵,致使生靈塗炭。本王不否認,打仗,肯定會死人,但他的目的,就是爲了以後不打仗。什麼時候纔可以不打仗呢那必是天下統一之時”

    ,精彩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