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最風流 >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
    戲志纔等和邯鄲榮、盧廣諸人皆是舊識,程嘉更不必說,與邯鄲榮意氣相投,早年在趙郡時,還是邯鄲榮把程嘉舉薦給了荀貞。

    衆人相見,別有一番禮揖熱鬧。

    熱鬧過後,分賓主落座,又略敘了些寒暄問候,當下正值關東討董,而邯鄲榮等人又是從冀州來,話題少不了的就會落在“關東聯軍盟主”、“車騎將軍”袁紹身上。

    在戲志才提到袁紹後,邯鄲榮卻沒有先回答他,而是一拍腦門,想起了一事,他轉對荀貞說道:“將軍,我來前,特地去了封信給審正南。”

    審正南,自便是審配了。

    荀貞“噢”了一聲,說道:“魏郡一別,甚久未見,正南如今可好?”

    “韓冀州到任后辟他入了州府,徵爲從事。將軍也是知道的,正南素性剛正,雖爲人吏,凜然如松,卻有不可犯之節,我聽說他在韓冀州府中頗不如意,所以給他去信,本意是想邀他同來潁川,共到將軍帳下效力,只是他給我回信說:他已得袁渤海之邀,不能來投將軍了。”

    韓馥到任後在用人選賢上有兩個舉措,一是遣專騎迎家鄉名士入冀,再一個就是徵辟了包括審配在內的一批冀州士人,雙管齊下,欲以此來鞏固他在冀州的統治根基,評心而論,他的這兩個舉措挺好,換了荀貞在他的位置,也會選擇這麼做,只是可惜,舉措雖好,他這個人卻無“人主之能”,能力不足,肚量也不足,卻是沒能把冀州和潁川士人間的關係給處理好。

    韓馥畢竟是潁川人,在感情上親近潁川士人,對冀州的士人本就有三分不信,又碰上審配是個生性剛強的,不會猜韓馥的心思也就算了,動不動還“犯顏直諫”,那麼難免就會冷落他。

    袁紹一心想要起兵,可韓馥雖是他家的“故吏”,因了個人的利益,卻處處給他找麻煩,十分掣肘,爲得到冀州的支持,他一直都在爭取韓馥身邊的人,希望能以此來影響州里的決策,連受到韓馥信用的潁川士人都在他的爭取之列,更別說審配這樣受到韓馥冷落的人了。

    說起來,受到韓馥冷落的冀州士人其實有不少,可在這些士人中,能得到袁紹不遺餘力招攬的現下卻獨有審配一個。

    這是因爲三個緣故,一則,自是因審配受韓馥冷落,不得志,二來,是因爲審配本人也是個有能力的,以忠烈慷慨聞名,雖非輕俠之士,卻也是英傑一流,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審配家在魏郡,而魏郡挨着河內,河內是袁紹既定的屯兵地,所以魏郡的士人尤得他的重視。

    邯鄲榮給審配去信時,袁紹還未入屯到河內,可卻已經早早地就寫信給審配,邀他同諮合謀,共襄大舉了。袁紹何許人也?此次起兵盟主,又是相邀在前,審配自然就不會再來投荀貞了。

    荀貞心道:“我與正南雖是一場君臣,可也只是一場君臣罷了,既非同宗同族,又無鄉誼之情,遠不能與我和志才、叔業諸人的關係相比,今他既得了袁本初的相邀,袁本初的起兵地又是冀州,正在他的家鄉,那麼他留下來,不來投我也是清理中事。”想到這裏,看了眼邯鄲榮、盧廣、蒲滬三人,又心道,“便是公宰三人,他們如得袁本初相邀,怕也不會千里迢迢地來潁川投我。”設身處地地自忖之,“袁本初門第顯貴,身是聯軍盟主,又是在冀州士人的家鄉起兵,如我是冀州士人,我也不會另投別人,而是如正南一樣徑投袁本初了。”

    荀貞原就是個“厚道人”,這些年宦海沉浮,歷經諸事,雖增了許多城府,多了一些“奸詐”,可本質猶存,並未改變,能夠替別人着想,毫不小肚雞腸,故此,審配雖不來投他,他卻亦無惱,明知邯鄲榮三人可能是“退而求其次”纔來投的他,卻也不怒。

    他頷說道:“袁渤海是我聯軍的盟主,負天下重望,一意匡扶漢室,求賢若渴,正南才清志高,拔羣出萃,入到他的帳下,必能得其所用,一展抱負。”

    邯鄲榮取出一封信,呈給荀貞,說道:“正南除給我的回信外,還有一封是寫給將軍的,便是此信了。請將軍觀之。”

    荀貞接住,揭開封泥,細細觀讀。

    審配在信裏沒寫太多,只是道了下舊事,敘了下別情,又說聯軍起兵,聞荀貞欲入駐潁川,祝願荀貞能兵事順利,在信末,他提了一句:說他將從袁紹去河內,河內和潁川相顧,兩軍可成犄角,能遙相呼應,荀貞如有什麼需要他幫忙的,可遣一騎送個信兒至,他必傾力而爲。

    荀貞心道:“正南這話的意思是:我如有需要,他會在袁紹那裏爲我做個說客。”

    戰場之上,瞬息萬變,而今大軍一起,諸路分兵,常理推斷之:在即將的戰事中,荀貞這一路肯定是會需要到別路人馬的配合的,袁紹做爲盟主,在荀貞需要時,審配就可以爲荀貞說話,說動袁紹,或親遣兵助之,或令酸棗諸軍助之。

    荀貞合上信,又心道:“正南不知討董的結局,故有此一說。他這番好意,我卻是用不上了。”

    起兵前,袁紹或許一呼百應,可起兵後,酸棗諸軍各擁兵馬,皆兵強馬壯,都有了不小的實力,對袁紹自也就不會仍如以前那麼誠意擁戴了,兼之袁紹又遠在河內,鞭長莫及,無法親自指揮酸棗諸軍,他的那個‘盟主’之號說到底不過是虛名罷了,即便真的下令,大約也是調動不了多少酸棗的兵卒的,至於袁術,他們兄弟不和,袁術看不起袁紹,更且還嫉妒他,更是別想着他會遵奉袁紹的命令了,所以審配這封信的好意,荀貞心領,卻是無用上之時。

    荀貞把信放在案上,心道:“正南的好意我雖無用上之時,但他今在袁紹帳下,得袁紹重用,日後卻說不定會有借重他的時候,回信該給他怎麼寫,待到晚上我想好了再說罷。”

    說完審配的事情,邯鄲榮把話題轉到了戲志才方纔問的“袁紹”身上。

    他說道:“袁渤海自得了渤海太守之拜後便積極謀求起兵,韓冀州初不願意,數次阻撓,後因橋東郡之檄,又因州府諸吏之勸,再又得潁川諸士之說,遂乃由渤海起兵,願供糧秣,並遣州兵相助。只是,我聞之,他雖明面同意,可實爲不得已之舉,對渤海仍甚忌憚。”

    橋瑁的那道詐作三公移書,書一出來時,就有明智之士知是假的,但在初時卻也是哄住了不少人,如韓馥就被騙了,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能做到州郡長吏的在朝中都有熟人,去封信一問就知實情,卻是早在荀貞未到潁川前就已被人揭穿,人皆知了此檄實是出自橋瑁之手。

    不過就算現下已被揭穿也無所謂了,各路州郡本就只是需要一個名義,真假不重要,現在都已經起兵了,便是知檄是假,還能撤軍不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