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最風流 >296 陳國相襄軍第一(五)
    荀貞說道:“廣陵各縣的縣校裏邊,經師數量不一,學生有多有少,我意把各縣校及郡學的經師、學生數量都固定下來。”

    “請將軍示下,如何固定?”

    “大縣立文學掾二人,文學史三人,小縣立文學掾一人,文學史一人。文學掾、史俱取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爲人師者,簡言之,需德才兼備,文學掾年限四十以上,文學史用年三十以上者,若道業夙成,可不拘年齒。”荀貞頓了下,接着又道,“至若郡學,五經掾各二人,史各三到四人,此外,可再設傳授律法之文學掾、史一到兩人。”

    掾爲正,史爲副,文學掾、文學史,用後世的話說,就是教授和助教。

    王朗應道:“現郡學中有五經掾、史共計近二十人,各縣文學掾、史少者亦有一人,稍作補充就能達成將軍的要求了。”

    “學生這一塊兒,小縣可定以三十之數,大縣可定以八十之數,如縣中求學的鄉人多,超出此數亦可,但需經郡學的考察、批准。……目前郡學有學生四百餘人,對否?”

    “郡學目前計有學生四百一十三名。”

    “可暫定以五百之數。不拘貴賤、不拘地域,只要通過考試即可入學。”

    郡學不是隨便任何人都能進的,至少要有一定的經學造詣,所以入郡學需要經過考試。

    王朗應道:“諾。”

    “經師確定下來之後,當如官吏輪值,每天都需授課,五日休沐一次。夏季農忙時可給師生放假一月。月底要有小考,每三個月要有一次中考,年底大考。考題出卷,小考由經師出題,中考由郡學與郡長吏共出題,年底大考的題目由州學出。……君意可否?”

    王朗敏感地意識到,荀貞對郡學、縣校的改革必不僅僅是對學制的改革,應是有更深的涵義,只是此時正全神貫注地聽荀貞講話,他一時間難以分神對此進行深思,應道:“將軍此制明瞭,兼顧各面,如按之實行,必能提振廣陵學風,朗無異議。”

    荀貞看了他一眼,笑道:“如欲提振學風,只靠授學是不夠的。郡縣中貧家甚多,凡有貧家子弟入學者,入縣學,給衣食,入郡學,再免其家勞役一人。如何?”

    王朗向來看不起那些有好施之名,卻不恤窮賤的所謂“豪俠”,所以他爲人稱不上“好施”,但經常用財物賙濟困急,此時聞得荀貞幫助貧家子弟之言,他頓覺深合自家脾性,讚歎說道:

    “將軍照顧貧家,仁厚之舉,此百姓之福。”

    所謂貧家,即家訾在萬錢以下的,乃是赤貧之戶。

    荀貞給貧家子弟衣食、免其家勞役一人這個政措,其實只是做出來好看,荀貞自己也知,必不會收到太好的效果。試想一下,貧家之民連飯都喫不上,又怎麼可能會甘願少掉一個壯勞力,讓之去縣校讀書?就算有願意的,可入縣校與入郡學一樣,也是需要經過考試的,最起碼得認識字,有基礎的文化水平,要不然,難不成經師還要再手把手地教學生寫字?只此考試一條,

    就斷絕了九成九之貧家子弟入學的可能。

    一項政措的實施,首先需要考慮這項政措,是想要面對什麼人,荀貞把學校制度化,從而通過考試選用人才,他的此一政措並不是面向貧家,而是主要面向下戶和中家,換言之,是面向自耕農、小地主。也只有衣食夠用、乃至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人才會有力求學。

    荀貞又道:“待州學建成後,郡學學生中之優異者,通過考試可入州學求學。”

    鄉庠、裏序教授基礎的文化知識,縣校教授中級的文化知識,郡學教授較爲高級的文化知識,州學是最高學府。荀貞定下郡學的學生可通過考試進入州學,至此,只要等到州學建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就在徐州形成了。

    王朗知荀貞的這個“州學”是應當初李宣的提議而建的,仿效的是原本京都洛陽之太學,所以對郡學的學生需經考試然後可以進入州學這一點,他無有異議,應道:“本該如此。”

    “‘學而優則仕’。我以爲郡學的學生學好了,應適當給以擢用,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提振學風,卿以爲然否?”

    “將軍言之甚是。只是,該如何加以擢用?敢請將軍定一個章程,朗好遵從。”

    “凡在郡學求學滿三年,三次年底大考俱優者,可送來州府,由州府出題,考之再優,任爲郡吏,考之次等,任爲縣吏。倘有卓異者,留州府任用。君以爲怎樣,可行與否?”

    王朗心道:“這倒是與太學的射策之制相像。”

    漢家最重故事,只要有例可循的,即可實行。王朗雖然約略看出,此項制度一旦實行之後,對徐州現有的政治生態環境必會造成影響,但他畢竟受時代之侷限,卻是沒有能看到此項制度真正的、長遠的意義。他應道:“將軍此制,頗近太學射策之制,當然可行。”

    荀貞滿意地點了點頭,心道:“王景興與華子魚齊名徐、青,此二君雖無戰陣之能,而俱有賢德政才者也,假以時日,可爲文若副。”笑對王朗說道,“聞君善治《易》,閒暇時亦可教授郡學學生,若能得一二好門生,也是一段佳話。”又道,“吾家家傳諸經,也善治《易》,我不善此道,而吾大兄甚精通之,君如有興致,也可與吾大兄書信往來,多探討之。”

    荀氏儒學傳家,族中多有諸經俱通的,荀爽號爲“碩儒”,曾爲《易》作注,傳之於世,爲時人盛讚。荀貞、荀彧幾人都不以儒業著名,唯荀悅年少好學,性又聰敏,過目不忘,繼承了荀爽等老一輩荀氏族人在儒學方面的造詣,可稱通儒。

    王朗應道:“諾。”

    荀貞轉對衛旌笑道:“三月之內,州學必成,將招第一批學生。待到其時,望卿可以考入,莫失吾望也。”

    衛旌充滿信心地說道:“必不使明將軍失望。”

    荀貞哈哈大笑,說道:“好!好!”連道了兩個好,見王朗雖然陪笑,卻似有心事,問道,“景興,君可是有什麼話想要說麼?”

    “是有一事想要請問將軍。”


章節報錯(免登陸)