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最風流 >245 駁議近自朝中出(上)
    蔡瑁表情變得嚴肅,說有大事想問荀貞的時候,荀貞就猜出來他所要問之事必然和袁術有關,很可能就是要問自己何時打算用兵進討袁術。果不其然,如他所料,蔡瑁問的正是此事。

    一則,早前與劉表已經定爲盟友,兩邊在江夏郡的戰事上配合得不錯;二者,將來征伐袁術的時候,需要劉表在襄陽配合;三者荀貞有前世的讀聞,知道劉表這個人的能力,對他並不是非常的忌憚,甚至可以說,沒有把他當成是自己的一個真正強敵,所以聽了蔡瑁此問,荀貞也就不在對袁術的打算上向他做隱瞞,直言回答,說道:“袁術悖逆,先是聖上召他覲見,他以腳疾爲由,公然拒旨,繼而聖上又降旨給他,復召其覲見,並說如他本人不能來,可遣使代替,及令他把郭汜交給朝廷治罪,他的回表前日送達,卻仍是以腳疾爲辭,且不肯遣使代來,輕視朝廷之態盡顯無疑!對命他交出郭汜此令,他也是拒不執行,包容奸賊,其之心志已然可知!德珪,這個袁公路,朝廷遲早是要討伐的,只是,現下還不到時候。”

    蔡瑁說道:“明公,瑁從襄陽來許縣的路上,沿途所經之南陽諸縣,皆有瑁之舊交好友,瑁曾尋機,見過他們中的幾人。聽說聖上已移駕到許,明公被朝廷拜爲錄尚書事、車騎將軍,現統大軍,駐在潁川,瑁的這幾位好友,無不欣喜異常。明公,袁術肆虐南陽已久,民苦不堪言,如今都盼着王師能夠早日兵到南陽,討伐袁術,此民心之所向也!既已有此民心,以瑁之愚見,明公若於此際,應天命,順民意,便發兵攻南陽,而劉荊州自襄陽起兵響應,北上夾擊,破滅袁術,易如反掌也!卻不知明公爲何說現在還不到時候?”

    他猜測問道,“敢問明公,可是因爲找不到好的名義麼?”

    有道是“出師有名”,師出如果無名,不義之戰是也,士氣、民心上就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袁術畢竟是朝廷的左將軍,又沒有公然造反,則若攻之,就需得要有名義。

    但荀貞說未到出兵之時,顯然非是因爲此故。

    要想打袁術,名義是很好找的。袁術兩次抗旨,不肯來許縣覲見劉協,就是一個很好的打他的原因;郭汜已被朝廷定性爲逆賊,天子恨他入骨,袁術卻收容他,不肯把他交給朝廷治罪,藏匿姦凶,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打他的原因,還有殘害百姓等等,也都可以做原因。

    荀貞都可以想象得到,等將來討袁術的時候,檄文上能夠列出來的有理有據的袁術的罪狀,只怕不止十條。

    蔡瑁說道:“若非是因爲不好找到名義,那則瑁再敢問明公,可是因爲擔憂於討伐袁術之時,袁本初可能會從冀州,襲擾潁川麼?若是因此,以瑁愚見,明公卻是大可不必多慮。袁公路、袁本初雖爲兄弟,然二人彼此不和,明公若是討伐袁公路,袁本初必不會援之。”

    荀貞說道:“不然。”

    “敢問明公是何高見?”

    荀貞說道:“袁本初或不會助袁術,然看到我進攻南陽,他卻也應該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是有可能會犯我兗州、青州,或河南尹的。德珪,你勸我不必多慮,可也不能掉以輕心啊!”

    “明公所言甚是,是瑁思慮不周。明公既有此慮,敢問明公,打算如何化解?”

    荀貞說道:“兩策以應之。我已往冀州遣人,細察本初動向,此其一也;朝廷已然下旨,召劉和、閻柔、鮮於輔等入朝覲見,此其二也。”

    “召劉和等覲見?明公是欲以幽州牽制袁本初!此妙策也。只是不知,劉和等或劉和等的使臣何時能到許縣?”

    荀貞說道:“一個兩月內,定能至也。”

    “還要一兩個月啊!”

    如戲志才所說,討伐袁術是劉協遷都後的第一仗,只能贏,不能輸,因此荀貞和戲志纔等沒少就此討論。現在而言之,基本已經有了一個成形的方案。

    這個方案基本就是迎陳登到許縣後,荀貞、戲志才他們在堂上議論時說的那一套,大致可總結爲:用劉和等掣肘袁紹,以減輕外部的影響;離間呂布,以削弱袁術的實力。

    荀貞猶豫了下,沒再把離間呂布這一策說出。

    已經準備討伐袁術這一點,無須瞞住蔡瑁,但具體的討伐策略上,需要保密的還是保密爲好。

    見蔡瑁頗是心急,荀貞便笑着撫慰他,笑道:“德珪,你也不用太過着急,留袁術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其實對咱們亦有利處。”

    “還要利處?敢問明公,是何利處?”

    荀貞說道:“袁公路所部,加上呂布所部,本已數萬衆,只靠南陽一郡和江夏半郡供給,已然是捉襟見肘,現又多出了郭汜部的萬餘部曲,糧秣開銷直線上升,短日內也許還能支撐得住,但時間一長,肯定是連軍糧都不夠下發了。到那時候,袁術也好、郭汜和呂布也好,他們的部曲其豈能不懷怨意?則我軍於那時再做進擊,當就能更易取勝。這算不算一個利處?”

    蔡瑁頻頻點頭,說道:“明公高明。”

    荀貞嘆了口氣,說道:“唯是留袁術苟延殘喘,固對我軍將來討伐有利,卻要苦了南陽百姓。”

    軍糧不夠的情況下,袁術一定會加大對民間的盤剝,南陽百姓的日子勢必會更加不好過。不過,遭受更多苦難的另一面是,民心也就會因是而更向朝廷,或者說更向荀貞。

    蔡瑁說道:“明公一片憐民之心,南陽士民若是得知,必會對明公感恩戴德。”

    說到這裏,已告一段落,但荀貞看蔡瑁卻好像還有話想說,便問他,說道:“德珪,你似有未盡之言。”笑道,“可是劉荊州還有什麼話要你問我?你我故交,無須拘禮,有話就說。”

    蔡瑁往堂外看了一看。

    堂外夜色深深,寬敞的院中燈火通明,除了許褚等衛士持矛對排而立,並無其它人等。

    蔡瑁轉回頭來,乃與荀貞說道:“明公,有一事,不知公知否?”

    荀貞看他這般作態,料他要說之事定然隱祕,便把精神集中起來,問他道:“什麼事?”

    “明公,瑁聞長沙太守張羨,有意與衛將軍聯兵謀我荊州!”

    此話入耳,荀貞怔了一怔,說道:“長沙太守張羨欲與伯符聯兵,共謀荊州。德珪,這事兒你從哪聽來的?”

    “孫/文臺有個故吏名叫桓階,明公還記得麼?”

    荀貞心頭微微一跳,想道:“桓階?他是長沙人。”臉色如常,點了點頭,說道,“桓階忠義之士,我自是記得。我聽說他因爲其父亡故,數年前回了長沙。”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