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數風流人物 >丙字卷 第七十四節 難啊!
    柴恪的確現在很是爲難。

    高臺和肅州都被叛軍盤踞,但前期叛軍顯然是直接放棄了甘肅東部諸衛,像涼州衛和永昌衛這些地方都是毫不猶豫的撤退,可以說像劉東、土文秀、許朝部的精銳都沒有遭遇多少大的損失。

    現在高臺和肅州駐紮有叛軍接近兩萬人,高臺五千,肅州一萬三,嘉峪關一千,如果要收復這三地,可以想象得到,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最北端的鎮彝所,也就是河西堡和鹽池堡,以及邊牆外的金塔,都被劉東交給了逃出邊牆的承恩部盤踞。

    好在甘州已經完好無損的收回來了,這讓柴恪可以鬆一口氣了。

    原本預料戰事恐怕要持續到年底去了,甚至自己可能不得不面臨一個被打得稀巴爛的寧夏鎮和甘肅鎮,皇上和內閣也是最爲憂心這一點,如果是那樣,朝廷甚至可能不得不面臨要麼放棄兩鎮,要麼就要付出巨大代價來重建兩鎮的艱難選擇。

    放棄是不可能的,誰敢言放棄,只怕立即就會遭遇御史們直接彈劾,但是那種情形下要重建,恐怕就不是兩三百萬銀子的事情了,弄不好超過五百萬兩的花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還沒有算這一趟平叛已經花出去了一百多萬兩銀子了,朝廷實在是不堪重負了。

    但現在看來情況還沒有那麼糟糕,寧夏那邊糟糕了一些,但是也還算能承受,甘肅鎮這邊就是意外之喜了,原來擔心比寧夏還糟糕,但現在看來除了在永昌衛那邊損失大一些外,也就只有肅州、高臺和最北角落裏的鎮彝所還在叛軍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已經完成了任務。

    當初葉向高和張景秋在交代自己的時候,雖然沒有明言,但是柴恪能感覺得到如果萬不得已的話,只要能保住永昌和西寧兩衛,將韃靼人和番人抵禦在焉支山以西就行了。

    這是最後的底線,但是柴恪卻清楚,這個底線的後患相當大,根本不可能接受。

    柴恪不相信葉向高和張景秋敢在不經得皇上默許的情況下如此表態,哪怕是朝廷財力再困難,也不可能做出這等丟城失地的讓步纔對。

    一旦西海韃靼人和番人與北面的韃靼人連成一片大周西北戰略態勢就會逆轉,肅州、甘州甚至可能淪爲蒙兀兒人的獵場時,西寧和永昌,甚至涼州、莊浪就很難守住了,大周真的就可能變成第二個南宋。

    “修齡,休息得如何?”聽見腳步聲,柴恪擡起頭來,放下手中筆。

    “還行,出去看了一圈,甘州市面還算平穩,我已經請自唐安排人整肅軍紀,避免擾民。”楊鶴踏進屋裏,皺了皺眉,“子舒,你昨晚又沒睡?”

    “睡倒是睡了一會兒,睡不着啊,所以早起來了。”柴恪搖了搖頭,披着衣站起身來,伸了一個懶腰,活動了一下身體,“我給皇上和內閣寫好了奏摺,修齡你也看一下,如果沒有什麼,就要用印發出去了,估計朝廷也盼我們這份奏摺盼得心急如焚了。”

    “不至於,前期不是發回去了一些捷報麼?只要安住了心就行,子舒兄,不是我說話刻薄,只怕朝中許多人連寧夏和甘肅有多大區別,兩鎮之間相隔多遠,在什麼地方都未必清楚,只需要隨便遍幾個故事,斬敵多少,收復了什麼地方,他們就能歡喜得手舞足蹈,結果呢?……”

    楊鶴語氣很寡淡,甚至輕描淡寫,但卻是字字入骨。

    “……,也難怪下邊這些個武將們能夠隨意糊弄朝廷,如果不是你我來親自走這麼一趟,只怕我們倆也未必就清楚山丹衛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大小松山其實屬於寧夏鎮和固原鎮各自分管,甚至也未必弄得清楚這草原上阿赤兔、着力兔和卜石兔這幾個兔之間的真實關係,……”

