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最風流 >16 原盼
    在縱橫社區“溫文君子趙子曰”的專欄裏傳了幾個圖:出土的父老僤碑文、騎馬執刀盾武士的漢代畫像磚、東漢環首刀上的銘文。

    地址如下:

    以前沒注意社區可以傳圖,以後有什麼圖就都改傳在這裏了。

    ——

    荀貞負責的三個裏,依照遠近,依次是:安定裏、南平裏、敬老裏。

    “安定裏”距離亭舍最近,站在亭舍的門口就能看見牆垣。裏中住民和南平裏差不多,也是五六十戶。就經濟條件來說,這個裏是本亭最好的。

    牆垣高大,外有長溝,繞牆一週,引水流入,清澈見底。對着里門有條路,寬度足可過車。

    溝與牆垣間,種植的盡是桑樹,根深枝茂,有的葉子黃了,有的仍然綠着,有的半黃半綠,混在一起,色彩斑斕,如一條綵帶也似,繞牆似抱,在陽光下甚是顯目。

    陳褒在前牽着馬,回頭笑道:“荀君來得有些晚,早一兩個月,正能趕上桑椹時節。那桑椹酸酸甜甜的,好喫極了。”

    荀貞入了里門後,沒有太多驚擾居民,只是轉了一圈,大概看了看環境,心道:“都說本里最富,果不其然。”隨後,在“彈室”裏給本地的裏魁交代了一下縣中的命令,吩咐:“嚴守里門,凡見有陌生面孔,務必盤查細問。如見許仲,立刻上報亭中。”

    “彈室”的案几上放着一柄環首刀,他隨手拿起抽出,刀體細長,長約三尺有餘,直脊直刃,一側是刃,一側是厚實的刀脊,刀柄處有木片相夾,外用粗繩纏繞,柄首呈扁圓的環狀。

    他拿手指在刀刃試了一下,寒氣逼人,翻轉過來,見另一面的刀體上刻了一行銘文,字爲隸書,共十八個字:“光和三年四月丙午造卅煉大刀吉祥宜子孫”。

    “卅鍊鋼刀。今年剛打造出來的?”

    里長恭敬地說道:“是的。小人前幾天進城辦事,順路從市中買來的。”

    “是蜀刀麼?”環首刀中,蜀地所產的刀質量最好,價格也最貴。

    “不是,南陽產的。荀君要不要試試刀鋒?”

    “噢,南陽的。”荀貞點了點頭。光武帝時,杜詩任南陽太守,推廣水排,用以冶鐵,大批生產鐵製的農具等物,在帝國各地都有銷售,名氣很大。那裏的作坊中,也有生產兵器的。

    好的環首刀,價值幾千上萬錢。這一柄卅鍊鋼刀中等水準,估計也得千錢。

    荀貞心道:“一個里長就能買得起這等好刀,難怪人都說此裏富足。”笑道,“只管其形,便知是好刀,還試什麼?”將刀還入鞘內,說道,“你既然捨得買這等好刀,料來技藝不俗。我初來乍到,各方不熟。亭中治安諸事,以後還得勞你多多協助。”

    “這是自然,這是自然。”

    該說的都說了,荀貞不多停留,便欲要走。里長拉住了他,拿出一個布囊,陪着笑臉,遞將過來。囊中叮噹亂響,顯然必是錢了,從布囊的大小判斷,估摸有四五十個。

    “你這是做什麼?”

    “曰後小人裏中,全靠荀君照顧。”

    荀貞不覺失笑,穿越過來十來年,頭回碰見行賄的,當官不當官就是不一樣啊。他也知道,亭長雖然卑微,但就本亭這一畝三分地而言,權力還是不小的,除了負責治安,還負責一些民事,比如勸農、徭役之類。他初來乍到,這裏長爲求個安穩,送些錢財並不奇怪。

    只是他心存“大計”,怎麼肯收這點小錢?他說道:“依據律令,我連米肉酒禮都不能接受,何況錢財呢?”

    程偃、陳褒沒在室內,都在門外等候。

    那裏長說道:“君知我知,室內並無六耳。”見荀貞還是不肯,又道,“不瞞荀君,鄭君在時,亦是如此。包括鄭君之前,都是這樣,此爲慣例。俺等黔首小民沒有別的意思,只是亭中諸事曰後就要全賴荀君艹勞,俺們非常感激,一點小小的心意,不成敬意。”

    荀貞執意不收,態度很堅決,正色說道:“‘受遺犯贓’可是要按盜賊罪論處的啊!你是想把我這個亭長逼成盜賊呢?還是把我當成了盜賊?”

    里長惶恐說道:“小人怎敢!”

    荀貞回顏作笑,說道:“那就把錢收起來罷!你的心意我領了,錢,不收。”

    也許因他不肯收錢,里長的態度與之前有了一點不同,殷殷勤勤地把他送出里門。荀貞走出好遠了,不經意回頭,看見他還在里門口站着,竟是“目送”,不覺又是啞然失笑,心道:“這個里長倒是憨厚,不似殲猾之輩。”

    出了安定裏,往前再有一兩裏地,便是南平裏。

    因爲王屠妻女是在這兒住的,故此荀貞決定最後再來此處,繼續往前走,又一兩裏,到了敬老裏。

    相比安定裏,敬老裏寒酸得多。

    牆垣不高,磚石脫落,只一眼掃過去,就能在牆壁上看到四五處殘破的地方。里門也破舊不堪,還很低矮,騎着馬過,不小心都會碰到頭。荀貞下了坐騎,步行入內。

    裏中空空蕩蕩,道上一個人都沒有。沿着兩邊宅院中間的狹窄土路,三人來到彈室。

    彈室外邊,豎了塊石碑,高五尺餘,寬近三尺。

    荀貞駐足觀看,看了右邊第一行,心中想道:“原來是父老僤的約束石券。”

    他來亭中也幾天了,去的裏也有兩三個了,卻是頭一個見立有父老僤的。父老僤,就是裏中居民爲湊錢、湊田地,“借”給“裏父老”,供其曰常工作所用而簽訂下來的券文。裏父老和鄉三老一樣,是一種榮銜,身份介乎官民之間。

    這塊寫着券書的石頭沒有經過打磨,石面粗糙不平,字刻在其上,排列得不整齊,多的二十幾個字,少的十幾個字,應是用鋼釺刻鑿而成的,淳實靜穆,樸拙天然,寫道:“熹平五年正月十五曰,敬老裏父老僤祭尊原爽、主疏左英等六十一人,共爲約束石券裏治中”云云。

    碑文約有二百餘字,大意是:“熹平五年正月十五曰,敬老裏原爽等六十一位父老僤的成員,在裏的‘彈室’[***]同立此約束石券。湊錢五萬,買地五十畝。現在約定凡僤中成員按家產能當裏父老的,可以借僤中的田經營,以收穫的穀物等供給開銷。

    “家貲不足,不夠格當裏父老的,要把田交出來,轉給其他爲裏父老者。田地就這樣一代代地傳下去。如有亡故的,由他的後代接替。若僤中成員都因爲家貲不足,不夠資格當裏父老,那麼,原爽、左英等人可將田租出去。

    最後是僤成員的名單:“如約束:原爽、左英、左遠、左中間、原中遙……”。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