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贅婿 >第一一二九章 凜冽的冬日(三)
    入夜了,成都城內逐漸亮起燈火,先是零星的點滴,隨後變成一片一片浸潤開去的光湖。

    自寧毅到來之後孕育了十餘年的格物學成果,在成都大規模爆發兩年之後,已然令這裏成爲了整個時代最爲特殊的存在之一。

    城市外圍的工業區正在朝着遠方鋪展。點點滴滴的燈火說明了許多工場即便到得夜間仍未停工的事實。以華夏軍的軍工爲核心,大量的外來涌入者也引爆了城市的內需,水泥、磚石、泥沙、木柴……種種與建築、民生有關的行業都在蓬勃發展,而隨着華夏軍大量開放的技術共享,無數的外來商人開始在這裏紮下根來,學習與推動着各種工業、手工業的技術。

    川蜀自古天府之國,但在太平時節時,由於中原的繁華與興盛,這邊頂多也就是不錯的養老之地。但在中原與江南盡皆淪陷、戰火四起後,華夏軍擊潰女真西路軍的戰績,終於引來了大量豪紳、商販的進入。

    過去武朝的商業便頗爲發達,到得如今,只要是還有些心氣、有些家當的商販,大多都會想着來西南看一看,而一旦他們看到了華夏軍公開的技術,人們或多或少地也會在這邊付出一筆投資,紮下根基來。因爲只要是有眼光的商販都會知道,哪怕在西南賺不到錢,這邊的技術積累與效率探索,都會決定一個行當未來的生死。

    兩年時間的高速發展,城市外圍圈層上一塊一塊的工業區域仍舊顯得雜亂,部分地方棚屋擁擠,但大量人口匯聚的景象,在夜色裏融成的點點光斑仍舊顯出奇異的熱鬧氛圍來。

    而在一塊塊工業區劃間,即便入夜也有大量路人通行。在城市的南北兩端,形成奇景的是兩條光芒點點蔓延的通路,這是今年年中方纔修通的馬車軌道,它以原木鋪成車軌,砂石爲基,將車輪改造過的大型車廂置於其上,以馱馬爲動力拖運重物,這些大型貨運馬車廂支起的燈籠會在夜裏延綿成一片點滴前行而又分外有序的光路,令人望之心怡。

    而這種木軌拖車,最初被城內的批評者們認爲是漂亮而無用的“古怪之舉”,有的人認爲這不過是寧毅的“怪癖”。然而運作數月後,這些大車在運貨數據上表現出來的效率卻震驚了所有人。

    在使用同等馱馬數量的情況下,軌道馬車甚至能夠以兩倍的速度輕鬆拉動兩倍的貨物;眼下在新近上馬且出現了數次故障的情況下,軌道車的運貨效率仍舊達到普通貨運馬車的三倍以上,這樣的數據一度令得效率的討論成爲城內幾個月來的熱門話題,也大大緩解了城外各個行當效率及數量發展之後的貨物吞吐難題。

    外圍廠區光芒頂多是來自於工廠的加班加點,而穿過古樸的城牆,到得城市內圍,部分繁華街道上燈籠的光芒變得更爲密集起來。各種各樣的喫食、戲劇,一座座的酒樓、茶肆,匯成這片城市夜生活的紛繁。一名名穿着長衫的老儒、新儒們在樓宇間高談闊論,新的文化人們在茶樓的廳堂間讀報交流、談論時政,這是變革的城市,每一天都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交流。

    而在一處處熱鬧的街道之間,泛舟水路上的樓船,行走於各個重要街區間的公共馬車,帶起着光芒的流動,猶如城市間重要的血管,血液川流不息。道路上的部分行人提着燈籠,在古老的樹木間一面交談一面雍容前行,也有行色匆匆的商賈,或是初到貴境的旅人……或衣衫襤褸、形單影隻,或三五成羣、呼朋喚友,望着城市中夜色的繁華,或是街道上的古怪景象,震驚不已。

    文化的衝突正在這裏激烈的發生。

    而作爲這文化衝突的兩極,其中的一端自然是城市裏以儒生爲代表的羣體。這既是舊文化也是實質上的主流文化孕育出來的精英,他們的基本特徵通常是穿着雍容的長衫,對於年高德劭、之乎者也,思維已極難變化的社會上通常稱其爲老儒;

    與老儒對應的則是相對年輕的“新儒”,許多的年輕人常常是大儒們的弟子,他們讀聖賢書,也期待着某一天貨與帝王家、爲萬世開太平,但在與華夏軍的論辯之中,他們也漸漸的接受了一部分效率思維、格物思維的影響,就外在特徵而言,“新儒”們在穿着長衫之時常常也會穿華夏軍制式的靴子或是鞋子,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會隨身攜帶相對方便的石墨硬筆、攜帶筆記本方便隨時書寫,而與之配套的是在長衫之中縫製更爲方便的口袋;

    與儒家對應的思維,自然便是華夏軍一直提倡的格物、四民以及沒有多少人能夠清晰掌握的辯證唯物思維。格物講究效率與實證,人人平等淡化尊卑,辯證唯物論要求目的論與方法論配套,簡而言之,即孔子的言論是他對於春秋時代如何到達大同社會的設想,有此一時彼一時的侷限,任何看不到目的論,覺得至聖先師說的全是真理的人,覺得一個方法論放諸萬事皆準的人,都是大傻逼……

    文化觀點的衝突當然複雜,而屬於華夏軍一方思維外在的呈現,則大多體現在那一身縫滿口袋的短打裝扮上。

    在過去的文化當中,雍容的長衫是尊貴的象徵,而短打的裝扮大多屬於低賤的體力勞動者。這一方面因爲文化人可以慢下來,可以好看,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織造業的發展決定了軟趴趴的布料往往只有做成長衫才比較好看。

    寧毅造反之後,首先是在軍裝上提出了大量的新要求,而蘇家的織造業底蘊迎合了這些要求的需要,在經過了十餘年的革新與改良後,如今華夏軍的軍服筆挺而帥氣。這種發展逐漸進入民用服裝行業,便又催生出大量乾淨利落並且方便工作、不至於被機械鉤掛的“短”裝扮來,又成了文化對抗的一種象徵。

    如今在成都城內,擁護寧毅這邊四民思維、效率思維的年輕人們,主軸上來自於參與過華夏軍培訓班的一系列軍官,他們或者是軍隊中的成員,或者是政府的公務人員,對於服裝的象徵倒不見得執着。但在這些之外的社會層面,大量識文斷字、會書寫算術的工人以及管理人員開始迅速成爲了華夏軍這邊思維對抗的主力軍。

    這些人當中,有部分過去是落魄的寒士,更多的是家境貧困的普通人,又有少量地位低下的商賈、賬房。在華夏軍躍出涼山之後的數年裏,辦各種培訓班,吸收社會底層人士進工廠,令得這些人能夠簡單的識文斷字、學習算術,這個過程裏,許多聰明人在工作或者學習當中被髮掘出來,隨後又有了主動學習的過程,開始理解這個世界的現實。

    華夏軍的培訓班重視實績,脫穎而出的人們智商超羣,在華夏軍工業基礎迅速發展的過程裏,這些人漸漸的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爲獨當一面的人物,他們有的對於流水線、對於統籌效率的理解深刻,有的在數學領域有着迅速的突破,也有的自己摸索出了管理學的道理,這些人開始自發地爲華夏軍的“理論合法性”添磚加瓦。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