    有了這一趟銳身赴難的共事經歷,這幾個月來兩個人的關係也迅速走近。

    楊鶴覺得柴恪也是一個能做事且特別能考慮朝廷難處的人,不像有的官員,一門心思只想着自己做事立功,卻不管後邊能不能撐得住,會擺多少爛攤子大窟窿。

    柴恪在這方面就要精細謹慎得多。

    在寧夏鎮,在永昌衛,柴恪都不是首先看斬敵多少,而是看地方局勢如何,老百姓有沒有受損太大,有沒有造成太多流民,單從這一點來看,柴恪就要比很多人強得多。

    不求有大功,但求不留後患,這纔是真正做事的人。

    現在的大周是經不起折騰了。

    出京時帶來的八十萬兩銀子,後來內庫又湊了三十萬兩銀子,已經是朝廷的極限了。

    據說皇上已經把所有能湊出來的銀子都拿出來了,甚至打算賣掉幾處皇莊,爲此還壓縮了宮中用度,當然太上皇和皇太妃那邊的用度是斷斷不能少的。

    但是光是補足榆林鎮和大同鎮這一幫將士的欠餉就花掉了六十萬,而且這是能讓榆林鎮兵賣命的最基本條件,而糧秣物資又花掉了三十來萬兩,這一算就只剩下十來萬兩。

    可除開寧夏那邊賑濟安撫地方估計就要五十萬兩以上,這還是最低數,甘肅鎮這邊估計也不會低於這個數,這還沒有算這一仗打下來之後撫卹獎勵傷亡和有功將士。

    柴恪和楊鶴粗略估算了一下,哪怕是拋開肅州、高臺和起碼還得要兩百萬兩銀子才能這場戰事了結。

    這仗是真的不能打啊,一打仗,就只看見那銀子如同水一般嘩嘩往外流,沒個休止,這些花銷讓柴恪和楊鶴二人都是看得肝顫。

    這一點連馮唐這等武將都毫不避諱的告誡柴楊二人,再這樣打下去,恐怕朝廷就不得不又加徵稅賦了。

    “修齡,慎言,自唐聽見,只怕又要臉色不好看了,嗯,你這些話,傳回朝廷裏,只怕你們都察院裏都要指責你了。”柴恪微笑着搖頭。

    “當着自唐我也敢這麼說,我不怕,這傢伙先前就已經和我吵了一回了。”楊鶴冷哼一聲,“成日裏就想糊弄我,戰死六千五百餘人,其中還有一百餘人是患病而死,如何能全數計算進入戰死?他還要求按照戰死之地的米糧價格撫卹,這怎麼可能?”

    柴恪搖頭苦笑。

    他也能理解,榆林鎮軍總計戰死這麼多人,馮唐日後還想要駕馭住下邊這一羣驕兵悍將,那就必須要爲這些將士們爭取最大的利益。

    好不容名義趕上了這場戰事,又立下大功,卻不能爲將士們爭取到最滿意的結果,他這個總兵官就坐不穩,沒準兒下一個石光珏就會是他。

    大周對士卒撫卹也是沿襲了前明,但是略有提高。

    像戰死士卒除了家中軍戶無子可以退爲民戶,若有兄弟則可補入,戰死者父母妻兒,可獲得五十石米糧撫卹。

    但米糧在江南不過六百到一千錢每石,折銀不到一兩,在北地就可以高達八百到一千二百錢,甚至一千四百錢,放在陝西就會高達一千四百錢,在寧夏甘肅就要達到一千六百錢,而在甘州甚至已經高達一千八百錢了。

    這撫卹米糧數量確定了,但是卻沒有詳細規定以什麼地方的價格來撫卹。

    九邊之地一般戰損都是在本地,自然不必說,但是榆林兵在本地邊牆內外戰死,那麼就按照一千四百錢每石糧食價格撫卹,而放在寧夏甘肅就要多兩百錢,而五十石糧食就是一萬錢,也就是要多八兩多銀子,六千多人算下來就是五萬兩銀子,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同樣病死的士卒與戰死士卒一樣有差異,病死士卒只能得到三十石糧食撫卹,要比戰死者少二十石,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一樣是相當可觀的了。

    這等情況下,馮唐當然不可能讓步。

    見柴恪不語,楊鶴就知道這位總督大人怕是又存着要和稀泥的想法,一瞪眼睛:“子舒兄,你可不僅僅是三邊總督,你還是兵部右侍郎!朝廷的情形你都清楚了,這後續你我的事情還麻煩大着呢,這點兒銀子根本就不夠用,你不省着點兒,怎麼來應付?”

    “修齡,自唐和你爭的也不過就是幾萬兩銀子而已,可是我們差多少?”柴恪臉上的笑容已經不是苦笑了,是難看之極的慘笑,“兩百萬兩!這幾萬兩銀子和兩百萬兩的差距有多大,你說我們有必要爲這幾萬兩去和自唐爭執麼?”

    楊鶴一怔之後也是頹然。

    是啊,多幾萬少幾萬有什麼意義?同意多給幾萬兩,還能讓馮唐記個情,現在是朝廷根本就湊不出這兩百萬兩來。

    可沒這兩百萬兩,弄不好榆林鎮就會變成第二個寧夏鎮,沒有兵變,也會有民變,還會有無數盜匪蜂擁而起,這陝西、甘肅、寧夏這等窮鄉僻壤歷來就是出馬賊盜匪的之地,喫不飽肚子,不當賊匪,又能幹啥?

    想到這裏,柴恪和楊鶴心情又都低落下來,平叛戰事結束在即的好心情蕩然無存。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